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杭城大學生“上火”癥狀分布及誘導因素研究

2018-01-03 07:28鄭衛(wèi)軍何月暉謝冠群范永升
世界中醫(yī)藥 2017年12期
關鍵詞:人群頻率癥狀

鄭衛(wèi)軍 何月暉 謝冠群 包 潔 杜 羽 范永升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杭州,310053)

杭城大學生“上火”癥狀分布及誘導因素研究

鄭衛(wèi)軍 何月暉 謝冠群 包 潔 杜 羽 范永升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杭州,310053)

目的:掌握大學生“上火”癥狀分布特征,探討易“上火”的飲食和生活方式誘導因素。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及問卷調查方法獲得8 224名大學生“上火”的發(fā)生頻率、癥狀及飲食和生活方式特征,應用病例對照研究和統計回歸模型進行易“上火”誘導因素研究。結果:“上火”癥狀以口干渴、口腔潰瘍、眼干澀比例最多,28.9%的群體每個月平均“上火”次數1次以上。11類食物和4種不良生活習慣在logistic回歸模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不同的大學生群體“上火”癥狀存在著差異,諸多食物和不良生活習慣在“上火”的產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上火”;大學生;癥狀分布;誘導因素

“上火”包括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目赤、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口干、尿赤、便干等癥狀[1],屬于臨床常見病證。雖然,有些研究對“上火”的某些特征及“上火”的誘導因素進行了探討[2],但不夠系統。比如,“上火”的癥狀分布及人群差異性如何?導致經常性“上火”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因素有哪些?為此,本研究以大規(guī)模、組織性較強的杭州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上火”癥狀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易“上火”人群的誘導因素,最終為“上火”的人群預防提供一定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以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杭州4所大學作為研究院校,分別包括本科院校2所,??圃盒?所;醫(yī)學院校2所,非醫(yī)學院校2所。每所院校選擇3~6個二級學院作為調查學院。每個二級學院從各年級隨機選擇3個班級作為調查班級。調查班級所有愿意合作的學生都將作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內容 根據“上火”調查表展開。調查問卷結合文獻自擬形成。調查內容包括學生一般情況,“上火”現狀,及飲食生活習慣等。一般情況調查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聯系方式、專業(yè)、年級、生源地等內容?!吧匣稹鼻闆r調查包括現狀調查和近半年“上火”狀況調查,其中現狀調查條目有:當時是否存在“上火”、個人對“上火”癥狀的選擇、若當時存在“上火”表現,則詢問具體出現時間、個人對本次“上火”原因的分析、現在的身體狀況,是否患病以及何種病、近半年狀況調查:近半年出現“上火”的頻率、容易“上火”的季節(jié)等;飲食生活習慣調查包括近半年來的各種飲食頻率、近半年來每日飲水習慣、身體鍛煉習慣、近半年的工作學習壓力等級、近半年來的睡眠情況、近半年患感冒的頻率。

1.3 調查過程 2014年4—5月期間,在專業(yè)培訓后的調查員的協助下,在經對所有調查對象均取得知情同意后,由調查對象采用自填法,對調查問卷的內容進行逐一填寫。為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對整個調查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即統一制定流行病學調查方案,招募具有中醫(yī)本科以上教育背景的調查員,調查前統一進行培訓,調查中統一標準、統一方法,以減少調查過程中的偏倚;設立調查監(jiān)督組,監(jiān)督、核查調查數據質量;調查問卷回收后逐項核查,剔除不合格(性別、年齡等主要項目缺失或者缺失條目較多以及有明顯邏輯錯誤)的問卷。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 調查期間,共收集合格的問卷8 224份,平均年齡(20.5±1.21)歲,其中男2 692例(32.7%),女5 532例(67.3%);有醫(yī)學院校背景的學生共5 498例(66.9%),非醫(yī)學院校者2 726例(33.1%)。從年級來看,一年級學生3 543例(43.5%),二年級2 973例(36.5%),三年級1 462例(17.9%),四年級及以上174例(2.1%);學生性質(學歷)上,本科學歷者有5 537例(67.3%),大專學歷者2 687例(32.7%);學生來源方面,南方的學生有6 578例(80.0%),北方的學生為962例(11.7%),結果見表1。

