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福玲,金智生,何 流,王 棟,韓衛(wèi)強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在臨床上尚未形成完全明確并統一的定論,目前普遍認為與胰島素有關,或分泌不足,或發(fā)生抵抗;其臨床表現并不唯一,唯血糖升高是其特征。我國古代中醫(yī)學沒有糖尿病病機的明確描述,一般多稱為消渴,但也有諸多稱謂,如“消渴”“消癉”“消中”“脾癉”“熱中”“肺消”“鬲消”等?!饵S帝內經》認為消渴的病機是“五臟柔弱”“數食甘美而多肥”“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等導致陰津虧缺、血脈瘀滯,進而化為燥熱,引起消渴[1-2]。參照《黃帝內經》所論,目前我國多數學者認為先天稟賦不足、元氣虧虛是決定糖尿病發(fā)生和糖尿病預后轉歸情況的最關鍵因素。本文是在拜讀《黃帝內經》中有關“氣”的理論記錄的啟發(fā)下,略述氣學理論在糖尿病病機方面的認識與指導。雖有文獻[3-4]從氣學理論治療疾病,但并未將此論及與糖尿病病機的確切聯系。本文參考上述文獻,研讀《黃帝內經》,從氣學理論探討糖尿病病機。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5]此謂“氣”參與自然萬物的構成是其原始,是形成人體的必需且重要的條件,而人在精神領域甚至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尋到“氣”的影響,故而不得不說自然界之事物誠服于“氣”之統領。在人類的生命過程中,從出生開始,生長,強壯,衰老,直至死亡,“氣”統帥全程。略探“氣”學理論的形成之旅,筆者認為:幸遇古人通過了解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以及對復雜人體的觀察,為了解怎樣才能緩解或消除人體不適癥狀、怎樣增強人類抵抗疾病能力、怎樣延長人類壽命,通過長期的實踐,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強盛,則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抵御外邪能力強盛,疾病就無法侵入;而先天之氣不足,正符合西醫(yī)學糖尿病的發(fā)病體質因素?!端貑枴毭握摗诽岢觥叭艘蕴斓刂畾馍?,而在孕期胎兒的天地之氣稟賦是先天體質形成的一個主要構成因素,尚可理解為是先天免疫力形成的重要過程。張洪鈞等[6]認為:稟賦于胎體的天地之氣不單單涵蓋了《素問》的五運六氣,地域之氣自然亦為有功之臣,因此,所處地域的差別,五運六氣亦會有不同的稟賦,此類迥異稟賦即是解釋為何易患某類疾病的最好答案。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體質造就了其易患性,揭示了易患體質的成因,所患疾病之內因則迎刃而解。《管子·樞言》[7]中亦有“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的語句,雖語言絕對,但說明了氣對生命過程的重要性,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
八綱辨證為我國傳統中醫(yī)理論的治療原則,陰陽為八綱之首。根據陰陽特性,天地之氣亦分為陰、陽?!饵S帝內經》認為天之氣符合陽的特性,故為陽,地之氣符合陰的特性,故為陰;將自然界中的具有溫熱之性的氣,上位之氣,人體表之氣,具有推動、興奮、亢進等作用的氣歸為陽氣;具有寒涼之性的氣,下位之氣,人體內之氣,具有寧靜、抑制作用的氣,內斂等屬性的氣歸為陰氣。陰陽二氣中若某一方因強盛戰(zhàn)勝另一方占到主導的地位,則會發(fā)生病癥,如體內陽氣偏盛,就會出現溫熱癥狀:積熱于肺,則病“肺消”;積熱于胃腸,善消水谷,病“消中,熱中”;積熱于心,“心脆則善病消癉善中”;熱盛促進新陳代謝增加,引起多食,多食致脾運化不及而脾虛,脾陽虛無力布散水谷精微,則精微沉積于血中,久之為糖尿病。陰氣過盛,制約陽氣,陽氣不能推動精微物質,致使能量瘀積,進而形成糖尿病。又如根據藥物升降沉浮及對機體發(fā)揮的主要作用,把藥食之氣分為溫熱寒涼四種氣性,溫熱之氣屬陽,寒涼之氣屬陰。治溫熱以寒涼,治寒涼以溫熱,用藥食的陰陽之氣助體內的陰陽達到陰平陽秘,二氣重歸平衡。金智生等[8]利用紅芪溫陽之性補氣固本、健脾氣、固腎元,從而治療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是用反證法證明了陰陽二氣對糖尿病的影響。