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在兒童智力發(fā)展的小學階段,語文課是花時、花力最多的學科,也是我們得以傳授知識、發(fā)展學生智力所憑借的最重要課程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應該也必須擔負起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語文教學;發(fā)展治理;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是人對現實獲得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積極的活動形式。離開了觀察能力,其他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就無從談起,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脫離無限豐富的客觀刺激,會影響兒童的思考力,妨礙兒童的全面發(fā)展。不善觀察的學生,往往孤陋寡聞,心理活動“不僅在理智內容上蒼白無力,而且注意力分散,易受暗示,缺乏學習能力?!保ㄖ熳魅手骸墩Z文教學心理學》第46頁)因此,要促進學生智能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重視培養(yǎng)觀察能力。
另外,培養(yǎng)觀察能力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必要條件。以識字能力為例,小學生識字的難點是掌握字形,但通過調查發(fā)現兒童寫字易錯的部分不在字的整體輪廓,而在字的細小的“零部件”,多數屬于增減筆畫。這與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很大關系。觀察能力強的學生就能較快、較準確地把形近字的細微差別區(qū)分清楚,而觀察力差的學生則不能正確感知相似字之間的細微差別,往往把字認錯、記錯、寫錯。觀察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提高關系也很密切。
由此而見,無論從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著眼,還是從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yǎng)。
一、 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
根據小學生觀察中情緒性明顯、持久性較差的特點,在訓練觀察能力時,特別要注意激發(fā)興趣,利用興趣將他們引入觀察情境。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時,曾這樣引導學生:校園里的木棉花是什么時候開放的?它是什么樣子的?你養(yǎng)過蠶沒有?你知道蠶是什么時候吐絲和結繭的?你從家里到學校一路上有什么新奇的東西嗎?……一開始,我的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就鼓勵他們去認真觀察,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就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回答。就這樣,我經常隨節(jié)氣變化提出一些觀察課題,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yǎng)留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我還結合聽說訓練和課外閱讀,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畫家以及小發(fā)明家認真觀察的故事,讓孩子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懂得觀察是成功的起點,從而提高他們觀察的興趣和自覺性。此外,我還注意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的觀察成果得到展示。如一年級畫觀察畫,二年級寫觀察日記,三年級做實物標本、簡筆素描,四至六年級做實驗報告、小發(fā)明等,這都會給孩子們帶來新奇感和喜悅感。孩子們一旦因此而得到鼓勵,其觀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 明確目的,指點方法
兒童不善于按規(guī)定要求進行自覺的、有目的地觀察,在外界新異刺激物影響下,觀察就會離開既定對象。針對這一心理特點,在訓練觀察時要加強目的導向,以提高兒童觀察的有意性。兒童一旦明確了觀察的目的和具體要求,就能大大提高觀察效果。例如看圖說話教學,如果籠統(tǒng)地只讓學生看書中插圖,然后將圖中的意思說出來,學生一般說不好。只有老師一步步引導,一邊叫學生觀察,一邊指點講解:圖中畫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時候——在干什么——怎樣干的——人物的表情怎樣——動作神態(tài)怎樣——各個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等,學生在全面、系統(tǒng)、認真地觀察圖畫的基礎上,才能完整地講出插圖的思想內容。因此,教師應十分注意組織好自己的指導語。在觀察前通過指導語交代目的,提出要求,進而有效地調控學生的觀察活動。
在培養(yǎng)觀察能力時,除了不斷明確觀察目的外,教師還必須重視觀察方法的指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技能。
1. 按順序觀察。按順序有助于克服觀察的模糊性,提高觀察的精確性。雖然觀察的順序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它還是有規(guī)可循的。例如在低年級訓練觀察時,一般要求學生按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觀察;中年級可著重訓練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觀察;到高年級則要求不但能從整體到部分,而且能從部分再回到整體。另外,自上而下、由遠及近、先外后內、從左到右,都可以作為一種觀察順序,反之亦然。
2. 抓住特點。某一事物之所以能區(qū)別其他事物,是因為其具備自身的特點。學生缺乏精細辨別事物的能力,在觀察中應引導他們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提高區(qū)別事物異同,準確感知觀察事物對象的能力。比較,是幫助抓住特點的基本方法。例如比較形近字幫助記憶字形。
3. 善于判斷和聯想。在觀察中,僅僅訓練學生通過感知覺,用直觀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是遠遠不夠的,我還很重視引導他們學會判斷、推理。
三、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實踐
指導觀察方法,學習觀察技巧,必須結合觀察實踐活動。觀察能力只有在經常性的觀察實踐中才能形成。教學中,我十分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觀察情境,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觀察。我認為教材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最好憑借。如學習《荷葉圓圓》時,我讓學生一邊學習課文,一邊觀察荷葉上的物體,學習作者在觀察后寫出的生動句子。通過觀察荷葉上蜻蜓、青蛙、小水珠,既可以印證課文內容,又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
要使學生進入觀察情境,切實得到觀察能力的訓練,我還注意指導學生同時運用多種感官。我訓練學生觀察時邊看邊思,邊思邊說,邊說邊指點,促使多種器官綜合活動,以提高他們手、眼、口、腦等協(xié)調活動的能力。
此外,我還注意拓寬學生觀察的范圍,將觀察范圍從課內引向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讓學生把學到的觀察方法用到觀察千變萬化的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如學了《看月食》后,布置學生去觀察月亮,想想月亮平時的變化與月食有什么異同。
觀察,是我們在實踐活動中認識世界、增長知識、進行科研的重要過程,也是求知的第一步。觀察細心時,可辨秋毫之末;觀察粗心時,則不見輿薪??梢娪^察的重要性,但觀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yǎng)出來,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朱作仁著.語文教學心理學[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王耘,葉忠根,林崇德著.小學生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1993.
作者簡介:
吳綺媚,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越秀區(qū)培正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