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會
羽人,又稱仙人、飛仙,為人與鳥的組合。較早見于記載的是《楚辭-遠(yuǎn)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載:“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日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焙萝残凶ⅲ骸啊冻o·遠(yuǎn)游》云:仍羽人于丹丘?!蓖跻葑⒁私?jīng)言:“有羽人之國?!薄秴问洗呵铩で笕似芬嘧饔鹑?。高誘注云:“羽人,鳥喙,背上有羽翼?!薄渡胶=?jīng)》里的羽民也就是羽人,長腦袋,鳥喙,背上長著鳥的翅膀。入漢以后,對羽人的描述略有不同,如漢詩《長歌行》:“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導(dǎo)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fā)白復(fù)更黑,延年壽命長?!蓖醭洹墩摵狻o形》:“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yōu)橐?,行于云,則年增矣,千歲不死,此虛圖也?!边@時的羽人“發(fā)短耳長”、“體生毛,臂變?yōu)橐怼薄ⅰ扒q不死”,是為世人送不死藥的使者。
從實物資料來看,羽人造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xiàn),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墓出土了一件羽人玉雕,側(cè)身蹲坐,人身人面,鳥喙鳥冠,腰兩側(cè)生羽翼,腿部琢出羽毛。這一形象符合《山海經(jīng)》中的對羽人的描寫。后至戰(zhàn)國,也發(fā)現(xiàn)不少羽人的實物,但是大量出現(xiàn)還要到兩漢時期。賀西林指出漢代羽人圖像多出白于墓葬,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祠堂、棺槨以及隨葬品,幾乎都能見到羽人的蹤影。且賀西林從造型上將漢代羽人分為四類:“第一類:人首人身,肩背出翼,兩腿生羽。第二類:人首,鳥身鳥爪。第三類:鳥(禽)首人身,身生羽翼。第四類:人首獸身,身生羽翼?!备怕钥芍鹑艘幸韵聝蓚€特征:一是要有人的某一形態(tài),或是人首,或是人身,但必具其一;二是要有在現(xiàn)實中不該出現(xiàn)在人身上的羽翼。賀西林劃為第一類的羽人形象最為常見,也與《長歌行》、《論衡》中對羽人的記載最為吻合。洛陽博物館收藏的兩件漢代珍貴文物中的羽人就屬于這一類型。
鎏金銅羽人(圖一、二),通體鎏金,長臉、深目、高鼻,眉骨、顴骨隆起,修眉闊嘴,大耳出顛,發(fā)髻拖于腦后,尾端上翹。肩背生雙翼,全身刻有線條纖細(xì)的羽紋、卷草紋和云氣紋。跽坐,身穿無領(lǐng)交襟窄袖長衣,腰束帶,兩手捧一方形和圓形連體的管座。銅羽人出土于洛陽一座封土高達(dá)7米的漢冢中,該墓雖被盜,但從中清理出銅縷玉衣殘片,據(jù)此可知墓主人應(yīng)當(dāng)身份地位極高。此件銅羽人雖為墓中隨葬品,但應(yīng)為實用器,可能是某件器物的底座。