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人的五臟能產生參與人體性狀表達與功能運行的五氣。如情志、呼吸、排泄等最基本的功能都依賴于五臟之氣的推動。《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水精四布。”人體最基本的先天之精氣就來源于腎氣的納藏,脾氣助運化和肺氣促呼吸的作用保證了人體獲取外界能量的正常運轉。反過來,氣的推動維持肺通調水道,氣化助脾輸布津液、腎主水液。因此,不論是邪氣亦或是他臟傷脾,均礙脾散精,使營氣上溢,血糖升高而患糖尿病。通過對五臟之氣影響的總結,五臟之氣又印五行。《黃帝內經》利用五行之間相互的關系賦予五臟之氣以五氣思想,利用五行生克制化規(guī)律進一步建立“五氣”的運動模式,進而利用這種運動來解釋病癥的傳變。如:出現脾胃方面的病癥表現多因脾土之氣太過,亦或肝木之氣不足不能制約脾土,根據五行生克規(guī)律,一方之氣的太過或不足均可導致其他四氣發(fā)生變化,從而出現別的臟氣不足或太過可能導致的病癥??傊?,人體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需通過五臟之氣之間的生克制化推動“氣”的協調運動來達到平衡。
《素問·奇病論》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轉為消渴。治以蘭,除陳氣也。”亦即消除飲食陳積之氣。金智生等[9]認為脾主運化非腎之陽氣溫煦不可,而腎藏之精氣又需依賴脾氣散精微物質所滋養(yǎng)而進一步充盛,即脾氣化生水谷精微必須依賴于先天腎氣的溫煦,腎氣貯藏精微物質必須依賴于后天脾氣的健運。若脾氣與腎氣均不足以溫煦和健運,則會發(fā)生臟腑虛實;而臟腑之氣的虛實實際上就是臟氣的盛衰,可導致人體轉化及利用能量產生障礙,胃腸機能失調,肝臟不能代謝糖原,則血液中營養(yǎng)物質堆積,發(fā)生糖尿病。虛實之癥的產生并不是絕對的,一方面可由虛證而生出假實證,另一方面可從實證生出假虛證。臨床上脾土之氣不足,辨為虛證;但因中氣虧損,運化不暢日久,腹?jié)M產生邪氣,則變?yōu)閷嵶C。又如肝氣太過為內邪旺盛,是實證;肝木乘脾土,脾土的虧損又生出了虛證。臟腑之氣盛衰可產生變化,正氣長期不足,導致邪勝正衰,產生了由虛生實的現象,而邪氣不能及時消除,致正氣虧損,又可產生由實生虛的現象?!鹅`樞·五癃津液別論》有五臟之氣對體液影響的描述,說明通過觀察津液的產生和作用又可反證五臟之氣對津液的影響?!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靶尾蛔阏撸瑴刂詺?;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闭f明五臟之氣虛衰需要以“氣”溫之。
《素問·舉痛論》曰 :“百病生于氣也。”《素問·五運行大論》曰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薄鹅`樞·五變篇》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喜、怒、思、悲、恐之氣太過,郁久而化火,火熱盛灼傷陰,就會引發(fā)消渴。過喜或過悲都會使氣耗散,如果再遇寒濕中阻,進而血凝氣散,氣散致正氣不足,血中營養(yǎng)物質的布散依賴于氣的推動,氣不足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故產生了虛證,虛證則易罹患消渴。再如《靈樞·五變》中,少俞說怒氣上逆,郁怒蓄胸,氣滯胸中日久;而血為氣母,氣為血帥,氣滯則血不行,血不行而滯,血滯而化熱,熱盛陰傷發(fā)為消渴。劉水清等[10]認為:氣機失調是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及病情轉化的中樞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消渴病的始終。
