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世河
金絲纏碗大柳面
文/劉世河
山東德州寧津縣城往北十公里有個大柳鎮(zhèn),“大柳面”就是鎮(zhèn)上的張家面鋪所創(chuàng)。巧的是,這面的顏色頗似初夏嫩黃的柳葉,“地利”加上“色合”,“大柳面”名副其實。
凡外地人到了寧津的地面上,大柳面絕對是必嘗的美味。在上世紀(jì)70年代,張家面鋪第六代傳人張耀林曾和其他面館師傅拼手藝:準(zhǔn)備一條板凳,在這條板凳上搟面條,將面皮搟開,折起來再搟,如此反復(fù)多次,面皮搟好后,厚薄均勻,切時寸面十刀,粗細均勻,切成面條后,搭在預(yù)先拴好的鐵絲上。面條在鐵絲上來回擺動不停,但卻柔韌有力,一絲不斷。2007年,大柳面被評為“山東省名小吃”。2008年,文剛大酒店的大柳面制作工藝被評為德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柳面第七代傳人張文剛被評為德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大柳面始創(chuàng)于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因面條細如粉絲,韌而不斷,盛在碗中猶如金絲盤繞,故有“金絲纏碗”之譽。大柳面需以上等精粉為原料,并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加不等量的堿和鹽。和面也有講究,冬季用溫水,夏季用冷水。面和好后,搟成薄片,再撒上一層醭面。醭面并非小麥粉而是細籮篩過的玉米粉,以增加面條的層次感。接下來就是切條了,這也是最見刀工的一道工序。要輕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雙手一托,撒開如網(wǎng),搭桿如絲,手纏成縷,梳而不亂。下鍋時,手持面條,如提綱撒網(wǎng),呈扇面狀下至滾開的鍋內(nèi)。開鍋后,稍加涼水一打,再一翻一滾,便迅速撈出。這叫溜煮,以保證細如粉絲的面條韌而不斷。
面裝在碗里,晶瑩透明,狀如弓弦,輕輕用筷子挑起一束,入口一嘗,直覺綿軟柔韌、潤滑異常。別急,剛才這一口只是嘗面而已,要真正品嘗大柳面美味的精髓,還須拌上鹵子同吃。大柳面的鹵子極為考究,有炸醬鹵、肉鹵、麻醬鹵、海鮮鹵、雞蛋鹵等多種。
炸醬鹵,取黃豆醬、小磨香油各半調(diào)勻,加花椒、大料文火炙熬,直至豆醬酥散;麻醬鹵則由芝麻醬、香椿芽、黃瓜絲、蒜泥以及香醋等制成。各種鹵子整齊地排在那里,食客依自己口味隨意加入即可。色如嫩柳、軟而有力的面,拌上這琳瑯滿目的特制鹵子,真可謂珠聯(lián)璧合之絕配。
另外,這大柳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夏季可涼吃,冬季可溫吃,四季皆宜。而且店鋪遍布寧津的大街小巷,快捷方便又物美價廉,絕對是百姓消費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