2.2 “上火”癥狀的特征分析結果

2.2.1 “上火”的基本癥狀 調查人群中,上火癥狀的具體表現不一。見表2。其中“口干渴”這一癥狀出現的人數最多,有2 263例,占27.5%;其次為“口腔潰瘍”,1 826例(22.2%),而“痔瘡便血”“舌痛”“鼻腔癤腫”這3類癥狀出現的頻率最少,分別為5.5%、5.0%和3.5%。根據出現上火癥狀個數的統計,其中無上火癥狀的學生有1 527例,占總人數的18.6%,常出現1種或2種上火癥狀的人數最多,分別為2 029例和1 771例,占24.7%和21.5%,而出現5種以上癥狀的學生最少,為465例,僅占5.7%。見表3。

2.2.2 “上火”癥狀的人群分布特征 以2個“上火”癥狀為界,探討上火人群分布差異,根據統計結果。見表4?!吧匣稹卑Y狀的分布在男女性別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級、學生性質、學校背景以及學生來源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

表2 “上火”癥狀的出現頻率

表3 上火癥狀個數的頻率

2.3 “上火”頻率與飲食關系的logistic回歸模型 結果發(fā)現,28.9%的群體每個月平均“上火”次數1次以上,29.3%平均2個月上火1次,19.4%的人群平均3個月1次,10.3%的人群平均3~6個月1次,還有12.1%的群體認為半年發(fā)生不到1次。研究以平均每月“上火”次數是否大于1次作為界限將人群分為>=1次人群(易“上火”人群)和<1次人群(其他群體),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隨著各種飲食頻率與“上火”頻率的關系。在調整性別、年齡、學生性質、學校背景、學生來源后,結果發(fā)現飲料、炙烤食品、酒、辛辣食品、零食、炒貨、橘子、粗糧、海鮮、竹筍、橙類對上火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飲料、炙烤食品、酒、辛辣食品、零食、炒貨、橘子OR>1,而粗糧、海鮮、竹筍、橙類OR值<1。見圖1。

表4 “上火”人群的分布差異(以2個“上火”癥狀為界)

圖1 “上火”飲食誘導因素的OR值 及95%CI分布(森林圖)

2.4 “上火”頻率與生活方式關系的logistic回歸模型 研究以平均每月“上火”次數是否大于1次作為界限將人群分為>=1次人群(易“上火人群)和<1次人群(其他人群)。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在調整性別、年齡、學生性質、學校背景、學生來源后,結果發(fā)現:“上火”頻率在體育鍛煉、睡眠狀況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飲水量和心理壓力方面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上火”頻率生活方式的關系logistic回歸模型

注:*表示對照組

3 討論

“上火”是臨床常見癥狀,具有自限性,嚴重者可變生其他病證,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壓力的增大,“上火”的發(fā)生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但是,到目前為止,“上火”尚未有明確的公認的概念和確切可靠的診斷標準。因此,通過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學調查,明確上火的現代表征要素和密切相關的誘導因素,對于“上火”的標準的確定以及臨床辨證和預防有著積極的作用。

3.1 不同上火癥狀的頻率及原因 經調查發(fā)現,“口干渴”(27.5%)和“口腔潰瘍”(22.2%)這2個癥狀出現的頻數最多,占所有癥狀頻數的49.7%,可見口腔問題是“上火”人群最為普遍的癥狀。其次,占總數10%以上的有:“眼干澀”(17.3%)、“牙齦腫痛”(16.5%)、“咽喉腫痛”(15.2%)、“大便燥結”(14.5%)、面部丘皰疹(13.4%)、咽干(12.3%)、眼脹痛(11.8%)、尿黃或灼熱(10.1%),可見,“上火”的主要表現是在頭面部。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出,“上火”是以口、眼、咽干燥、口渴欲飲、口腔潰瘍、牙齦或咽喉腫痛、眼睛脹痛、面部丘皰疹,以及小便黃熱、大便干結等為主的一系列火熱癥狀。這一結論,與傳統認識相符,為“上火”概念的明確增加了理論依據。

“上火”的本質是因火熱之邪引起,病機十九條中的火與熱所占比例較大,言火者五,言熱者四,首開論述“火熱”病機之先河[3]?;馃釣殛栃?,其性炎上,故“上火”以頭面部癥狀為主;又因火邪易入血分,聚于局部,可發(fā)癰腫瘡瘍,因此“上火”時也多見面部發(fā)丘皰疹;同時,熱淫于內,直接消灼煎熬津液,往往出現口渴欲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現象。

口干渴是一種因體內津液不足或津液輸布障礙所致口中干燥而欲飲水的癥狀[4],引起口渴的原因有很多[5],既可見于一般的失水,也可發(fā)出在某些疾病過程中,如糖尿病、干燥綜合征、甲亢、尿崩癥等。中醫(yī)學對口渴一癥,往往以熱立論,如《素問·熱論》曰:“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明代張景岳進一步發(fā)展了《黃帝內經》的觀點,指出“蓋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鹩杏嗾弋斠詫崯嵴?,津不足者當以陰虛論。”而后世醫(yī)家對口渴的認識均不外乎此二者?;馃嵋u人,上焦先受,故為口渴,即“上火”之癥的首先表現。

