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愛紅
摘 要:詩詞是一種文學載體,它多以抒發(fā)作者情感、反映社會現實為主。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記錄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歷史變遷。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運用詩詞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發(fā)揮詩詞在教學中的效果。通過教學實踐來探討詩詞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有效性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睔v史教學中可以通過利用相應的詩詞融入教學設計來實現絕佳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詩詞的朗朗上口、韻律美與節(jié)奏美來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回溯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起到一箭雙雕的功效,對歷史學習和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詩詞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教學知識點的識記
歷史教學中往往有眾多的知識點,通過詩詞的融入可以加深識記印象,便于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區(qū)分開,讓學生的記憶和提取都非常方便。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相應的詩詞,這是一種能夠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形式,所以詩詞可以還原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
另外,通過詩詞形式可以自編編年體,方便記憶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詩詞還可以給人一種還原歷史現場的錯覺,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對歷史產生深厚的興趣。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國共十年對峙》為例,教師在教授這一節(jié)時,可以引用毛澤東曾寫過的一首《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此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通過詩詞來反映中國紅軍一年以來戰(zhàn)勝無數長征中的艱難險阻,表達了偉大領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
二、詩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能力
其實歷史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學科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詩歌的運用,具體來說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詩詞是最凝練的語句,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同時,自然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史實。通過對學生綜合、歸納與分析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思維能力等。
與此同時,以詩歌為切入點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形象化、擬人化的詩詞語句中,再現歷史人物、社會現實和歷史現象,并對此深入探究與思考。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例,講解三國時期著名人物諸葛亮,可以引用諸葛亮的《出師表》與李密的詩詞《陳情表》所闡述的歷史史實來對諸葛亮這個人進行了解與感悟。
這兩首詩詞以語傳情,兩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語言表現出來的。二者均為上奏陳情的表,語言都是極為恭敬懇切的,但又略有不同。前者反復勸勉少主繼承其父劉備的遺志,近賢人遠小人,興復漢室。陳述自己對蜀漢的忠誠和北取中原的堅定意志,語言懇切周詳。后者則是向君主申述不能應詔赴任,請求辭官養(yǎng)母的文章,情詞懇切委婉。通過兩首詩詞可以了解三國時期的基本史實,了解為國盡忠的真實含義。
后人評價諸葛亮與李密二人所作之詩時,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比如,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的,“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三、詩詞可以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歷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教師應該抓住教學的主線,通過詩詞所述的人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來進行學科教學,通過情境化的設計引導學生回到歷史現場,不但能深深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感,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解歷史的腳手架,從而將歷史與生活結合起來理解教學內容。
此外,說到歷史教學其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那就是開展情感教育,通過情感教育的滲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與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詩詞的熏陶來完善學生的人格等。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例,在講述到三國時期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詩詞融入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情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地探究歷史,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進一步提升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想要利用好詩詞這把“利器”進行歷史教學,我們就應該學會進行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引用相應的典故、詩詞來進行課堂導入,或通過詩詞反映一定的社會現象等。尤其是在新課改的東風下,歷史教學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束縛,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探索,通過詩詞來教學,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總結。
參考文獻: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