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怡
摘 要: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展不僅經歷了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中間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使得它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在教學中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牛頓第一定律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牛頓第一定律 物理學史教育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039-01
一般人們認為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展僅僅經歷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這個認識是不完整的,它的發(fā)展和完善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這值得探討。
1 亞里士多德的運動觀
亞里士多德把運動分為自然運動和強迫運動。他錯誤的把力與速度直接聯(lián)系起來,表面上能解釋一些日常現(xiàn)象,還包含靜止慣性的觀點,但實際是錯誤的。
這是由于當時生產力不發(fā)達,思想受宗教束縛,沒掌握科學的方法致使他得到錯誤的結論。并延續(xù)了2000多年,阻礙科學的進步,但無法忽略他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和影響。他是當時的集大成者,在科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應把他看作阻礙科學進步的代表,一味地進行批判,可借鑒哈佛大學的校訓來客觀評價。
2 古代對慣性定律的認識
公元前342-270,伊壁鳩魯曾猜想:原子在虛空運動而沒任何東西與它們發(fā)生碰撞時,一定以相等的速度運動,直到有東西從外部阻止它們,或原子本身的重量與打擊它的物體發(fā)生反作用而受阻。他把等速運動看作慣性運動的一種表述,這實際是對慣性運動最早的表述,但這只是一個猜想。
3 沖力說的作用
公元6世紀,約翰.菲勞波諾斯在否認天體是神推動時,提出上帝賦予天體一種沖力,它不隨時間消逝,維持物體永遠運動。奧姆卡從磁現(xiàn)象中想到超距作用,運動的物體不一定需要另一物體維持推動。布里丹又提出兩條論證:陀螺旋轉時并不改變位置,也沒持續(xù)不斷的形成虛空,但它仍在外力消失時轉動;一根尾端切平的標槍并不比一根尾端也是尖的標槍飛得更快,他認為這是沖力在起作用,沖力大小和物體密度、體積以及初速度成正比。較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更接近慣性概念,在某種程度上為慣性定律提供思路,推動慣性定律的產生。
4 伽利略的慣性運動思想
伽利略提出對接斜面實驗: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給運動的物體,只要除去加速或減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保持不變;這只能發(fā)生在水平面上。有人認為可把這看作是伽利略掌握慣性定律的證據(jù),事實上不行。因為他把重量看作物體固有的內在原因,設想重力不起作用,物體只能做勻速運動,“水平面”即與地球同心的球面上,這只能是圓周運動;宇宙總是有限的,所以物體做無限延長的直線運動是不存在的??梢娺@只對地表附近短程運動的物體才存在,它多處摻雜想象的說法,結論無法直接用斜面實驗加以論證。
5 托里拆利的認識
托里拆利在論述拋射體運動“連接在一起的兩個物體如果它的重心不下降,那它將不會自動的運動”他將這原理格式化,使它成為普遍的慣性定律。在事實上議論了慣性定律,但沒認識到該定律的基本意義,也沒使它完全格式化,但在正確理解力學的抽象特性方面他超出了當時的一般水平。
6 笛卡兒的慣性定律
笛卡兒在《哲學原理》中寫道:如果物體處于運動中,并無其他原因作用,它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線上運動,既不停止也不偏離原來的方向。這把慣性定律作為普遍的守恒原理的一種特殊情況,確立了慣性定律在整個自然哲學中,特別是關于局部事物機械運動的基礎地位。不僅認為自然運動是沿直線前進,突破了伽利略所設想的“水平面”運動的局限,還給出了近代力學慣性定律的準確描述。
他首次將慣性定律作為一個原理而確立起來,意識到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比伽利略的表述更加明確。也首次提出用數(shù)學方法構造囊括整個宇宙的自然哲理的合理體系,但沒從原理的高度上把這個關系概括和定量表達出來。
7 牛頓的提煉與升華
牛頓把慣性作為物質的固有性質定義下來。慣性原理的確立表明運動的物體可以繼續(xù)保持自己的運動,不需要別的物體推動,徹底破壞亞里士多德運動理論的基礎,成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牛頓從原理的高度概括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并將它定量的表述出來,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從此慣性定律成為力學理論的基礎。所以牛頓第一定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慣性定律。
8 結論
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程,這中間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使得牛頓第一定律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同樣這也是物理學史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每個歷史發(fā)展的成果都離不開每一代科學家嚴謹治學的風格和追求真理的態(tài)度,需要不斷的付出努力才能使科學進步,不斷的發(fā)展。
完整的物理學史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和物理學家一起經歷思考的過程,尤其是面臨物理學發(fā)展的時候,會引起學生的思考,學生經過比較、批判,可以有效地理解物理知識的內涵,從而形成科學的物理學習的思想。
參考文獻:
[1] (日)廣重徹.物理學史[M].求實出版社,1998.
[2] 谷世義.物理學史簡編[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