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議羅大佑時期校園民謠“傳播的儀式觀”

2018-01-18 06:10周野
今傳媒 2017年12期
關鍵詞:流行音樂

周野?

摘 要:“傳播的儀式觀”是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w·凱瑞的經(jīng)典理論,他將傳播看成一種儀式,包含文化、傳播、儀式、對話、社會五個層次的相互作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羅大佑歌曲為代表的校園民謠異軍突起,形成群體性的共享文化基礎、傳播模式、獨特的表演范式、常態(tài)的社會對話,完成共同社會的構建,與“傳播的儀式觀”精神契合。本文將從以上五個方面論述羅大佑時期校園民謠的傳播儀式觀。

關鍵詞:傳播的儀式觀;羅大佑時期;流行音樂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11-02

1975年,美國文化研究代表詹姆斯·w·凱瑞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包括5個核心概念:文化、傳播、儀式、社會和對話。理論主要認為:“對話或傳播是一場儀式,傳播的儀式觀是把傳播視為參加一場儀式,它強調的不是信息的獲取,而是信息的共享,傳播不再是信息的傳遞,而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行為或社會行動,涉及構建一種信仰,構建一種文化,構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形成人類社會的層面?!盵1]綜上,“傳播的儀式觀”即是一種群體傳播觀念,通過文化的傳播、對話以及儀式的共識,達成社會群體之間的聯(lián)系、共享與構建,由此形成一種群體性文化范式,定義、指導并且約束群體行為。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校園民謠異軍突起,為中國流行音樂注入了新活力?!耙魳方谈浮绷_大佑1974年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歌曲,并在1976年正式投入了商業(yè)音樂的創(chuàng)作。1981年他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童年》,隨后推出了《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等專輯。1990年創(chuàng)設“音樂工廠”,陸續(xù)發(fā)表《明天會更好》《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等一系列國粵語歌曲,同時他也投身于電影配樂的工作當中,如《走不完的路》《搭錯車》。以上所述的成就讓中國流行音樂基本脫離了戲曲的影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輝煌時期。由此在校園興起了一股民謠熱浪,羅大佑時期開啟,以校園為第一陣地,以整個社會為廣闊背景,他的歌曲以極大地深度廣度迅速傳播。

在聲勢巨大的傳播趨勢之下,流行音樂已經(jīng)成為了整個校園乃至社會的一種精神狂歡,羅大佑時期校園民謠的傳播成為了一種以共享和聯(lián)系為特征的具有“傳播儀式觀”的社會性活動。

一、歌曲創(chuàng)作的文化對接

羅大佑的歌曲在創(chuàng)作上自成一派,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以個人經(jīng)歷與真實感受為第一來源,結合社會背景與人文思考,因而能夠打動人心并且形成共鳴。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校園青年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朦朧期,在社會的轉變中顯現(xiàn)出來的夢想、迷茫、信念、痛苦都在歌曲中充分展現(xiàn):對童年與夢想的緬懷、對愛情的朦朧與悸動、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充滿家國情懷的鄉(xiāng)愁情結等等。這些歌曲表現(xiàn)了一種真摯的社會訴求,滿足了校園聽眾的心理需求,成功地對接了歌曲情感與受眾需要,這一點正是校園受眾對羅大佑歌曲形成集體文化認知的根本之處。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2],以下這五個層次闡釋羅大佑歌曲何以成為“儀式觀”共享的文化基礎。

1.生理需求。羅大佑的音樂注重旋律,經(jīng)常用兩段重復的旋律進行歌曲的表達,抒情性很強。他摒棄了戲曲冗長壓字的風格,樂曲較之以前輕快明朗,簡潔連貫,可聽性極強,滿足了新一代對音樂風格的追求。

2.安全需求?!对l(xiāng)》《母親》《赤子》等歌曲,深情地展現(xiàn)了人生命伊始眷戀的人與事,愛與情,使人感覺溫情、安逸,被安全感包圍。再如《將進酒》——一首充滿中國古典韻味的歌曲,將故鄉(xiāng)、愛情、祖國用“酒”的線索水乳交融,激發(fā)人生命本能的眷戀和情感,讓人被溫馨裹挾,淚眼婆娑。

