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 以汽車文化課程教學為例,總結分析實施翻轉課堂的經驗與問題,以期為教師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翻轉課堂;汽車文化;微課堂;PPT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12-0114-02
1 背景
高等教育分類發(fā)展 2000年后,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型教育,不同層次的學生涌入大學,催生了中國高等學校分類發(fā)展。學術型、應用型、職業(yè)型等名詞開始出現在不同的高校定位中,各個高校人才培養(yǎng)定位也逐步清晰。而與之相悖的是基于學科體系的課程教學內容和以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仍廣泛占據大學課堂。單一固化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必然導致既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難以實現,何談因材施教?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理念轉變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活動。傳統教學的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使得學生深陷“死記硬背”及“填鴨式”的泥潭,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上“選擇”了手機而不是教師。
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也普遍認識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開始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以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為主導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追蹤研究課題組提出“以‘學為中心,以‘用為重點”的課堂教學理念,主張將“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yōu)椤耙詫W生發(fā)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
2 翻轉課堂的含義與特點
翻轉課堂的定義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也可稱為“顛倒課堂”,所謂“翻轉”“顛倒”是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而言的。傳統課堂教學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yè)、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在翻轉課堂上,這種形式受到顛覆,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經教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助而完成,從而形成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特點 隨著教學過程的顛倒,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為三個主特點: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地點不是在課堂,而是在課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演講者,而是組織者;課堂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各要素也相應發(fā)生變化,傳統課堂和翻轉課堂各要素的對比可見表1。
3 汽車文化課程翻轉課堂的實施
汽車文化課程本身的特點是知識覆蓋范圍廣、深度淺,而“文化”本身的含義也決定了該課程教學目標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知識點,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對汽車歷史、汽車品牌、汽車使用以及汽車周邊行業(yè)產業(yè)的認識;教學的重點不是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是學會學習。經過兩輪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此模式采用的翻轉課堂教學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任務式教學 翻轉課堂教學要布置學生課下的學習任務和課上討論內容,因此采用項目式教學有利于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每節(jié)課需要完成的任務。為此專門選擇一本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形式的教材,整個教材由八個項目、23個任務組成,每節(jié)課學生按照上節(jié)課的布置完成一個任務的學習。
分組實施 根據課程課時和任務總量,將學生分成11個組。23個任務中,除第一個由教師示范完成外,其余任務均由學生完成。每一個任務由兩個組承擔,一組需按照任務進行不超過20分鐘的宣講,稱為宣講組;另外一組圍繞該任務準備五個問題進行提問,稱為提問組。按照每周兩學時的教學安排,每周共有四個組的學生被安排相應的任務。
生生互動 生生互動即學生和學生間互動。每節(jié)課宣講組完成任務宣講后,由提問組將準備好的問題提給宣講組,宣講組有15分鐘的準備時間,而后安排代表上臺回答問題。要求是可以查閱課本、手機,但不能照著讀,必須整理成筆記回答。問題首先由宣講組回答,宣講組放棄的轉為全班搶答。整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在與學生交流,教師只是課堂組織者。
微課堂教學 這里的微課堂教學有別于傳統意義的微課教學,實際上就是利用宣講組學生準備回答問題的15分鐘左右時間,簡要總結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對學生宣講情況進行點評,糾正一些表述不準確的地方;另一方面對本節(jié)課的任務重點、難點進行簡要梳理。
形成性考核 沒有成績的刺激,僅靠學生熱情和自覺是不足以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的。因此,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改革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形式。課程最終成績由60%課堂教學過程評分和40%課程論文評分組成。
教學過程的分數組成是:每節(jié)課演講組演講最多得15分(根據準備PPT的質量和演講水平評定),回答問題最多得五分(每回答合理一個問題得一分),全體成員課堂宣講最多可得20分;每節(jié)課提問組合理準備五個符合要求的問題得五分,演講組未能回答出一個問題得一分,全體成員最多可得10分。
課程論文答辯 期末課程論文總共占課程考核的40分。這里強調課程論文想拿到優(yōu)秀以上分數,要進行論文宣講和答辯。采用名額控制、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其目的是鼓勵學生上臺演講,同時也為畢業(yè)論文答辯做準備。
課程實施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上次課末:布置下次課任務,每次課布置兩個任務,由四個組分別承擔,兩組準備20分鐘演講,兩組各準備五個問題。
第二步,本次課前:學生提交作業(yè),本次課程上課前兩天晚上,學生提交制作好的PPT和準備好的問題。
第三步,本次課上(20分鐘):學生宣講,負責宣講的組對上次課程布置的任務進行演講,宣講以課本為綱,不強制要求講全,也不限于課本。
第四步,本次課上(15分鐘):學生提問,負責準備問題的組將問題提給宣講組,15分鐘準備答案(允許翻書、上網搜,但不能照著讀)。
第五步,本次課上(15分鐘):微課堂教學,利用學生準備答案的15分鐘,對本次任務進行總結、重點強調等。
第六步,本次課上(10分鐘):點評、講解問題,布置下次課的任務,對學生演講、提問進行點評,對問題的答案進行講解。
4 總結與分析
本次汽車文化課程翻轉課堂實踐收獲了“三多三少”。
學生學習的時間多了,上課睡覺、玩手機的少了 學生學習的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堂聽講、課后完成作業(yè),而是真正要去看書、查資料、制作PPT課件。大多數學生表示,要完成一次任務需要花費兩到三個晚上準備。在教學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學生實際的學時增加了。
學生對同學演講的新鮮感,相互理解、將心比心的責任感,甚至是學生之間的友誼或是曾經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都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時能夠更加專注。同時,在學生宣講時,教師也可更好地管理課堂。
對學生的了解多了,反映互動不足的少了 學生每周上課前都要將制作好的PPT和準備好的問題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教師查閱,使教師在每次課前都能夠大致了解學生對該堂課任務的認識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教學備課中“備學生”這一相對較難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每一封電子郵件,教師都會認真回復,或是鼓勵,或是指出不足,實現了與學生課下的交流,讓學生感覺到很受重視。兩年來,學生評教中再也沒有出現互動不足的評語。
課堂上的重復少了,教學中的驚喜多了 翻轉課堂教學的第三個好處就是不用再年復一年地重復相同的教學內容,因為學生個體的差別,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帶來不同的信息或是想法。特別是有一些用心又非常認可這種教學方法的學生,會花很多心思在準備宣講和問題上。有學生為了更好地演示效果,自學Prezi軟件來制作課件;有學生在PPT播放中配上與任務極度吻合的背景音樂;有學生為了提高問題難度,在五道問題中用出連線、填圖、判斷、選擇、問答等不同題型……在帶給教師極大驚喜的同時,也促使教師不斷提升。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多給一些空間讓學生發(fā)揮,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尹晗,張際平.思維可視化視角下的未來課堂架構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6(2):106-112.
[2]史靜寰.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fā)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37-41.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