口腔潰瘍,即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是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患病率高達20%左右,在大學生人群中可達50%~60%[6]。現代醫(yī)學認為,口腔潰瘍病因復雜,免疫、遺傳和環(huán)境可能是其發(fā)病的“三聯因素”,即遺傳背景與適當的環(huán)境因素(包括精神神經體質、心理行為狀態(tài)、生活工作和社會環(huán)境等)可引發(fā)異常的免疫反應而出現特征性病損[7-9]。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心脾積熱、陰虛火旺引起,宋代《圣濟總錄·口齒們》記載:“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沖上焦,熏發(fā)口舌,故作瘡也?!彼宕苍剿吨T病源侯論·口瘡侯》亦云:“心兒口瘡,由血氣盛,兼將養(yǎng)過溫,必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也”??梢?,火熱之邪郁積體內,上熏于口,則發(fā)為口瘡,也是“上火”較為典型的癥狀之一。

此外,從上火癥狀個數出現的頻率可以看出,出現一個“上火”癥狀的人群占最多數,為24.7%,并隨著個數的增加依次遞減,出現5個及以上癥狀的最少,僅為5.7%。由此可知,盡管“上火”癥狀表現多樣,但同一個體同一時間內僅表現為一個或者幾個癥狀,且不同時間表現不盡相同。

3.2 上火癥狀的人群分布特征 以2個上火癥狀為限,進行上火人群分布差異的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上火癥狀的分布在男女性別間無明顯差異。而出現2個以上“上火”癥狀的人數在各個年級多于0~1個“上火”癥狀的人數,本次調查中本科學歷的人群出現2個以上癥狀的人數多于大專學歷的人群,可能和本科學歷的學生承受學業(yè)方面的壓力更大有關。同時,有醫(yī)學院校背景的學生出現2個以上“上火”癥狀的人數多于0~1個“上火”癥狀的人數,與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度密切相關,醫(yī)學院校的學生普遍對“上火”病癥的認識多于非醫(yī)學院校的學生。此外,來自南方的學生與北方的學生比較,出現2個以上“上火”癥狀的人數多于0~1個“上火”癥狀的人數,這可能與調查范圍有關,浙江省高校省內的錄取人數往往多于省外人數,因此,就本調查范圍而言,此結果并不足以說明南方學生較北方學生更易“上火”,還需要擴大調查范圍。

3.3 上火與飲食的關系 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飲料、炙烤食品、酒、辛辣食品、零食、炒貨、橘子是引起“上火”誘導因素(OR>1),而粗糧、海鮮、竹筍、橙類則是“上火”的保護因素(OR<1),起到降火的作用。

飲料、零食因所含糖分和添加劑較多,往往使人體熱量積累過多,郁而不散,導致“上火”等火熱癥狀的發(fā)生。炙烤食品、炒貨因火炒、炙烤等烹制過程失去了食物的大部分水分,飲食入內,食用者因缺水而感到口渴,嚴重者則出現火熱郁積從而“上火”的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從生物機制出發(fā),闡明缺水的導致上火的情況[10]。酒性溫而味辛,溫能祛寒,辛能發(fā)散,適量飲酒能功能活血通脈,祛風散寒[11],但過量飲酒易助濕熱[12],導致熱結于內,輕者表現為“上火”,重則入里傷及臟腑而發(fā)為各種熱證。辛辣食品灼傷人體津液,從而使體內熱邪偏重,出現“上火”之癥。

粗糧中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的作用主要為調節(jié)血脂、血糖及益生菌群,而不溶性膳食纖維的作用則是潤腸通便[13],同時對胃腸道益生菌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相關的研究也表明腸道益生菌和“上火”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14]。蘆筍甘、寒,功能清熱解毒,生津利水;橙類味甘、酸,性微涼,所含纖維素和果膠物質,可促進腸道蠕動,這些食物對于“上火”人群而言,有利于通利腸道,使火熱從下焦而泄,而對于普通人群食用后則不易上火。