《靈樞·五變》曰:“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為消癉。”說明了四時之氣會影響消渴的發(fā)生。古人將自然界氣候的屬性分為了六種,在解釋人體發(fā)生病變的規(guī)律是怎樣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變化時,將人體之氣變化與六種氣候變化進行類比?!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就這種變化導致病氣的盛衰進行了論述:早晨人體之氣開始生發(fā),正氣少長,邪氣略安,人體抗病邪之氣始強;至日中,人體之氣最為旺盛,正氣盛,邪氣弱,人體抗病邪之氣最強,疾病也會在此時得以控制;至傍晚,正氣漸漸虛弱,邪氣漸復,所患疾病開始活動,自感病情加重;至夜晚,人體之氣封藏,病氣很強盛,病情越來越重?!饵S帝內經》認為:春天萬物復蘇,一派生機之象,故春之氣主生發(fā),相應的人體的氣在經脈中也較為強盛;夏天萬物生長旺盛,故夏之氣主生長,人體之氣在孫絡中較為強盛;長夏時萬物長極,而人體之氣在肌肉比較強盛,秋冬萬物收藏,則秋之氣主收降,冬之氣主封藏,人體之氣則在皮膚與骨髓中比較強盛。因此,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氣候,人體之氣的作用和影響也會受到影響,甚至人體之氣會根據氣候的不同做出順應的調整。人體本正虛,或存在體質稟賦特異而易患糖尿病,又加四時之氣非其時而見其行,則進一步激化糖尿病的形成?!端貑枴ぐ苏衩髡撈酚痔岬饺酥畾庋S著月缺向月圓變化,也開始化生精氣。月圓時為陽氣盛時,在月圓的時候,人之血氣亦隨極盛的陽氣達到最強盛,人體的肌肉也變得有力;等到月圓向月缺變化時,陽氣漸衰,陰氣漸漸旺盛,經絡之氣慢慢不再強盛,肌肉開始減弱,衛(wèi)氣也不再強盛,慢慢減弱。在《黃帝內經》看來,人體之氣會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產生改變,受直接影響的人體之氣變化的失調就會引起體質異常改變,為邪氣侵入人體提供了便利途徑,最終形成包括糖尿病在內的多類疾病。
本文根據《黃帝內經》中“氣”學理論,根據氣的生成、功能對人體的影響,認為氣機失調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整體的氣機失調,再出現脾虛、肝郁、氣虛、陰虛、瘀血、陽虛等各種病機,從而導致人體發(fā)生臟腑功能改變,產生糖尿病早、中、晚期。中醫(yī)治療疾病講究將疾病作為一個整體,關注的是整個機體與疾病的狀態(tài),著重強調對疾病氣血陰陽失衡狀態(tài)的調整,在調治整體的基礎上再針對局部治療。
[1]仝小林.糖尿病中醫(yī)認識及研究進展述評[J].北京中醫(yī)藥,2016,35(6):509-512.
[2]肖永華,王世東,李靖,等.呂仁和辨治糖尿病醫(yī)案病因、病機和病位解析[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8):524-528.
[3]劉勁,曲長江.自由基與中醫(yī)學的氣、血、精[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9,5(12):16-20.
[4]吳寬裕.《內經》氣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12(2):48-50.
[5]韓貴清.中醫(yī)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yī)大聯合出版社,1995:21-22.
[6]張洪鈞,菅慶林,周冬卉,等.五運六氣稟賦與2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北京地區(qū)46 444例病例調查[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7,32(2):461-473.
[7]浙江書局輯刊.二十二子(縮印,清光緒初年浙江書局 匯刻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107.
[8]鄭海生,金智生,劉凱,等.紅芪多糖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大鼠胰島素敏感性影響的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7):1516-1518.
[9]石桂珍,和彩鈴,王東旭,等.金智生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經驗[J].光明中醫(yī),2017,32(3):327-329.
[10]劉水清.糖尿病病機探微[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17(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