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琴
摘 要:生活適應是“立足于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需求,以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的的一般性課程”。能力的習得是一個經(jīng)驗不斷積累與擴展的過程。由此,在教學中,應以智障學生的生活為中心,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擴展生活經(jīng)驗,從而達成提高生活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培智學校;生活適應;有效研究
生活適應是“立足于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需求,以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的的一般性課程”。能力的習得是一個經(jīng)驗不斷積累與擴展的過程。由此,在教學中,我們應以智障學生的生活為中心,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擴展生活經(jīng)驗,從而達成提高生活能力的目的。
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生活經(jīng)驗
智障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遷移難,對每日不斷重復的生活或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景物、人物等,不會去主動求知、探知,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用心地去關注自己的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引導學生關注常規(guī)生活,積累生活經(jīng)驗
生活適應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性,我們的智障生也是,每天起床、吃飯、上學、睡覺等。常規(guī)生活是學生的生活重點,也是生活適應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常規(guī)生活,積累生活經(jīng)驗,將有效促進生活適應教學。如引導學生關注時間: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要讓學生認識時間是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從智障兒童進入一年級時起就會指著時鐘告訴學生“現(xiàn)在8點了,我們要開始上課了”“現(xiàn)在11點了,我們放學了”“現(xiàn)在12點了,我們要午睡了”“現(xiàn)在下午2點了,我們午休要起床了”;當?shù)搅硕⑷昙墪r就提醒學生關注自己的作息時間:“你幾點到校的?”“幾點做課間操?”“你昨晚幾點睡覺?”“你幾點吃飯?”經(jīng)常的提醒讓學生會去關注自己的作息時間,也對時間有了初步的概念;等到了四、五年級,學生對時間已具有較為豐滿的生活感知經(jīng)驗,這樣再教學學生學看時鐘、認識時間就輕松了。
(二)引導學生關注即時生活情景,積累生活經(jīng)驗
生活是有規(guī)律的,同時又是多變的,有時效的,如春、夏、秋、冬不同氣溫的變化,天氣的陰、晴、雨、雪變化等,如何將這些變化的生活情景有效地搬進我們的固定課堂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即時生活情景中的教學是最為有效的,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即時出現(xiàn)的生活情景,讓學生不斷積累點滴生活經(jīng)驗,為我們的生活適應綜合教學提供足夠的認知基礎。如:冬天里落霜了,即時引導學生觀看落滿白霜的屋頂,學生即時知道了霜是白色的,冬天很冷的天氣里會落霜;冬天里,學生說話時不斷冒著熱氣,即時引導學生觀察,并讓每個學生都試著呼呼氣,學生即時知道了天氣冷了,呼出的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冬天里,教室里的溫度計降到了10度以下,引導學生即時觀察,學生即時知道了10度以下很冷。學生這些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為我們綜合教學“冬天”積累了豐富的認知基礎,也就有效地將變化的生活情景與既定的課堂教學完美結合了。
二、豐富學生感知生活途徑,擴展生活經(jīng)驗
智障兒童認知范圍狹窄、認知慢,缺乏對事物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由此,教師、家長覺得他們的學習有限,也就弱化了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實踐機會,他們由于沒有接觸外界、了解外界世界的經(jīng)驗又導致了感知覺能力的低下,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如何解決?筆者認為豐富學生感知生活途徑,擴展生活經(jīng)驗,是其中的有效策略。
(一)全方位感知事物,擴展生活經(jīng)驗
智障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會存在認知的不完全、片面性,出現(xiàn)“盲人摸象”現(xiàn)象。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對事物進行全方位感知,發(fā)展不完全經(jīng)驗,從而促進學生對事物的全面認知。如三年級智障生對一些蔬菜的名稱、顏色有一定的認知,但不知蔬菜從何而來,對蔬菜的形狀、手感等特征難以把握,在教學“認識蔬菜”一課時,通過播放菜地里的蔬菜、菜市場菜攤上的蔬菜視頻,讓學生感知蔬菜并不是直接從菜市場里來的,同時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拗一拗、嘗一嘗等形式,讓學生全面感知蔬菜的顏色、形狀、手感、口味等特征,學生在復習原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又建立了新的生活經(jīng)驗,從而較全面地認識了蔬菜。
(二)加強學生生活實踐,擴展生活經(jīng)驗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實踐、學會生活,智障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應是實踐化的,而不是關在學校里的課堂式。實踐才是促進學習的手段,實踐才是變動的源泉。我們只有給智障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實踐體驗機會,讓他們建立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才能為今后的生活、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如:日常生活中,就應與家長溝通,多帶學生外出走走、看看、與人溝通交流;我們學校在教學完超市購物后,老師讓家長一定要讓學生在超市中進行多次實踐購物練習;教學完郵寄包裹,就要讓學生去郵局實踐郵寄包裹;教學完銀行卡的存取款,就一定要帶學生帶著銀行卡去銀行實踐存取款……
總之,生活適應課的教學內容不單單來源于課本,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而是有選擇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堂向家庭和社區(qū)擴展從而開展有效的教學,讓培智學生真正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提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其融入社會,才能體現(xiàn)出生活適應課在整個培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陳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