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奇 周江懷
人生而平等,又生而不平等,平等的是天賦人權,不平等的是天賦。有人從小就好動,比別人跑得快。有人從小就安靜,比別人愛思考。有人從小就喜歡音律,比別人懂音樂。有人從小就喜歡圖書,比別人愛閱讀。也有人膽子大,在各種場合都不怕生,喜歡和各類人交朋友。也有人膽子小,喜歡自己的小世界,內向沉默很靦腆……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掌印手紋,代表每一個不同的人都值得我們區(qū)別對待。而傳統(tǒng)的教育實踐在人們眼中成為不斷打磨不同,批量生產的車間,學生悲哀,老師悲哀,圣人隱市賢者不出。這些責任都落在了學校,落在了普通的教師身上,我們肩膀不寬,難以承擔!
但針對傳統(tǒng)教育落伍的問題,各路人馬進行著風風火火的課堂改革,關于課堂的改革早已飛上了天,各種榜樣模版層出不窮,支配著老師不斷的打破自己,不斷的重建理念,大家都在引用圣人朱熹的話“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睆娬{著“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教學理念,提出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位未笳摰哪繕藚s和之前出奇的一致,概述起來就是不管用什么手段培養(yǎng)出成績優(yōu)秀的人來。就像一些人在宣揚自己的教學理念時總會舉些例子,大體就是某某后進學生進過這番理念的改造后,烏雞變鳳凰。在聽到這樣的事例時總會讓人感嘆這股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那么問題來了,這樣的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可以成為教師競相模仿的范例。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中國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大家們哪一個是高效課堂培養(yǎng)出來?甚至早期很多人更是搖頭晃腦背著四書五經成長起來的,難道幾千年的教育經驗一朝就淪為糟粕,可以任人評價,任人踐踏了嗎?改革開放后,西方的快餐文化蠶食著中國人本該具有的踏實,刻苦,親善的傳統(tǒng)美德,急于求成的功利觀對教育缺乏耐性,哄然指責,不知道他們是要培養(yǎng)12歲拜相的甘羅,還是5歲作詩的傷仲永?沒有沉淀的文化的虛浮的,沒有沉淀的教育是悲哀的。沒有人知道長大以后的甘羅干了什么,但大家都知道長大后的傷仲永一事無成。
有一個詞“智商”我們很熟悉,但總不愿意在教育的過程中關注它,因為它敏感,稍不注意就會惹來非議,家長可能說“我家孩子體質不行,老是愛感冒,體育運動沒個擅長的”,也可能說“我家孩子沒有藝術細胞,五音不全,就不是搞藝術的料”,也可能會說“我家孩子太貪玩了,學習不認真不踏實,學習成績一直上不去”但可能不會有幾個家長會說自己孩子的智商不如別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但誰會甘心做個“臭皮匠”呢?每一個學生由于其性格特點、家庭環(huán)境、思維方式以及智力水平的不同,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對于知識的獲取能力和掌握能力也會是千差萬別的。對于評價教育成果的人,必須正確看待這些差異。單純寄希望于教學過程的改變從而達到改變教育結果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朱子話里因材施教的結果是“小以小成,大以大成”,那么“大成”、“小成”標準是什么?中學設置的數門功課究竟是教育的目的還是教育的載體?有沒有什么是必教,什么是選教呢?對于落后地區(qū)的我們深感乏力,不知道學生究竟想要什么,老師又能給予什么。社會在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愿意改變但不愿意盲目改變?,F在強調的所謂“因材施教”好像是承認茶壺里可以煮餃子,但是出來的時候卻要讓餃子適合壺嘴。
2013年6月,教育部下發(fā)了名為《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的文件。
《意見》或許離真正落實扭轉教育評價的現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新的評價標準為課程改革提供了落腳點。沒有合理的評價機制會失去方向,對于是否適合本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失去了判斷的標準,只會在媒體的導向下,時而頂禮膜拜,競相模仿,時而口誅筆伐,人人喊打。
對評價標準的研究是為了和本地落后的教育現狀相結合,找到出路,改變評價目的,豐富評價方式,讓評價變得多樣,從出口想問題,讓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能有一個有效的分流,滿足社會不同的需要,為每一個孩子找到一個真正的歸宿。
【參考文獻】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及附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2013年6月3日.
【天水師范學院教育碩士導師基礎教育研究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