3.4 上火與生活方式的關系 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上火的發(fā)生頻率在體育鍛煉、睡眠狀況等方面有顯著性差異。人體需要適當的活動,氣血才能流暢,陽氣才得以振奮,較少或者幾乎無體育鍛煉,使人體氣機失于暢達,導致脾胃等臟腑功能呆滯,久之則氣郁化火,輕則表現為“上火”等亞健康狀態(tài),重則營養(yǎng)失調,正氣虛弱,變生它病。長時間的睡眠不足(失眠),會導致機體陰陽平衡失調,陰不入陽,陰虛陽盛則體內火熱郁積過多,從而產生各種“上火”等亞健康癥狀。熬夜,是導致睡眠不足的基本形式,都屬于不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長久下去,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和免疫力的紊亂,甚至誘發(fā)其他病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上火”是以口、眼、咽干燥、口渴欲飲、口腔潰瘍、牙齦或咽喉腫痛、眼睛脹痛、面部丘皰疹,以及小便黃熱、大便干結等為主的一種火熱病癥。雖然,表現形式多樣,但凡出現相關的某一癥狀即可診斷。易引起“上火”誘導因素有飲料、炙烤食品、酒、辛辣食品、零食、炒貨、橘子等,而粗糧、海鮮、竹筍、橙類則是“上火”的保護因素,多食用可起到降火作用。同時,較少的體育鍛煉或者幾乎無鍛煉、失眠以及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引起“上火”的因素之一,這些對臨床預防“上火”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錢蘇海,錢俊華.中醫(yī)“上火”的內涵、表述及其應用初探[J].浙江中醫(yī)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9(6):430-433.

[2]林富祥,陳瑋瑩.1051例大學生“上火”的調查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2,14(1):1306-1310.

[3]謝志軍,王偉杰.上火病因病機初探[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7(3):226-228.

[4]戴天木.《金匾要略》治渴六法[J].國醫(yī)論壇,2003,18(1):5-6.

[5]張軍.消渴與消渴病異同考辨[J].光明中醫(yī),2002,17(100):7-9.

[6]鄭亞楠,陶鈞,龔茜,等.醫(yī)學院校大學生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發(fā)病率及其與A型人格關系的調查分析[J].上海市口腔醫(yī)學,2017(5):553-556.

[7]周海文,吳嵐,周曾同.口腔黏膜病臨床治療Ⅵ.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42(1):57-59.

[8]Natah SS,Konttinen YT,Enattah NS.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today:a review of the growing knowledge[J].Int Oral Maxilloface Surg,2004,33(3):221-234.

[9]石宇文,翁志強,謝利平,等.廣州某醫(yī)學院醫(yī)學生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危險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0,31(6):772-774.

[10]曾榮今,陳云.食物”上火”與水分子氫鍵的關系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4(1):34-35.

[11]李晨晨,王瑩,向孫敏,等.酒的功用及發(fā)展歷史[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1):365-169.

[12]周璇,吳顥昕,戴建國.中醫(yī)酒病病因病機考略[J].中醫(yī)學報,2013,23(8):17-18.

[13]常改,鄭文龍.粗糧的功與過[J].食品與健康,2005(6):28.

[14]潘照,朱星瑜,范永升.從能量代謝及粘膜免疫看“上火”與腸道菌群的關系[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9(8):591-594.

Researchon“Shanghuo”SymptomsDistributionandInducedFactorsofHangzhouCollegeStudents

Zheng Weijun, He Yuehui, Xie Guanqun, Bao Jie, Du Yu, Fan Yongsheng

(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ture of “Shanghuo” symptom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nducing factor for “Shanghuo” from dietary and lifestyle.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arry up a survey with 8224 university students, obtaining information of frequency, symptoms, dietary habits and lifestyle of “Shanghuo”, and applying case-control study method and regression model to study inducing factors.ResultsThirsty mouth, oral ulcer and dry eye listed the top three of “Shanghuo” symptoms, and 28.9% occurred “Shanghuo” at least one time a month. 11 kinds of food and 4 living habit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logistical model.Conclusion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showed different “Shanghuo” symptoms and several food and health risk living habits would induce the occurrence of “Shanghuo”.

“Shanghuo”; Inducing factor; University students; Symptoms features

R22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12.007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2014CB543001)

鄭衛(wèi)軍(1983.1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yī)流行病學與衛(wèi)生統計,E-mail:deardangjun@163.com

范永升(1955.11—),男,博士,教授,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風濕自身免疫病,E-mail:fyszjtcm@163.com

(2017-11-03收稿 責任編輯:張文婷)

猜你喜歡
人群頻率癥狀
保健醫(yī)苑(2022年1期)2022-08-30
糖尿病早預防、早控制
振動與頻率
可改善咳嗽癥狀的兩款藥膳
我走進人群
財富焦慮人群
無線電頻率的特點
導航頻率源的同步與控制
秘書緣何成為『高危人群』
大跨人行天橋的自振頻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