3.情感和歸屬感的需求。情感與歸屬感,來自于故鄉(xiāng)和童年。羅大佑的歌曲對于童年的緬懷自成一大主題?!锻辍吠ㄟ^對童年記憶的重述,展現(xiàn)了一個童年真我,引起了對美好時光的回想。雖然童年因人而異,但是也有很多共性,如學習生活、初戀情結、對成長的渴望。這些特殊事件的拼接,造成了一種情感的噴發(fā)。而《鄉(xiāng)愁四韻》則是體現(xiàn)出濃濃的鄉(xiāng)愁,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同樣上升為一種家國愁緒,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感動著每一個聽眾。羅大佑的聲音就是他們心中的聲音,是他們內(nèi)心的渴望。

4.尊重的需求。校園的年輕人剛剛步入成熟,開始思考整個社會,并且渴望在社會的朦朧轉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這就需要向社會發(fā)出聲音,得到社會的認可,得到社會的尊重。在歌曲《未來的主人翁》中,羅大佑通過對孩童世界的觀察提出對孩童成長的觀點,同時也借助孩童表達了年輕人想要被世界承認、改變未來的吶喊,契合了當時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校園聽眾正青春年少,心懷理想,朝氣蓬勃,而羅大佑的歌曲以一種溫暖的力量給人鼓舞與信心。在《追夢人》中,他塑造了一個為了理想矢志不渝死而后已的形象,激勵著年輕人為理想而奮斗。在《一樣的月光》中,他提出了對于“我們”和世界更深層次的思考:“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讓青年人的奮斗中有片刻的思索,然后更好地創(chuàng)造新世界。

二、民謠的傳播模式

羅大佑時期其流行音樂的傳播,是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結合。從1982年到1995年,羅大佑一共舉辦了7次大型的演唱會,如1984年的“最后一個與你相互取暖的夜晚告別演唱會”、1993年的“樂緣情未了演唱會”,其中1995“臺灣廟宇全省巡回演唱會”更是場次達13次之多,現(xiàn)場感給予人豐富的環(huán)境支持以及情緒感染,是音樂傳播的一種高效方式。除去演唱會,在20世紀80年代,收音機、錄音機、磁帶成為音樂傳播工具,使得流行音樂融入聽眾的生活。90年代,卡拉OK興起,更加拓寬了流行音樂的傳播渠道。以羅大佑為中心,大眾傳播成為最重要的音樂傳播方式。但同時音樂傳播也進入到網(wǎng)狀的人際傳播——音樂受眾將音樂變?yōu)樯钤掝},分享交流,音樂隨著社交活動完成了新一輪傳播。endprint

三、民謠傳播的模型儀式

羅大佑時期形成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算得上是一種模型范式:演唱者和伴奏者一同聚集于舞臺,此時歌曲演唱不再單純是演唱,而變成了一場多人的藝術演繹,他們擅長用肢體動作和情緒去感染受眾。在歌曲演唱過程中,有演員之間的互動,也有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而他本人帶一把吉他獨唱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成為一整個時期的象征與紀念。

這種演唱模式成為傳播過程中具有“儀式感”的一種社會活動:音樂,就要像這要做才是屬于時代的聲音。羅大佑模式“儀式感”的建立,是對中國流行音樂形象的重塑,聽眾不僅僅將音樂作為消遣的一種碎片化娛樂,更將它看成是一種社會性文化活動,關注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xiàn)象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與變遷,讓音樂根植于社會本身與更廣闊的社會群體,形成更加有生命力的蓬勃態(tài)勢。

四、場域的“認知盈余”——群體對話的展開

“認知盈余”理論是由克萊·舍基在其《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中提出,認為社會群體大量的自由時間的合理支配可產(chǎn)生“認知盈余”,是一種知識模式。而羅大佑流行音樂文化社會群體對話聯(lián)系的空間,則與校園場域的“認知盈余”息息相關。

20世紀80、90年代,電視并未普及,遑論電子產(chǎn)品,除去日常的學習,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屬于自己。當時的宿舍生活比較簡單,男生喜愛運動,女生說話談天,也用棋牌娛樂,整個娛樂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羅大佑時期的到來無疑點燃了學生的熱情。他們關注流行音樂,并在宿舍張貼相關海報,用小本子記錄歌詞,音樂與明星成為了大家日常的談資。

