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摘抄筆記·借生活經(jīng)驗喻理】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jìn)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jìn)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dāng)然更是廢物?!澳脕碇髁x”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dāng)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jìn)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摘自魯迅《拿來主義》)
摘抄理由:在這兩段文字中,“一所大宅子”比喻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喻指文化遺產(chǎn)中的各種精華與糟粕,“吃掉”“送到藥房”“毀掉”“請她們各自走散”比喻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中精品與糟粕應(yīng)持的不同態(tài)度。運用精妙的比喻,避免枯燥的說教,將“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個抽象的議題闡述得形象透徹,饒有趣味。
【摘抄筆記·借自然現(xiàn)象喻理】
假想有一個湖,湖里當(dāng)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dāng)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干的凹凸的質(zhì)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xiàn)實的世界。但事實上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干,而且它那么虛幻無常:風(fēng)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yuǎn)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zhì)感出現(xiàn),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xiàn)實,還是水里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xiàn)實?然而在生活里,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xiàn)實里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nèi)f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摘自龍應(yīng)臺《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習(xí)文史哲》)
摘抄理由: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通過對白楊和白楊在湖中的倒影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告訴讀者:除了岸上的白楊樹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真實存在著,就是湖水里白楊的倒影;我們的生活和文學(xué)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就像白楊和它在湖中的倒影一樣,岸上的白楊是一個實體的、理性的世界,湖中的倒影則是一個藝術(shù)的、心靈的世界。如此比喻,深入淺出,堪稱絕妙!
【摘抄筆記·借名著情節(jié)喻理】
孫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經(jīng)的事業(yè),這是偶然的事情嗎?不完全是。小說有一個寓意性的寫法——“金箍兒”。金箍兒是有形的東西,但卻有無形的含義。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兒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著金箍兒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給自己戴上了。這說明孫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會規(guī)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敖鸸績骸庇幸粋€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孫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長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經(jīng),是孫悟空充分發(fā)揮個人能力的過程,更是他收心斂性的過程。西天取經(jīng)賦予孫悟空的任務(wù),就是保護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懶。這是一種人生的命題,人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過程。西天取經(jīng)的八十一難,并沒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那些周而復(fù)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都不過是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障礙的象征。
(摘自郭英德《成人不自在》)
摘抄理由:這兩段話中,“金箍兒”比喻社會規(guī)范,“西天取經(jīng)”比喻人的修心斂性的過程。這兩個譬喻,正是為了證明一個人要想“成人”,就必須自覺接受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也就是給自己戴上“金箍兒”,還必須有一個“收心斂性”的過程。何為“社會規(guī)范”?如何“收心斂性”?用議論性文字表達(dá)會頗費口舌,而以形象的比喻闡述,卻生動、淺顯、易懂。
(編輯:李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