何海明
【摘要】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當前大批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加快城市化進程,但也因此導致農村地區(qū)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在生活和教育以及心理狀況方面均呈現(xiàn)越來越多的問題,核心集中于道德問題與情感問題上。本文主要探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與情感教育實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情感教育德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留守兒童是父母均外出務工或是一方工作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而產生的年齡不超過16歲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群體的產生是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帶來的影響。受到城市人力教育資源的限制,很多進程務工的父母都沒法創(chuàng)造條件將孩子帶在身邊,于是代由親戚或其他長輩照顧。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問題較多,已經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
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及現(xiàn)狀分析
(一)認識模糊
在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兒童對道德觀認識模糊的情況,再加上我國當前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期,不同的人們都在生活和工作上遭遇著巨大的變化,同時利益多元化也進一步充斥社會,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在這一意識形態(tài)下,一旦缺乏父母直接教育的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指導,就很容易形成錯誤認知,嚴重影響道德的判斷。另外,留守兒童的父母普遍也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不少父母將自身的社會經驗或狹隘的價值觀作為真理直接或間接強加在兒童身上,更導致其對道德觀念認知模糊。
(二)情感缺失
情感缺失是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后產生的直接且最重要的影響,表現(xiàn)為一種處理互相關系中對不同對象行為和道德要求的主觀情緒體驗,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親情關懷嚴重缺失,很多兒童的心理難免產生自卑、孤僻和內向的體驗感受,再經過長期的發(fā)展與沉淀,逐漸形成不良的道德情感。
(三)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也是人們所表現(xiàn)的一種道德觀念,是人們主觀努力的體現(xiàn),人在形成正確道德觀以后,會以意志力的形式約束自我行為。但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其意志力的形成需要強有力的監(jiān)護。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少留守兒童在出現(xiàn)行為上的問題時其家長反而會去埋怨是被其他孩子帶壞,這與兒童自身的意志力及其家長對自身監(jiān)督的無力有關,嚴重影響孩子成長。
(四)行為習慣失范
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需要經過長期磨煉形成,而在其成長過程中,這種磨煉也應該成為其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并持之以恒。但放眼當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很多均不具備這樣的約束力。留守兒童內心也相對敏感與自卑,不少孩子為了不受到其他人的嘲笑而希望用成績得到表揚,但這種心理一旦沒有得到理解與注意,或是他人的指導方法不合理,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甚至用自暴自棄的方式生活學習,在不良動力的促使下孩子們還會出現(xiàn)如擾亂課堂、不聽管教等叛逆的行為。
二、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教育的實踐
(一)加強留守兒童道德情感辨識性教育
教師要為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學習營造道德情感培育的環(huán)境,避免過度美化環(huán)境或惡化環(huán)境的不實誤差,盡可能及早讓留守兒童看到生活的社會化,比如可以模擬社會環(huán)境讓孩子獲得更早的認知。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聯(lián)系真實的社會生活,獲取足夠的社會信息,將各種情感教育的內涵與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注入環(huán)境的營造與教育中去,確保留守兒童在自身生理年齡適應的情況下認識到現(xiàn)實的情況,具備足夠的判斷力,形成情感。同時還要擴大德育教育的空間,比如缺乏父母直接關愛的留守兒童本身的依賴性更多的集中于學校,那么就可以從課程中滲透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相關知識與活動,讓留守兒童通過活動接觸到更多的人與情感,在實踐中認識到道德情感的力量,增強自身的辨別能力,逐漸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觀。
(二)構建留守兒童情感為主線的人際圈
教師要將交流當作留守兒童重要的成長手段,在日常生活或教學中都要注重引導兒童積極構建人際關系的網絡,比如加強校內人際圈的交往,通過協(xié)調學校管理者與教育者,以學校、班級甚至小組為集體為兒童創(chuàng)造情感依賴的渠道,確保交流與互動為活動主要形式,緩解留守兒童長時間情感上的空白,也避免不良心理的產生。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注重重建留守兒童親情的交往圈,盡管父母的外出使得留守兒童最親密的親情暫時消失,但很多留守兒童實際上還有著強大的親情后盾,那么教育的方向就在于以積極鼓勵的方式幫助留守兒童調節(jié)與家庭留守親人之間的關系,確保情感得以持續(xù)。并以拓展兒童交往圈的方式實現(xiàn)情感的橫向發(fā)展,比如提供更多人參與或范圍更廣的活動,在共同的環(huán)境中幫助留守兒童挖掘潛在的情感寄托。
(三)關注留守兒童個性化的教育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注重“以人為本”,那么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則更要強調個性化發(fā)展,教師首先應承認并尊重兒童的個體發(fā)展現(xiàn)實,加強監(jiān)督,注重引導,積極應用價值澄清理論看待其個體化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其次要注意不同留守兒童自覺性的道德發(fā)展選擇,針對孩子的錯誤,要應用其能適應和接受的方式指出與指導,尊重孩子的權利,避免情感沖突,也預防影響德育教育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及情感教育德育發(fā)展問題需要得到廣大教育者和社會大眾的關注,為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發(fā)展空間,才能搭建平坦的道路讓留守兒童更茁壯地成長與發(fā)展。
附 注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德育模式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004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