于是擁有大量自由支配時間而且表達欲旺盛的學生便產(chǎn)生了與音樂緊密相關的“認知盈余”——對羅大佑歌曲的態(tài)度與觀點。他們熟知流行歌曲,并且對這些歌曲有著自己的感觸和評價。此時流行音樂便開啟了“分享”的時期:以音樂的廣泛傳播成為基礎,對于音樂感受的分享成為聯(lián)系整個受眾群體的關系紐帶,對話由此展開。由這些關聯(lián)締結起了相對穩(wěn)定的受眾群體,他們將流行音樂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羅大佑音樂的動向,對話變?yōu)橐环N普遍性、常態(tài)化、知識性的群體關聯(lián)方式。

五、社會的構建——信仰共享

“信仰共享”產(chǎn)生于羅大佑時期中后期,是當時校園民謠流以羅大佑為“音樂教父”進而精神化的產(chǎn)物——將羅大佑歌曲中表達的某些精神或感情凝結于他本身,同時也是整個羅大佑音樂受眾的一種象征,把整個受眾群體或者時代作為一種精神表達。信仰的共享成為受眾社會內(nèi)部構建的精神內(nèi)核。

那是逝去的時代,他們充滿感性,思考生活,滿懷對童年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卻又心存理想,有著濃濃的家國情結;對生活的坎坷充滿無奈,卻又執(zhí)著相信,明天會更好。人們習慣將他們稱為“羅大佑的一代”,整個群體將這樣的信仰作為一種身份辨識與群體性驕傲,向內(nèi)部匯聚生力,向外部傳播展示。

集體信仰的構建將他們緊緊聯(lián)結,形成人與人之間新的關系,成為社會層次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羅大佑音樂的傳播受眾群體已經(jīng)有鮮明的身份標志,在這個“音樂社會”中感到自我滿足,且伴有強烈的精神認同與歸屬感——羅大佑一代共同社會構建完成。

六、結 語

羅大佑時期校園民謠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傳播的儀式觀”,羅大佑成就了一個時代的音樂,也成就了一個音樂的時代。羅大佑時期校園民謠成為一種經(jīng)典,也是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儀式觀”的建立。它將歌曲作為共享文化的基礎,將音樂傳播作為前提條件,形成“儀式感”的外在表現(xiàn)范式,展開常態(tài)的群體對話,最終完成共同社會的構建,符合“傳播的儀式觀”對于傳播文化中“儀式觀”的界定。

由此我們可以嘗試將羅大佑時期的校園民謠傳播看做是“儀式化”的活動,不同于傳統(tǒng)對“儀式”的界定“典禮的秩序形式”,而是“一個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共享信仰的表征[3]”。流行音樂以一種小的文化現(xiàn)象(歌曲)構建起一個有共同信仰的社會群體,羅大佑以及它身后的龐大社會群體,開辟了一種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的文化觀:流行音樂成為獨立的社會文化主體,它以不可小覷的力量對社會進行著重新構建。

參考文獻:

[1] 車淼潔.杜威、格爾茨對凱瑞傳播儀式觀的影響 [J].東南傳播,2011(10).

[2] 李天月.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90后員工激勵機制研究[J]. 管理觀察,2016,(06):68-70.

[3] 樊水科.從“傳播的儀式觀”到“儀式傳播”:詹姆斯·凱瑞如何被誤讀 [J].傳播學研究,2011(11).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歡
流行音樂
依托符號學原理 闡述音樂傳播要素
理解流行音樂的變化
阿多諾流行音樂理論視域下的中國流行音樂思考
當前流行音樂評價標準的窄化和偏移
高職音樂教育中的流行音樂教學
書評|《流行音樂與文化關鍵詞》:為流行音樂研究樹范本
淺談小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
流行音樂
Music
时尚| 西平县| 宜良县| 米林县| 三穗县| 泉州市| 洛浦县| 苍山县| 巴塘县| 汾西县| 始兴县| 皮山县| 富裕县| 鱼台县| 舒城县| 溧水县| 乾安县| 屯门区| 浪卡子县| 贡觉县| 鹤峰县| 乌海市| 武威市| 龙川县| 巴林左旗| 巍山| 攀枝花市| 曲麻莱县| 手游| 定南县| 佛学| 砀山县| 台山市| 凤山市| 依兰县| 铅山县| 什邡市| 丰都县| 六枝特区| 思茅市|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