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扶貧攻堅工作,是“十三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中應有之意。在此征程中,我們不僅要從各方面增強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動力,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更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帶領百姓脫貧致富,這才是對群眾路線的最好詮釋。
[關鍵詞]密切聯系群眾;扶貧攻堅;李保國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0169(2017)06-0020-03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源泉,也是當前有效開展扶貧工作的關鍵所在。從李保國同志帶領太行山群眾脫貧的事跡可以看出,走群眾路線是推動扶貧攻堅最為有效的路徑依賴。
一、增強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動力是扶貧工作的關鍵
我們黨始終重視處理黨群關系,重現加強作風建設,這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推動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或部門,甚至一些下鄉(xiāng)扶貧干部,脫離群眾的“四風”問題依然存在。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黨員聯系群眾的動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扶貧干部是否主動或是愿意聯系群眾,其積極性如何,是扶貧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而扶貧工作是否取得成效,最終應由當地百姓來評價。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增強黨員在扶貧工作中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動力。當前,黨員聯系群眾動力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黨員干部思想上沒有高度重視,沒有真正將身子沉下去接地氣,認為到基層就是吃苦受累去了,走走形式就可以了,只要工作不出問題就不會影響升遷和工資收入,因此在工作的時候敷衍了事,沒有真正將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這樣自然就不會取得好效果。這歸根結底是主觀能動性問題。同時還有外在因素,就是在聯系群眾方面沒有形成相應的制度約束,使扶貧工作打了折扣。一些地方雖建立了黨員聯系群眾的相關制度,但功能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也使制度形同虛設。例如,有些制度對黨員干部提出的要求多、懲罰多,但是與之相應的監(jiān)督制約少,懲罰措施不到位,使制度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效力。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制度形同虛設,沒有形成監(jiān)督主客體的利益關聯,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動力沒能真正得到增強。
新形勢下,要想取得扶貧工作的成效,就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其關鍵就是增強黨員干部的內生動力,從主觀上牢固樹立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并建立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動力機制,調動各方面力量為扶貧工作注入活力。一般而言,應把干部選拔任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利益激勵以及獎懲措施等納入到扶貧工作中來,并把日常工作與績效考核、監(jiān)督制約方法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扶貧工作真正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提高群眾參與熱情是扶貧攻堅工作的重點
開展脫貧攻堅工程,是“十三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我們除了采取政策扶持、資金援助等強有力的扶貧舉措外,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非常重要。此外,還要加大教育引導力度,不斷提高其“參與感”。要想脫貧致富,自身力量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外來的幫助、支持和推動最終要轉化為內在動力,才能形成幫扶村或對象自我造血的能力。
當前,扶貧工作都在響應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號召,幫助困難群眾尋找窮根,謀劃出路。隨著各項扶貧舉措的有效落實,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得到增強。然而,扶貧工作要想真正取得成效,既要讓群眾有獲得感,又要發(fā)動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同時,要由輸血變?yōu)樵煅?,此時群眾的參與則必不可少。然而,在扶貧過程中,有些困難群眾缺乏參與意識。比如,少數群眾一味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把黨和政府的幫扶視為“理所當然”;個別群眾認為自己是被動的參與者,對扶貧工作漠不關心;還有個別群眾“等靠要”等思想嚴重,依賴感強,坐享其成,不愿意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致富,等等。其實,困難群眾既是扶貧的對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少數貧困群眾參與扶貧的意識不強,不僅會使黨和政府幫助群眾脫貧的愿望難以實現,也難以形成扶貧攻堅合力,從而延緩乃至阻礙扶貧攻堅進程,進而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要想改變現狀,需要扶貧干部根據形勢的發(fā)展做好群眾工作,教育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但是,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一些基層干部習慣于充當救世主,仍然用傳統的“救濟”思維進行工作,只是一味的給予,扮演著“給予者”的角色,不注重發(fā)揮甚至忽視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沒有將困難群眾真正納入到扶貧體系中,致使扶貧工作舉步維艱。
其實,“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推動扶貧攻堅工作的開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授人以“魚”,而是要從根本上授人以“漁”,要提高困難群眾的參與熱情,掌握脫貧技能,從根本上提高貧困群眾創(chuàng)造美好新生活的能力。這就要求基層一線的扶貧干部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改變傳統的扶貧模式,逐漸轉變工作思路,不斷提高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此外,還要教育有些群眾放棄“等靠要”思想,引導他們與黨和政府齊心協力,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
三、李保國精神是扶貧攻堅工作的不朽旗幟
