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臨++李亦凡
摘 要:《唐詩三百首》英譯杜甫詩中許淵沖和吳鈞陶分別從形式系統(tǒng)層面及非形式系統(tǒng)層面實現(xiàn)審美再現(xiàn)。其中,許淵沖通過對原詩音韻的再現(xiàn)、字形美的再現(xiàn)以及摹聲詞的使用;吳鈞陶則通過對詩歌意境美再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意象的翻譯,對詩歌“詩眼”的翻譯。
關鍵詞:審美再現(xiàn);《唐詩三百首》英譯本;許淵沖;吳鈞陶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2-0001-02
一、引言
文學被認為是美的“語言藝術”,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一書中提及到文學的狹義含義:“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睆谋举|(zhì)上看,文學可以視為一種審美形式。
二、文學審美功用觀的發(fā)展
文學與審美之間的關系有一段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文學理論家對于文學審美提出了見解。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強調(diào)文章的寫作需要文采,提出了文學中美的重要性,認為缺少文采的文章無法得以廣泛傳播。魏晉以降,文學的審美性更是脫穎而出,受到人們的重視。
早在秦漢時期便存在著“文質(zhì)之爭”,“文”本義為斑紋或圖式,代表的是一種審美的觀點,強調(diào)文章寫作注重辭藻華麗,賞心悅目;“質(zhì)”代表的是本質(zhì),意味著文章的寫作注重內(nèi)容的充實與豐富,“文質(zhì)之爭”本質(zhì)上就是內(nèi)容與形式之爭。魏文帝曹丕《典論·論文》中提到“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逼渲兴状翁岢隽恕霸娰x欲麗”的觀點,認為詩賦應華麗,將詩賦形式美提到了首位。
晉代陸機在他的《文賦》中提到“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綺靡”體現(xiàn)了詩歌的形式以及審美價值。范曄在《后漢書·文苑傳》中說文學“情志既動,篇辭為貴”,文章不是出于紀事載言,而是緣于“情志既動”,提出了文學創(chuàng)造者的審美意識及審美體驗,而文章本身的語言美也是文學有價值的重要原因。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中更直接說:“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游心內(nèi)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莫不稟以生靈,遷乎愛嗜。”將文學與“情性”、“神明”、“氣韻”等詞聯(lián)系起來,并且以“蘊思含毫”來體現(xiàn)文學的委婉美與朦朧美。
齊梁時期,鐘嶸在其《詩品》中提出“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碧岢隽擞兰文觊g,文學重說理,而輕文辭,讀來缺乏味道。可見審美與文學之間關系密切。這些觀點也指導文學翻譯,譯者除對原文準確、忠實的再現(xiàn)外,還應把握其文學美感。
三、杜甫詩譯文的審美再現(xiàn)
杜甫詩歌工整、意境沉郁感人,具有特殊的美感?!兜歉摺愤@首詩的美學價值還體現(xiàn)在其字形美中,余光中《談文學與藝術》第93頁記錄了他和瑞典文學院院士馬悅?cè)坏膶υ挘骸跋穸鸥Α兜歉摺防锩孢@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落木,“木”的后面接“蕭蕭”,兩個草頭字,草也是木;不盡長江呢,“江”是三點水,后面就“滾滾”而來。這種字形、視覺上的沖擊,無論你是怎樣的翻譯高手都是沒有辦法的!”。
宋人羅大經(jīng)在他的《鶴林玉露》中曾論述過杜甫《登高》這首詩的精煉及意蘊豐富,他對頸聯(lián)進行分析:“萬里,地遼遠也。秋,時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對詩中十四字的分析,精煉準確地寫出了詩人當時孤寂冷落、凄涼無依的狀態(tài)。
杜甫的詩歌之美,從外在上看美在工整對仗,音韻和諧,聲律嚴謹。從內(nèi)在看美在內(nèi)容充實,意象豐富,意境感人。在《唐詩三百首》譯文中,許淵沖英譯《登高》與吳鈞陶英譯《月夜》分別從這兩個層面中對杜甫詩歌進行把控,從而再現(xiàn)了原文之美。
(一)形式美——語言之視聽感性美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On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 , the sky so wide , apes wail and cry ,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 I have to give up wine.
