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向珂
洛陽博物館所藏的唐代玉研茶缽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伊川縣鴉嶺鄉(xiāng)杜溝村的一座大型墓葬中。墓主為唐代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之妻,齊國太夫人吳氏;吳氏生前兩次被朝廷誥命為太夫人,身份顯赫。
此件玉研茶缽直徑8.3厘米,通高4厘米,玉色白中閃青,玉質(zhì)瑩潤通透,內(nèi)腹部施兩道弦紋并間以網(wǎng)格紋,腹以下至底部刻有縱橫交錯的密集條紋。器形敞口、圈足,完全模仿唐代實用的瓷碗制作而成,造型簡潔大方,功能實用,是唐代玉器的杰出代表(圖一)。伴隨這件玉質(zhì)茶器出土的還有十余件做工精良、紋飾精美的金銀質(zhì)茶具。
根據(jù)墓葬出土墓志可知,齊國太夫人吳氏生于公元763年,824年卒于洛陽履道里之宅。吳氏生活的年代正是茶圣陸羽著成《茶經(jīng)》,茶文化興盛的時代。陸羽所處的時代正是煮茶法興盛的時期,點茶法也逐漸開始興起并在唐末最終取代煮茶法成為主流,但不論煮茶法還是點茶法,都需要事先將茶餅研磨成茶末才能用來飲用。然而在吳氏墓出土的這批茶器中,卻并沒有《茶經(jīng)》中記載的烹茶時不可或缺的研茶器——碾。但吳氏墓中出土的金銀器中卻有一件獨特的綬帶紋銀碗。這件銀碗敞口圈足,壁厚達0.5厘米左右,整碗重達343克,這在唐代發(fā)現(xiàn)的金銀容器中是絕無僅有的;碗內(nèi)壁除底部裝飾有綬帶紋外,滿飾方格紋(圖二)。仔細分析其特點,便可發(fā)現(xiàn)吳氏墓中出土的這件綬帶紋銀碗與玉研茶缽替代了《茶經(jīng)》中記載的碾,承擔了研磨茶餅的功能。與法門寺出土的銀鎏金茶碾的奢華相比,吳氏墓中出土的這兩件研茶器可謂毫不遜色。
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可見,當時飲茶之風是非常盛行的。當然,跟皇帝和割據(jù)一方的節(jié)度使家族相比,用金玉這樣的奢侈品制作茶器等生活用具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的。比吳氏稍晚的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同樣居住于履道里。白氏雅好飲茶,并作有“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閑眠百病銷。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等大量茶詩。考古人員對其故居遺址進行清理時就出土了大量瓷質(zhì)茶具,這也從實物上印證了白居易對茶的熱愛。在白居易故居遺址出土的茶具中有7件與吳氏墓出土玉研茶器器形、功能類似的瓷研缽,考古人員將其命名為澄濾器。同樣在唐代黃堡窯遺址的發(fā)掘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瓷研缽,被命名為擂缽(圖三)。擂缽作為新石器時代即出現(xiàn)的器物,最早常被考古工作者命名為澄濾器、研磨器或者刻槽盆。其原始用途為研磨加工各類食物,根據(jù)所加工食物的不同,器形有大有小,至今我國許多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仍在使用這類器物加工富含淀粉的塊根塊莖等食物。而現(xiàn)今南方許多地區(qū)用擂缽制作的擂茶最早便可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時期16_。據(jù)此,洛陽博物館藏的這件玉研茶缽也應命名為玉擂缽更為恰當,同出的綬帶紋銀碗命名為綬帶紋銀擂缽更為合適;遺憾的是因為曾遭盜掘,墓葬中并未出土與其配套使用的研磨棒。
相比茶碾,擂缽的研磨速度快,可承受的力也更大,使得研茶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盡管茶碾是《茶經(jīng)》中記載的研茶標準器(圖四),但是擂缽卻是上自各級官員,下至普通百姓更愿意使用的研茶器。這也許是唐代后期,隨著飲茶之風遍及社會各個階層,流行于民間的擂缽能夠逐漸取代碾子成為研茶器主流的原因。在《唐代黃堡窯址》中收錄的發(fā)掘出土的唐代擂缽可復原器多達236件,同期僅出土有茶碾4件,碾輪5件。
那么為何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碾作為事茶的標準器呢?這還要從茶最初的功效說起?!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最早記載:“神衣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稄V雅》:“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比A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备鶕?jù)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茶最早是作為藥用的,《茶經(jīng)》中描述的烹茶法也和煎煮中藥的方法類似。因此,研磨加工草藥用的碾也就隨著飲茶的盛行而成為了碾茶用的器具。因為茶具有“令人不眠”的功效,而僧侶因誦經(jīng)等活動需要保持清醒,因此茶受到僧人的熱捧并最早流行于寺院里,陸羽早年出家為僧并因此得以接觸茶飲的經(jīng)歷無疑在其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陸羽不但精于茶道,在當時同樣也是詩名斐然,雖出身寒微,但因其出眾的才華得以結識皎然、顏真卿、李季卿等社會名流、達官顯貴。也正是因為顏真卿的推薦最終入朝為官并深得唐皇室器重,從而在茶道思想方面對李唐皇室影響頗深。這也就不難理解唐末社會主流飲茶方式已然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法門寺出土的皇室御用茶具仍能相對嚴格地執(zhí)行陸羽《茶經(jīng)》標準的原因了。而僅僅比陸羽稍晚的齊國太夫人同樣身份顯赫,其使用的以玉擂缽為代表的一套茶器卻多有和《茶經(jīng)》記載相違背之處,而更貼近社會主流。這件玉擂缽雖小,但我們卻能通過其一窺唐代茶文化的真實面貌。
唐代是我國玉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雖然出土及傳世數(shù)量較少,但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前代相比,唐代玉器擺脫了前代禮玉、葬玉用器的窠臼,生活實用性玉器成為主流,玉器裝飾方面也大量引入生活化的題材,充滿世俗的韻味,可以說是開后代實用玉器的先河。在唐代存世不多的玉器中,玉質(zhì)容器更是少之又少。洛陽博物館藏的這件玉擂缽,豐富了唐代玉容器的類別。在玉擂缽的口沿部位存在許多微小的磕損,當是在經(jīng)常使用的過程中造成的傷痕,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墓主人對茶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