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聚 徐群賢
[摘 要]牛頓運動定律是物理學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考考查的熱點,文章針對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舉例說明應采取的應對辦法。
[關鍵詞]牛頓運動定律;科學思維;控制變量法;“五性”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32-0029-03
牛頓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高頻熱點?!犊荚嚧缶V》(全國)中明確指出:考點“共點力的平衡、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都屬Ⅱ級要求?!段锢碚n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探究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受力、物體質量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能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解決有關問題”。本文對牛頓運動定律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易錯點等進行摘要剖析,以期對本章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關于牛頓第一定律
1.通過理想實驗讓學生理解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理想實驗的“理想”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瞎想、胡思亂想,而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合理想象。伽利略的實驗設計是讓小球從一個斜面滾下,自然沖向另一個斜面,由于不能完全消除摩擦阻力,也不可能把第二個斜面做得無限長來加以驗證,所以我們不論怎樣改進實驗,都不可能使小球上升到原來的高度。但我們卻可以想辦法改變第二個斜面的粗糙程度,如依次覆蓋毛巾、棉布,再撤去棉布去做實驗,使摩擦阻力越來越小,會發(fā)現小球越來越接近原來的高度,如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真的沒了摩擦阻力,小球會升到多高?這就自然激發(fā)學生“在腦子里做實驗”了!這樣就能讓學生體會到理想實驗的魅力,知道這里的“理想”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的思維,親身體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對物理學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2.第一定律的冠名問題
學生對“由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得出牛頓的第一定律”往往不能理解,教學中要圍繞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深挖物理學史中的相關素材,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直覺判斷→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笛卡爾的補充完善→牛頓建立完整體系”的鏈條交代清楚,厘清來龍去脈,使學生感受真理的來之不易,體現科學探究之美。
【例1】(2018年4月浙江省選考卷第1題)通過理想實驗得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科學家是( )。
A.亞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笛卡爾 D.牛頓
解析:正確答案為B。此題表明,對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學史,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定律,還是要引起重視,要給學生交代清楚,講清其來龍去脈,并要求學生掌握。
3.對慣性概念的錯誤認知
對慣性的認知學生往往存有一些先天性的誤解,如認為“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車開得越快慣性就越大”等,誠如亞里士多德一樣,一些日常生活經驗反而使學生得出了錯誤的判斷。為此,我們要多舉些學生身邊的例子,詳加分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扭轉其固有的錯誤認知,使其明確質量才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從而建立正確的慣性認知觀。
二、關于牛頓第二定律
1.利用好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雖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接觸過控制變量法,但學生根據實驗數據繪圖并從圖中尋找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還不足,所以要利用好“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呈現控制變量法的魅力。要求學生能明確實驗原理,熟悉實驗操作,能描點、繪圖,并能根據圖像進行分析,繼而得出正確結論。
【例2】(2016年新課標卷Ⅲ第23題)某物理課外小組利用圖1(a)中的裝置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其所受合外力之間的關系。圖中置于實驗臺上的長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輕滑輪:輕繩跨過滑輪,一端與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車相連,另一端可懸掛鉤碼。本實驗中可用的鉤碼共有N=5個,每個質量均為0.010 kg。實驗步驟如下:
圖1(a)
(1)將5個鉤碼全部放入小車中,在長木板左下方墊上適當厚度的小物塊,使小車(和鉤碼)可以在木板上勻速下滑。
(2)將n(依次取n=1,2,3,4,5)個鉤碼掛在輕繩右端,其余N-n個鉤碼仍留在小車內;用手按住小車并使輕繩與木板平行。釋放小車,同時用傳感器記錄小車在時刻t相對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繪制s-t圖像,經數據處理后可得到相應的加速度a。
(3)對應于不同的n的a值見下表。n=2時的s-t圖像如圖1(b)所示:由圖1(b)求出此時小車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數字),將結果填入下表。
[n 1 2 3 4 5 a/m·s-2 0.20 0.58 0.78 1.00 ]
