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追問是較高層次的思維對話,分為有效追問和無效追問。關注學生,熟悉文本,把握好追問時機,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追問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
【關鍵詞】課堂追問;課堂質量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中應該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①恰當而合理的“問”是教學對話的關鍵。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方式,然而課堂上光有提問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深入地了解文本,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要進行有效的課堂追問。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設置的話題與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有機整合,進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發(fā)問,使課堂教學流程嚴密而富有節(jié)奏,就是“追問”。根據課堂追問的有效性,追問可以分為有效追問和無效追問。其中有效追問可分為:跟蹤追問、因果追問、發(fā)散追問以及無效追問追問是較高層次的思維對話,是教師智慧的鮮明體現,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目前,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有很多,有關追問的研究比較少,關于實習教師與優(yōu)秀教師的比較更少。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上如何把握追問時機與如何運用追問策略兩方面。對課堂上的提問、追問進行原因分析、提出相應策略,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追問的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本文旨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追問質量提出幾點淺薄的建議。
一、細讀文本,合理設計追問內容
深入與文本的對話,同時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
(1)追問要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追問要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服務,要在關鍵點上追問。追問要有針對性,有明確的切入點。
(2)追問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追問的內容要難易適中,使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易到難,層層推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
二、關注學生,提高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
能夠針對課堂上的意外情況靈活追問,根據學生的回答、思路進行追問,而不是只顧著教學設計的預設繼續(xù)下去。
三、追問時機要適宜
追問是動態(tài)的,這是由其靈活性所決定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握好追問的時機很重要,要能在關鍵處抓住契機進行適時追問。
(1)在簡單膚淺處追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回答顯得粗淺,缺乏深度,這時教師給予適當的追問,喚起學生的思維注意,打開思維的突破口,為學生開啟一個解答問題的新角度和新思路,增加思維的深度,激發(fā)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繼續(xù)思考。
(2)在錯誤迷惑處追問。當學生回答出現偏差、錯誤時,教師不應直接指出錯誤告知答案,需要及時進行追問,讓學生在追問中自己發(fā)現錯在何處,并豁然開朗,找到正確答案。
(3)在文本精華處追問。語文課堂需要注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難點的化解,而這些重難點對學生來說往往有些難度,因此需要教師發(fā)揮好引導者的作用,在這些文本精華處進行追問,促進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四、從單向追問到多向追問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②因此,教師在強化自身追問意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追問意識,鼓勵學生主動追問,追問自己、追問同學、追問老師。
由于作者理論水平以及實踐經驗的不足,時間和精力也有限,論文在取樣、問題分析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筆者將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繼續(xù)關注這一問題,進一步深化研究,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追問能力,也為同伴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6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桂君.對“追問式”語文課堂教學的“追問”[J].教育教學論壇,2010(4).
[3]季成葉主編.兒童少年衛(wèi)生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4]張媛.淺談中學語文課堂追問的有效時機[J].新課程(教師),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