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已成為一門顯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橫跨各個領域、數個學科,有關其傳承、保護等問題的討論層見迭出,牽涉的問題極為復雜。那么,在非遺傳承、保護過程中,高職藝術院校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哪些責任與義務,這些是高職藝術院校工作者不容回避的問題。本文,擬從高職藝術院校的立場與角度,去衡量與思考其在非遺傳承、保護過程中角色與擔當,以此為高職藝術院校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等工作提供相關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非遺傳承與保護需要多方力量參與,這是目前社會各界已達成的共識。作為高職藝術院校,如何履行好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傳承、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應該結合高職藝術院校自身特色來分析、思考。高職藝術院校以培養(yǎng)職業(yè)人才為主,注重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而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有一技之長,在民間往往扮演著“職業(yè)人”的角色。所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外聘教師引入校園與課堂,參與相關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技藝、技能與知識;以積極的姿態(tài),利用開發(f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方式來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具、實物、圖片及其它數據資料,作相關文化研究;進行文化宣傳與推廣。這種傳承與保護思路,值得高職藝術院校提倡與踐行。
1 人才培養(yǎng)
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院校的首要目的。對于高職藝術院校而言,培養(yǎng)一支懂藝術與技術,并且在實踐動手方面能力強的人才隊伍,是其主要使命與任務。近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已漸成一門顯學,為各界所關注與重視。那些蘊含著深厚民族民間文化的非遺絕技,其高超的技藝、技能與知識為外界所驚嘆。但是就目前來看,非遺傳承人生活待遇不佳,相當數量的傳承者人亡藝絕,非遺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甚至后繼無人的窘迫境地。
面對這種情況,高職藝術院??山Y合自身相關專業(yè)優(yōu)勢,利用相關資源,引入相關傳承人進行授課講學,以此解決數個方面的問題:一、非遺傳承人“無徒可授”的尷尬局面得到緩解;二、非遺傳承人生活待遇得到解決,可專心傳承以及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非遺技藝;三、高職藝術院校相關學生視野得到開拓,能汲取更多民族民間文化思想與靈感,納入更多設計元素,有利于專業(yè)精進;四、院校專業(yè)優(yōu)勢更加明顯,服務社會的能力變得更強。
2 技藝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首要在于對其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而“十年如一日”的技藝磨礪與傳承,又是深入學習、領悟和傳承相關傳統文化的前提。受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目前在具有濃厚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偏遠地區(qū),人員出現了頻繁流動與大肆減少,再加上傳統的非遺技藝掙錢少、成效慢,非遺傳承一度陷入絕境。
在非遺十大類中,傳統美術、傳統手藝、與民間音樂等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和部分高職藝術院校(如高職美術院校、高職音樂院校)的相關專業(yè)密切相關,一方面將這些非遺傳承人引入院校,另一方面建立非遺發(fā)源地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親臨非遺現場進行考察與觀摩,并作相關借鑒與學習,讓這些非遺技藝在高職藝術院校生根發(fā)芽,得到進一步傳承與弘揚,這對非遺傳承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 創(chuàng)新研發(fā)
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作為文化遺產,在收到客觀的記錄與保存的同時,都應“推陳出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傳承其內在文化基因,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弘揚相關文化精神,這就如歷史的輪子,在滾滾前進中融入了新的東西,又拋棄了舊的不需要的內容。而這些舊的不需要的內容,是廣大人民群眾作出的客觀與理性的選擇。只有進行有鑒別的對待及有揚棄的繼承,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技藝、技能與知識,才能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到真正的發(fā)展與弘揚。
4 文化研究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能進一步指導實踐。在非遺傳承、保護的過程中,進行相關技藝總結、理論研究是極其必要的,以此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看待與思考這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目前,高職藝術院校在文化研究方面的力量較為薄弱。但是,卻有著大有可為的發(fā)揮空間。再者,非遺技藝等實踐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文化研究者充分利用相關資源,進行文化研究。以此,有助于高職藝術院校站在非遺領域的理論前沿,把握非遺傳承、保護的話語權。
5 宣傳推廣
目前,全國各地非遺宣傳推廣的平臺較多,大多為政府、新聞媒體及相關行業(yè)協會組織的展覽、活動,高職藝術院校可依托相關展會平臺,如中國文化產業(yè)博覽會、文化藝術節(jié)、非遺聯展、以及各類社會培訓,來宣傳、推廣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成果。除此之外,還可開辟相關非遺傳承傳播網絡渠道,建設非遺網站,使非遺突破時空限制,創(chuàng)新傳播路徑。
基金項目:教育部職業(yè)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2015-16年度課題《高職藝術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以通道侗錦為例》(課題編號:YJY2015-16-14)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靜靜.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藝術類高職教育改革[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第7期).
[2] 孫璐.論高職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學的必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6,(第34期).
[3] 馮茂輝.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職院校教學的探究[J].文化產業(yè),2016(第2期).
[4] 黃龍光.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三條路徑[J].思想戰(zhàn)線,2017(第1期).
[5] 馬會敏 汪建華 楊梅.基于侗錦藝術傳承的室內家居應用研究[J].服飾導刊,2016(第6期).
[6] 楊建蓉.基于侗錦織造經驗的創(chuàng)意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7(第7期).
[7]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05).
[8] 苑利 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9]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總結報告.
作者簡介:龍軍(1987-),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從事美術史研究。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