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依
2018年末,世界首例轉基因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震驚了整個科學圈。繼“轉基因食品”后,這對雙胞胎所遭遇的基因編輯實驗,成為又一個站在風口浪尖上的爭議點。
盡管說到基因,我們好像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面對相關的問題,人們很容易被帶偏關注點,甚至產生似是而非的偽科學謠言。在這種情況下,《基因傳》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
這本書的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是一名印度裔的美國醫(yī)生、作家。他在2013年出版的《眾病之王:癌癥傳》,曾被公認為癌癥科普界的最佳書籍。悉達多的文字深入淺出,能把很多復雜的專業(yè)知識,用外行都能明白的方式闡述出來,并且在字里行間滲透出深刻的人文關懷,以及對人類社會和未來的深入思考。
這本書一經誕生,便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比爾蓋茨也曾在博客上撰文推薦過,說這是他當年讀過的最好的五本書之一。那么,悉達多是如何給基因寫傳的呢?故事還得由達爾文講起。
這位進化論的奠基人,在1859年寫出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曾深入探討了物種起源的機制。但他的理論,一直缺少一塊很重要的基石:這種變異和進化,到底是怎么在生物體內發(fā)生的?
一直到去世,達爾文也沒有琢磨出里面的門道來。但這個秘密,其實就藏在他的書房里。他的書架上,有一本1866年出版的,幾乎無人問津的雜志,里面有一篇名為《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作者是一位當時默默無名的奧地利學者。
達爾文在該雜志的51、53和54頁都做了批注,但唯獨沒有在52頁的這篇文章上留下只言片語。而該文的作者,正是近半個世紀后才受到關注,被我們稱為遺傳學之父的孟德爾。如果達爾文當時細讀了這篇文章,也許基因的秘密,就能提前幾十年為科學界所知。
孟德爾本來主修哲學,從小受到農民父母熏陶的他,一直對植物特別感興趣。他從1856年開始人工培育豌豆,堅持8年記錄大量數(shù)據后,發(fā)現(xiàn)了基因的遺傳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這個故事我們在學校生物課上應該都學到過。
也許是他思想太超前,抑或是豌豆這種個體太不起眼,孟德爾的論文在寄出和發(fā)表后,沒有收到學術界的任何反饋。直到1900年,孟德爾去世十幾年之后,他的發(fā)現(xiàn)才被主流科學家挖掘出來,重新研究。
從1905年開始,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通過在實驗室里研究果蠅的突變,跟蹤到了它們的遺傳規(guī)律,從此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遺傳學研究。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到了今天,人類已經能夠借助類似CRISPR的基因修改工具,像修改這段文字中的字句一樣,快速精準地修改基因,從而讓生物體發(fā)生各種變化。
那么,我們已經變成上帝了嗎?是時候制造出完美的超級人類了嗎?也許我們應該看看100多年前的一段歷史。
早在1904年,達爾文的表弟、英國科學家高爾頓就舉辦過一個講座,首次提出以人類的自覺選擇來代替自然選擇的“優(yōu)生學”(Eugenics)理論,也就是借由社會的介入,選擇那些“健康強壯”的基因進行繁衍。五年后他又出了一本雜志,鼓吹選擇性的生育和絕育。
盡管從一開始,就有科學家對此提出反對,但這一理論卻迎合了20世紀初歐美社會的需求。一方面,當時歐洲無產階級地位不斷上升,為傳統(tǒng)上層社會帶來了威脅和焦慮。另一方面,大批量移民的涌入,也讓美國充斥著種族焦慮。
因此,優(yōu)生學理論不斷發(fā)展壯大,甚至在美國率先成為國家層面的激進運動。在動物學家查爾斯.達文波特的推動下,美國專設了一個委員會,計劃對一大批所謂“低劣基因攜帶者”進行絕育,其中包括犯罪分子、癲癇患者、聾啞人、低能兒、侏儒癥患者、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癥患者等,約占總人口的10%。
美國8個州通過了允許強制絕育的法律。當時有一名叫艾瑪?shù)墓褘D,和女兒生活在貧民窟,靠打零工維生。1920年,警察以賣淫為由抓捕了艾瑪,并在測試后判斷其智商偏低,關進了絕育中心。但在當時,美國法律判斷低智商的標準非常模糊,像賣淫人士、叛逆青少年、抑郁癥、閱讀困難癥等不在所謂“正常社會規(guī)范”內的人,都會被關進去,以免“玷污社會”。
艾瑪一輩子都沒有從絕育中心里出來,而她的女兒卡里,盡管在校時舉止成績都很優(yōu)秀,但在失去母親又被領養(yǎng)后,被養(yǎng)父強奸并 不幸懷孕。為掩蓋事實,養(yǎng)父母串通法院的朋友,將她污蔑為“經常情緒失控”和“濫交”的低能兒,也在1924年被關進了該中心,實施了強制絕育手術。