當前,我省面臨著較大的扶貧壓力,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省還有幾百萬的人口需要脫貧。2016年年初,我省派出了一萬多名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扶貧干部深入扶貧攻堅一線,開展扶貧工作,為我省徹底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提供了堅強保障。李保國作為一位扶貧典型,他的為民情懷、工作韌勁和聰敏才智為扶貧攻堅工作樹立了旗幟,值得每一位扶貧干部用心去學習。
(一)樹立深厚的為民情懷,在扶貧攻堅中培養(yǎng)和老百姓的真感情
李保國身上有太多“農民情結”。2016年2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fā)關于李保國的文章,提到“身為教授博導的李保國,但看上去更像一位地道的農民”?!翱瓷先ハ褶r民”歸根結底就是去官氣、接地氣,在扶貧攻堅中建立起與群眾的真感情。李保國特別喜歡別人把他當農民?!翱瓷先ハ褶r民”絕不是“像”的問題,而是一種人生追求,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拳拳的愛民之心,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公仆情懷。作為從貧苦農家走出來的李保國,身上帶著農民的樸實。他曾經充滿深情地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是黨員,見不得窮?!彼€認為,事業(yè)上的成功不是當多大的官,有多高的地位,而是讓太行山的百姓富起來。正是因為他心懷百姓,心有大愛,始終不忘自己的農民本色,有更多的為民情懷,才有了他為民服務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實踐證明,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正是懷揣著那份執(zhí)著與堅守,才有了信仰的堅定。只有不忘初心,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才能堅持將個人榮辱與百姓利益緊密相連,才能贏得屬于黨員身份的那份榮光。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強大后盾和力量源泉。所以,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堅持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第一、在扶貧攻堅中要始終堅持群眾利益至上。堅持把群眾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支持不支持作為開展工作、制定決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利益問題,要想盡一切辦法加以解決。第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要堅持深入基層扶貧一線,多接地氣,了解實際情況,自覺把基層作為自身成長的舞臺。第三、強化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也是扶貧攻堅工作取得勝利的關鍵。所以,要依靠群眾,尊重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并將其有效地組織起來。不管是謀劃發(fā)展思路、查找發(fā)展問題、還是落實發(fā)展任務,都要虛心向群眾請教,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用群眾的智慧推動扶貧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學習李保國同志咬定青山不放松、鐵杵也要磨成針的韌勁
李保國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奮斗的一生。他30多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為了解實際情況,他深入農村一線,幫助農民兄弟答疑解惑。在他的帶領下,太行山十多萬群眾摘掉了戴在頭上已久的貧困帽子,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他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雖然李保國同志獲得了全國綠化獎章、河北省特等勞動模范等諸多稱號,但他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用他的話來說,能為老百姓做事是我的“享受”。
李保國同志是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榜樣,是一面旗幟。他把課堂搬到扶貧一線:山間地頭,毫無保留地將果樹種植技術傳授給村民,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為了能更好地幫助鄉(xiāng)親們脫貧,他居然將太行山當成了家,每年有200多天待在那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戰(zhàn)略,就應該有李保國這樣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搏精神。李保國刻苦鉆研山區(qū)治理技術,僅就山區(qū)土質治理來說,李保國和他的團隊就整整研究了十多年。他將太行山生態(tài)治理與百姓脫貧致富相結合,并將其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敬仰。李保國同志如果沒有扎根基層一線始終保持一種昂揚的斗志、如果沒有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的工作態(tài)度、如果沒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鐵杵也要磨成針的韌勁,就不可能讓太行山的光山禿嶺綠起來,不可能讓鄉(xiāng)親們富起來,也不可能把“在底下跑當成‘享受’”。
(三)有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和信心
密切聯系群眾不是應景,也不是口號,而應要落實到扶貧攻堅的各項工作中,為老百姓辦實事。第一,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李保國同志扎根基層,刻苦鉆研,找到了一套適合當地發(fā)展的致富之路,將荒山變成了綠洲。他真抓實干、務實創(chuàng)新,廣泛開展為民服務,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扶貧一線開展技術指導與幫扶,不斷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第二,提高服務保障的能力。扶貧干部要努力做到工作重心、主要精力、各方力量用在基層。李保國同志30年如一日,一年有大半年扎根山區(qū),對群眾進行技術幫扶,為改變貧困地區(qū)的落后面貌傾注了太多的汗水,讓群眾得實惠,同時也在幫扶過程中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群眾的盼頭。第三,不斷改進密切聯系群眾的方法。首先,現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為扶貧干部聯系群眾建立了新途徑。比如,李保國同志運用手機微信和果農聯系溝通,及時幫助百姓答疑解惑,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因此,在扶貧工作中,我們的干部也要善于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渠道,積極做好密切聯系群眾工作,同時也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幫農民手中的農副產品闖開銷路,增加他們的收入。其次,重視抓好雙結合。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群眾實實在在的困難結合起來,對于群眾提出的問題,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框架下,一定要想方設法加以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做好認真細致的解釋工作,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對群眾提出的合理訴求,要積極進行回應和解決;抓好總結和提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