無獨有偶,與之如出一范、極為相似的還有一件羽人銅像(圖三),出土于陜西西安南玉豐村漢城遺址,南距長樂宮北官墻約5米,從其出土位置和造型來看,推測是西漢宮廷內(nèi)的供物。西安出土的銅羽人除了沒有鎏金,其他與洛陽博物館所藏的幾乎一樣,且從兩手姿態(tài)以及兩膝蓋間的半圓形豎洞看,其手中所持之物也應(yīng)是前方后圓的管座,與洛陽博物館收藏的造型相同,惜已丟失。兩件銅羽人,一是西漢都城長安宮廷供物,一是東漢洛陽墓中隨葬品,年代、地域相差甚遠(yuǎn),但造型上卻如此相似,不能只是一種巧合,二者之間應(yīng)該存在某種聯(lián)系,惜類似材料過少,暫無從論證。
彩繪陶百花燈(圖四),保存完好,以盤為界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燈柱和枝桿。燈柱分三層,每層各伸出四支曲枝以承托燈盞,在曲枝接近燈柱的部位端坐一羽人,燈盞下面的曲枝上有一柿蒂形花飾和一臥蟬,燈盞口沿插一火焰形花飾;燈柱頂端放置一朱雀形圓燈盞,朱雀的頭、翅、尾伸出盞外,雀口含一圓珠;燈柱底有一龜,置于一折沿淺腹的圓盤內(nèi),盤沿上插有四支龍形飾,每只龍尾各坐一羽人。下部分為喇叭形底座,自上而下雕塑四層:第一層有四只臥蟬;第二層有二人、一猴、三蟬和二虎,人戴平頂圓帽,一手前伸,一手半舉于耳旁,穿紅色短褲;第三層有二兔、一鹿、二蛙、一羊、一狼、一豬、一狗、一蟬;第四層有二蟬、二蛙、一豬、一羊、一狗、三鹿、二狼。通體涂白粉,繪以紅、黑彩繪,燈柱白地朱彩,然后墨繪連弧紋;盤內(nèi)外各繪兩黑一紅三道寬弦紋;底座也是白地涂朱,朱上再墨繪云紋。值得注意的是龍近中部有雙翼,結(jié)合龍身上的羽人,應(yīng)是漢代常見的羽人御龍這一藝術(shù)形象。百花燈上共有十二個羽人,其中位于曲枝上的造型相同,均是雙耳過顛、發(fā)髻拖于腦后、背生雙翼、雙手前伸、呈半蹲狀;另四個也僅在姿勢上略有不同,作蹲坐扶膝狀。這些羽人雖制作粗疏,基本看不清五官,但仍表現(xiàn)出漢代羽人的基本特征:大耳過顛,肩背生雙翼,這與鎏金銅羽人是一樣的。
如按賀西林對羽人的分類,洛陽博物館藏的兩件西漢彩繪陶壺上所繪的人首鳥身、人首獸身,也當(dāng)是羽人。兩件彩繪陶壺造型相似,直口微侈,束頸,圓鼓腹,假圈足;通體施白粉,再繪以紅、黑、藍(lán)等色彩繪。彩繪人首鳥身紋陶壺(圖五),自口沿至腹部,以紅和黑線條將紋飾分為九組,第一組涂藍(lán);第二、九組繪朱色三角紋;第三、五、七作朱色鋸齒紋;第四組墨勾、朱填斜方格紋,斜方格中間繪漩渦紋;第六組先涂藍(lán),再墨勾三角形紋,三角形間繪朱點;第八組為主體紋飾,彩繪部分脫落,可辨的有二人首鳥身及夾雜其間的云氣紋。彩繪人首獸身紋陶壺(圖六),紋飾分七組,第一、三、七組作朱繪三角紋;第二、四組繪朱色鋸齒紋;第五組用朱點出菱形紋飾;第六組為主體紋飾,用紅、黑彩繪二朱雀和二人首獸身紋,似乎二人首獸身表現(xiàn)的是一男一女的形象。
上述洛陽博物館藏的四件漢代文物,表現(xiàn)的羽人形象和藝術(shù)手法各不相同。有的是把羽人作為主體,而有的羽人只是附屬。有的是作為雕塑出現(xiàn),是立體的;而有的是繪畫,是平面的。有的羽人雖大耳生羽,但整體還是人的形象;而有的羽人則把人頭嫁接在鳥或獸的身上,已基本不具備人的特征。也正是如此,反映出羽人在漢代出現(xiàn)的普遍性,而羽人形象多出自墓葬,且經(jīng)常伴出云氣、珍禽異獸,這與漢代流行的神仙思想以及當(dāng)時人們希冀死后飛升到另一個世界的愿望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