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標
古詩詞是所有的文學樣式中感情最為濃烈的文學形式,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凝練傳神的形象、深邃高遠的意境,承載著對真善美的追求。然而,目前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模式化、簡單化,過分強調(diào)熟讀和背誦的填鴨式的古詩詞教學模式,不僅造成對古詩詞鑒賞活動特點、學生鑒賞主體地位和學生鑒賞能力發(fā)展的嚴重忽視,而且將原本意蘊悠遠、營養(yǎng)豐富的古詩詞肢解得支離破碎,嚴重束縛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獨特審美體驗的產(chǎn)生。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必須融入傳統(tǒng)的、古典審美文化的元素,引領學生以審美的態(tài)度走進古詩詞,使學生深切體察作者的審美情感,感受和領悟詩詞的深層意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并富有創(chuàng)意地生成對詩詞意義的建構,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境界。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詩詞殿堂
人的情感總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被陶冶。因此,在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古詩詞的內(nèi)容,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營造出詩詞所體現(xiàn)的、富有審美愉悅的情境氛圍,使學習情境和文本情境相適應,從而激發(fā)和喚起學生的情感和內(nèi)心的渴望,引領學生自覺積極地走進詩詞的殿堂,體會其中的意境之美,身臨其境地感受詩詞的內(nèi)涵,與作者、作品中的形象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如柳永的《雨霖鈴》是一首文質(zhì)兼美,充滿情韻的話別詞。教學時,教師播放《長亭送別》曲,并配以生動形象的畫面,這樣化抽象的語言為形象的畫面,營造出傷感的氛圍,觸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引發(fā)了情感的共鳴,從而引領學生進入意境、感悟詞情、體會詞意,并作理性的思考,達到對詞的深層理解與感悟。
二、還原求解,體會詩詞情感
詩詞是能反映現(xiàn)實,反映一定社會政治面貌的。學生了解了成詩的原因,了解詩人是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寫下這樣的詩詞,有助于學生找到詩人情感的源頭,摸清詩人情感的脈搏,理解詩詞的精髓,從而理清脈絡,準確理解和把握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詩情、詩意。因此,在詩詞鑒賞教學前,教師有必要介紹詩人所處的時代、生平、及所處的環(huán)境。
如杜甫的《登高》一詩中有一句“最苦無山遮望眼”,學生對此句很不理解——登山遠望,站在高處看風景,“無山遮隔”,應是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的,可為什么詩人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如果事先介紹了背景,學生就不難理解了。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的秋天,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處于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之中的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百感交集,蕭瑟的秋江景色,更引發(fā)了他飄零的感慨和孤愁的悲哀。只因無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淪喪;由于“無山”,故能“極目”,因“極目”而視通萬里,由此而生“萬里愁”。向北望,望之則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這江陰的浮遠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這樣,學生再讀這一詩句時,便不難理解詩人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三、情感朗讀,品鑒詩詞意境
有感情的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有效方法。就古詩詞的形式而言,它是一種聽覺藝術,節(jié)奏和音韻賦予了它音樂美。所以,在古詩詞的鑒賞教學中,朗讀有著重要的地位。學生帶著情感,反復吟詠,在朗朗上口的韻律中感受語言的精煉、情感的豐富、意境的悠遠、畫面的開闊、色彩的濃麗。然而由于古詩詞語言凝練,思維跳躍性大,有大量的省略與空白,在反復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可以突破其形象的有限性,從形象的有限性尋找想象的無限性,學生在朗讀中便將虛實結(jié)合,幻化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鋪卷出來,生成藝術形象。
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一詩時,我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學生在涵詠吟誦中,將詩詞的語言文字幻化為可感的視、聽覺形象,感受到田園生活的幽靜。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深巷狗吠、桑顛雞鳴,這些意象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由遠而近,由近而內(nèi);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而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賞心悅目的田園風光畫,吸引學生置身其中去品味詩中有畫的視覺美、情景交融的意蘊美、自然無邊的動態(tài)美、韻味無窮的余味美,讓學生自然領悟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和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體會到詩人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四、抓關鍵詞,領悟詩詞內(nèi)涵
古詩詞的語言常常是凝練含蓄、耐人尋味的,鑒賞古詩詞就要從古詩詞的關鍵詞出發(fā),認真地咀嚼,把握古詩詞中的精美詞句和關鍵字眼,這樣才能揣摩到詩人的為文之心,體味到詩詞的藝術真趣。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詞進行涵詠品味,認真琢磨、仔細鑒賞,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從中領略到古詩詞語言的精妙,體會暗中寓寄著的詩人的情感。
如教學柳永的《雨霖鈴》一詞,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被奉為名句,好在哪里呢?學生由“柳”寓意,去思考“月”的原型意義,從而得出:折柳送別,其中“柳”暗含“留”之意,柳永見柳思人,離愁又生,而眼前的“曉風”具有“涼”的特點,這種“涼”襯托出詩人分別后內(nèi)心的凄涼?!霸隆北臼菆F圓的象征,“殘月”寓意著不團圓,這里表達了詩人的凄涼冷落之感。這樣學生由惜別的“柳”想到了團圓的“月”,并結(jié)合“曉風”與“殘月”體會到了詩人與戀人分別后的凄涼傷感之情。
五、感受人文,豐富精神世界
古詩詞中蘊含著的清新自然之美、濃烈的的親情和友情、表現(xiàn)的社會和人生哲理、關愛家國和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等豐富的人文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載體。然而很多教師,在讓學生體會到詩詞的意境后,便止步不前了。其實,鑒賞詩詞,不僅要鑒賞詩詞本身,還要對作者內(nèi)在的精神、性格人品、生活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思考、評價、借鑒和學習,感受詩詞所展現(xiàn)的人文精神和詩人的“人格魅力”,這其實也是語文教學“文道統(tǒng)一”的實踐原則。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里詞人在對當年赤壁戰(zhàn)場的回想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想象,引起感慨,抒發(fā)了自己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贊美之情。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整合詩歌中的意象和感受其中的意境,運用配樂法,給學生營造出一種雄壯的情境氛圍:你面對如此唯美雄壯的赤壁古戰(zhàn)場的戰(zhàn)爭畫面,會有怎樣的心境?這樣就引領學生再次走進作者,走進詞中,去感悟詞中的此情此景,去體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總之,古詩詞鑒賞教學必須融入傳統(tǒng)的、古典審美文化的語境之中,才能引領學生以審美的態(tài)度走進古詩詞,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促進其審美思維的提高。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石市第二中學(43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