距離孟德爾寫出豌豆的論文僅僅62年,基因和遺傳學便已成為社會控制的強大工具。
20世紀上半葉,優(yōu)生學在德國的演變,最終成了納粹對猶太人赤裸裸的屠殺,這個故事我們應該都知道。但它具體是怎么發(fā)生的呢?20世紀20年代,希特勒在監(jiān)獄中讀到了《種族衛(wèi)生學》,深以為然。等其上臺后,1933年,希特勒頒布了《絕育法》,效仿了美國的絕育規(guī)定,并拍了一系列電影來宣揚這種“強化民族”的理論。
1934年,每個月都有近5000名德國人被實施強制絕育,當時的美國優(yōu)生主義者對此大肆喝彩。然而很快,控制范圍就擴大到了“身體健康”人群。1935年,納粹開始禁止猶太人與德國人通婚,旨在更快更徹底地“淘汰低劣基因”。
4年后,一對狂熱的納粹夫婦主動申請將自己11個月大的嬰兒安樂死,因為“它天生眼盲且四肢不全”,不能“污染德國的優(yōu)秀基因庫”。這對夫婦迅速成為了絕育楷模,希特勒也抓住機會,開始批量處死3歲以下的殘疾兒童。到了當年9月,屠殺擴展到了青少年,猶太孩子首當其沖。當年10月,屠殺擴展到了成年人。后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600萬猶太人, 20萬吉卜賽人,不計其數(shù)的同性戀者、知識分子、藝術家、政治異見分子,死在了希特勒的屠刀之下。
其實,這些做法,對孟德爾的遺傳學說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因為沒有什么基因是絕對優(yōu)秀的,同樣一段基因,放到不同的環(huán)境和個體中,可能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千差萬別。北歐曾有一位金發(fā)碧眼的捐精男子,由于特別受媽媽歡迎,誕生了20多個后代。
但奇怪的是,盡管這位男子非常健康,但他的后代卻不約而同地表現(xiàn)出某些天生的疾病和殘疾。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這位男子天生攜帶某個變異基因,在自己身上沒有表達,卻會在后代身上表達出嚴重的疾病來。因此,就算是條件優(yōu)秀的個體,也不代表其身上所有基因都是“好的”。
而人類自認為掌握了某種基因的密碼,肆意編輯和改造,會引發(fā)的后果也無人知曉。當基因重組技術于70年代出現(xiàn)時,人們就曾擔心,如果某些邪惡的科學家,將致癌基因跟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拼重組起來怎么辦?
這就要談到科學史上一次不同尋常的會議:阿西洛馬會議。它于1975年召開,云集了世界頂級的生物專家、律師、記者和作家。那時,重組DNA已經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但會議組織者之一,重組DNA技術領域的領先研究員保羅·伯格卻提議,由于潛在的安全隱患,全世界的科學家應該暫停使用重組DNA技術組合不同生物DNA的一切實驗,并擬出一份不同等級的自我約束公約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那些研究了大半輩子DNA重組的科學家,根本不愿意接受這種自我束縛。但漫長的爭論過后,五名律師的發(fā)言,讓大家冷靜了下來:“大家先想想,假如不采取自我約束,某天美國某實驗室出了問題,整座實驗室,整所學校,可能就要關閉。公眾對于感染危機的恐懼,就會迫使政府禁止一切DNA實驗,不僅僅是與DNA重組有關的那些。這個打擊面,是比科學家的自我約束要廣得多的?!?/p>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如今已經可以越來越精確地測定,個體患上某種疾病的幾率,或是某種疾病與某個基因的關聯(lián)性。我們不要忘了,每一個生物體,都是許多基因在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人類經過千百代的有性繁殖,遺傳了無數(shù)老祖宗的各種基因,才有可能靠著這種多樣性,對付多變的環(huán)境。
舉個例子:普通細菌是無性繁殖的單細胞生物,只能靠自我克隆來繁衍,每一代細菌理論上是和上一代一樣的,只會產生少量的基因突變。所以,一旦生存環(huán)境變得惡劣,大部分細菌可能會很快死亡,只有恰巧發(fā)生了適合這種環(huán)境的基因突變的細菌,才有可能存活,這種概率可能是幾萬億分之一。
細菌之所以堅挺地存活到今天,靠的是極其龐大的數(shù)量和繁殖速度,一個小小的培養(yǎng)皿,就能培養(yǎng)出數(shù)萬億個細菌。而我們人類呢?能經受住一次死幾十億個的打擊嗎?所以,DNA 的多樣性,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基因社會,才是人類生存下去的關鍵。孤立和單一,只會是一種慢性瘟疫。
基因傳: 眾生之源
作者: ?[美] 悉達多·穆克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譯者: 馬向濤
出版年: 2018-1-1
頁數(shù): 624
定價: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