(4)利用表中的數據在圖1(c)中補齊數據點,并作出a-n圖像。從圖像可以看出:當物體質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a-n圖像求得小車(空載)的質量為___kg(保留2位有效數字,重力加速度取g=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來代替步驟(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填入正確選項前的標號)。
A.a-n圖線不再是直線
B.a-n圖線仍是直線,但該直線不過原點
C.a-n圖線仍是直線,但該直線的斜率變大
解析:(3)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由位移公式[s=12at2]知s-t圖像為曲線,由圖像1(b)可知:當t=2.0 s時,位移s=0.80 m;代入[s=12at2]得a=0.40 m/s2;
(4)在圖1(c)中描繪出點(2,0.40),并用直線將各點相連,如圖2所示;
圖2
(5)由表格中數據可知,當n=4時,加速度為0.78m/s2,由牛頓第二定律[F=ma]可得:[4×0.01×9.8=m+5×0.01×0.78],解得m=0.45 kg;
(6)設小車的質量為m,一個砝碼的質量為m0,在平衡掉摩擦力的情況下,考慮鉤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tǒng),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nm0g=(m+5m0)a],即[a=m0gm+5m0?n],a-n圖像為一過原點的直線;若木板水平放置,則小車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未予以平衡,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nm0g-μm+(5-n)m0g=(m+5m0)a],即[a=1+μm0gm+5m0?n-μg],該式表明a-n圖像仍為一直線,但不再過原點,并且斜率較原來變大。故B、C正確。
故答案為:(3)0.40(0.37~0.49均可);(4)如圖2所示;(5)0.4 5kg;(6)BC。
2.講清[F=kma]中的[k]為什么等于1
[F=kma]如何變成的[F=ma]?不要讓學生認為k=1是一種機緣巧合,要講清它是一種人為干預的結果。比如可舉例說某力能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我們就把這個力定義為“一個單位的力”,即“[1kg?m/s2]”,為紀念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就把[1kg?m/s2]叫作1N了。
3.明確第二定律的“五性”
公式[F=ma]表明:合力F作用在物體m上使其產生了加速度a。F是原因,a是結果,二者之間是因果關系。要強調牛頓第二定律具備的“五性”——即五個基本性質。五性說明如下:
“同一性”是指F、m、a是針對同一個物體而言的;
“矢量性”是指加速度a的方向始終是與合外力F的方向一致的;
“同時性”是指加速度a與合外力F是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同時改變的;
“獨立性”是說每個力都會各自產生一個加速度,實際的加速度就是各個加速度的矢量和;
“相對性”是說加速度是相當于慣性參考系而言的。
要結合實例來詮釋“五性”,比如圖3所示,運動員將鉛球推出手的瞬間,問此時鉛球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學生剛開始接受新課時往往會認為是沿速度v的方向,這就和鉛球出手前的情況產生了混淆,要引導學生從出手前后力的變化角度去分析思考,糾正其錯誤的認識。
【例3】(2018年4月浙江省選考卷第8題)如圖4所示,小芳在體重計上完成下蹲動作,下列F-t圖像能反應體重計示數隨時間變化的是( )。
解析:下蹲的過程中,重心降低,速度變化是0→vm→0,所以重心是向下先加速后減速,設體重計對人的彈力為FN,對加速過程有[mg-FN=ma],即[FN=mg-ma],屬失重過程;同理在減速階段有[FN-mg=ma],即[FN=mg+ma],屬超重過程,故選項C正確。
《考試大綱》(全國)中,“超重和失重”雖屬Ⅰ級要求,但卻不能不予以重視,因為它還屬于“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范疇,而“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都屬Ⅱ級要求?!段锢碚n程標準》中的“活動建議”里也要求“通過各種活動,例如乘坐電梯、到游樂場參與有關活動等,體驗超重與失重”。比如我們可利用數字式體重計,讓學生在上面下蹲或站起,觀察數字的變化情況;也可以把體重計搬進電梯,讓學生體驗電梯升降過程中的讀數變化,并解釋其變化的原因,以深化對超重、失重的認識。
【例4】(2017年中科大自主招生第7題)如圖5所示,用兩根長度均為l的完全相同的細線將一重物懸掛在水平的天花板下,細線與天花板的夾角為θ,整個系統(tǒng)靜止,這時每根細線中的張力為T。現將一根細線剪斷,在這一時刻另一根細線中的張力T'為 。
解析:剪斷細線前,根據平衡條件有[2Tsinθ=mg](1),剪斷細線后,小球將會下擺,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T-mgsinθ=mv2l=0](2),聯立(1)(2)式可得[T=2Tsin2θ]。
將一根細線剪斷的瞬間,雖然小球、另一根細線還處在剪斷前的位置,但小球的狀態(tài)已瞬間發(fā)生了改變——由平衡狀態(tài)變成了加速狀態(tài),故細線中的張力也“隨機應變”,由T變成[T]了,這就印證了第二定律的“同時性”。
三、牛頓第三定律也有“五性”
第三定律,學生相對比較容易接受,通過彈簧對拉或借助傳感器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力的圖像,學生都能直觀地感受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但也要講清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五個基本性質,即“等大、反向、同性、同時、異體”,其中“同性”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必定是同一性質的力;“異體”是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甄別“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異同。
另外,作為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共點力作用下平衡的物體,由于其加速度[a=0],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其合力[F=0]。要教會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正交分解法、合成法、分解法、隔離法與整體法等,為今后學生對物理的進一步學習與能力提升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天利全國高考命題研究中心.五年高考真題匯編詳解[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