(許淵沖譯)
許淵沖提出了“三美論”的翻譯觀點,即“意美、音美、形美”,主張保留原詩的內(nèi)容美,形式美和音律美。英語由于沒有聲調(diào),缺失了漢語的平仄美,所以只能通過押韻來實現(xiàn)代償。原詩中,“不”與“無”以韻母U押了頭韻,“下”和“來”以元音a押了尾韻。譯文則以“the boundless”“the endless”,“shower”和“hour”來押韻。
從原詩的字形看,“落”與“蕭蕭”都草字頭,對應“江”和“滾滾”的水字旁。譯文通過利用“sheds”與“shower”之間,同是以“sh”為首,對應“落”字同“蕭蕭”字的草頭旁;“rolls”與“hour”之間也帶有以“r”結(jié)尾,如同保留了“江”及“滾滾”的水字旁,使得譯文也有字形對應。然而,草字頭代表草木,水字旁代表水流的文字內(nèi)涵卻無法得以保留。endprint
原詩用摹聲詞來再現(xiàn)原詩之語音美。以“蕭蕭”來模擬樹葉掉落時的聲音,以“滾滾”來表現(xiàn)長江流動的聲音。譯文則用“shower by shower”來代替“蕭蕭”,“shower”與“蕭”字從聽覺中存在相似之處,同時shower含有陣雨的意思,可以讓人聯(lián)想起雨水的聲音,從而將陣雨的聲音同樹葉落下的蕭蕭聲聯(lián)系起來;同時hour by hour則與shower by shower對應,模擬的是長江波濤涌動的聲音,從而保留了原詩的摹聲美。
(二)非形式美——意境之朦朧含蓄美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The Moonlit night
The moon illumining the night in Fuzhous sky,
Alone in chamber you will watch it sailing by
Though far away,Im sorry for our children dear,
Who do not know to yearn for me in Changan here.
Your balmy ,cloudy curls the misty air bedews;
Your fair ,smooth arms are chilled in the silver hues.
When can we both stand learning by the gauzy veils
Our facesll shine with tears that have become dry tails
(吳鈞陶譯)
《月夜》是杜甫寫的一首思鄉(xiāng)之詩,然而這種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是從妻子思夫之情中反映出來的。原詩第三聯(lián)杜甫描繪了妻子在夜晚的霧氣中站立許久,霧水沾濕雙鬢,身邊縈繞著寒氣的畫面,孤獨、凄涼的意境躍然紙上。原詩是以“香霧”對應“清輝”,以“云鬢”對應“玉臂”,為四個互相對應的意象,以一個“濕”字對應一個“寒”字,句子對仗工整。譯文中,吳鈞陶將譯詩的視角轉(zhuǎn)換為第二人稱視角,用“balmy”和“cloudy”來翻譯“香霧”、“云鬢”,用curl一詞來將讀者代入一個云霧環(huán)繞的氣氛之中。對于“清輝”“玉臂”的翻譯,吳則翻譯成“fair,smooth arms”、”silver hues”,把握住了“清輝”中的“清”字的冷色調(diào)感,“玉臂”中的“玉”的平滑感,用“chilled”來寫出了“寒”。
同時,在《月夜》這首詩的翻譯中,吳鈞陶把握住了整首詩的詩眼,如“閨中只獨看”中的一個“獨”字、一個“只”字,兩字強調(diào)了詩人的孤獨寂寥,吳用“alone”開頭于詩首字,讓人一開始看這首詩就奠定了基調(diào),以強調(diào)詩人的這種孤獨感。同時在“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中杜甫用一個“濕”字、一個“寒”字,來體現(xiàn)妻子的內(nèi)心活動。吳對其翻譯為“air bedews”“silver hues”寫出了空氣沾濕了鬢發(fā),而用“silver”給整首詩帶來一種冷基調(diào),使得整首詩的意境再現(xiàn)了出來。
四、結(jié)語
老子曾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睂ⅰ懊馈迸c“信”兩者對等起來。然而隨著后世文學審美觀的發(fā)展,本是處于對立面“美”與“信”“華”與“實”已不是完全對立的,它們相互促進,甚至有融合的趨勢。孔子的“文質(zhì)彬彬”“美善相樂”更是給文學之美確立了新的方向。無論是許淵沖先生英譯的《登高》抑或是吳鈞陶先生英譯的《月夜》,都是對原詩的美進行保留,當然這并不代表將“美”與“信”對立起來,而是在“信”的基礎上保留“美”。
參考文獻:
[1]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