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筆者結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新課程 課堂教學 化學課堂 有效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在化學課堂中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
1創(chuàng)新教材處理方式,奠定有效教學基礎
要實現(xiàn)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首先教師必須深入地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深入了解學生,準確把握學習起點及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仔細研讀教材,主動駕馭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通用的、共性的。由于篇幅限制,教材中有的內(nèi)容沒有提供詳盡的材料,也沒有呈現(xiàn)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師應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念駕馭教材。
合理地確立教學內(nèi)容的廣度和深度。教學難度太小,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難度太大,容易挫傷學困生和中等生的學習積極性。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合適難度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教師在保證知識技能目標的前提下,要盡可能深挖教材,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充實、豐富。
細挖深掘教材中蘊涵的學科思想方法。如果說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條明線,那么蘊涵在教材中的學科思想方法就是一條暗線。思想方法往往隱藏在一個個課題或一道道習題的背后。例如化學學科中現(xiàn)象與本質、結構與性質、一般與特殊、定性與定量、量變與質變、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守恒思想等。
突出重點是處理教材的重點。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2創(chuàng)設開放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有效教學條件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nèi)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開端引趣。在教學過程中巧設懸念導入,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巧妙地利用多種電教手段,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故事激趣導入,把枯燥的知識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
引導學生參與競爭。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營造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松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
3靈活運用教法學法,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nèi)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因此,我們應創(chuàng)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多啟發(fā),多反問。營造學生提問的氛圍,讓學生敢問;對學生的回答不要一錘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應該肯定;對有主見的敢于跟教師爭辯的同學更要大力表揚,要允許學生隨時發(fā)問。還要教給學生一些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善問。
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nèi)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fā)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學生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展現(xiàn)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實際經(jīng)驗中感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利用他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現(xiàn)實積淀,直接影響其知識建構,學生才能真正完成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重點把知識、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識結構。
分組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有效學習。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教學中要充分、合理、藝術地利用學生這一資源,使學生之間發(fā)生實質性的互動。
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立足于學校實際、教師實際、學生實際,把握課改的脈搏,進一步推陳出新,力爭構建更好的有效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張朋舉(1971,6)男,漢族,遼寧沈陽,研究方向:化學教育教學,研究生學歷。
參考文獻
[1] 牟海燕.國內(nèi)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研究綜述[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0).
[2] 王躍紅.淺析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A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
[3] 凡芳紅.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化學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A].甘肅省化學會二十六屆年會暨第八屆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9.
[4] 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