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秋
摘 要: 一套《二十四史》除《史記》《南史》《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五史為通史外,其他十九史皆為各朝斷代史,二十四本史書貫連起來就是一部中國通史,記載上下五千年的社會(huì)變化、人事活動(dòng),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而言,是一套不可缺少的歷史資料。自《史記》創(chuàng)立紀(jì)傳體以后,由于歷代編修不斷,史書數(shù)量日漸增多,便出現(xiàn)“三史”、“四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等名稱。二十四史在古籍目錄書中著錄書名、卷數(shù)不盡相同,總體可以從國家目錄、史志目錄、私家目錄三類搜檢其著錄情況。
關(guān)鍵詞: 國家目錄 史志目錄 私家目錄
三國時(shí)代,《史記》《漢書》與東漢劉珍等所撰《東觀漢記》并稱“三史”,至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行,《東觀漢記》漸廢,唐開元以后,世人取《后漢書》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西晉太康年間,陳壽寫成魏蜀吳《三國志》,著作時(shí)間雖在《后漢書》之前,但后人以朝代為順序,便取《三國志》附于《史記》《漢書》《后漢書》之后,合稱“前四史”。
南北朝以至唐初貞觀年間,是我國編撰紀(jì)傳體史的繁榮時(shí)期,此期間先后成書的有《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九種。李延壽根據(jù)其父舊稿,撰成《南史》和《北史》兩書,唐高宗顯慶年間開始流傳①。唐朝所稱“十三史”之目不包括《南史》和《北史》,由“前四史”和唐初修撰的九史合稱。
宋代歐陽修、宋祁等人撰成《新唐書》《新五代史》,宋人便取二書與《南史》和《北史》,合唐人所稱“十三史”為“十七史”。至元末明初,《宋史》《遼史》《金史》和《元史》編修完成,明嘉靖年間校刻史籍,將這四史合于宋人所稱“十七史”之后,遂有“二十一史”之稱。
清初撰修《明史》,有了“二十二史”之名,乾隆年間詔刻二十二史,并詔增劉昫《舊唐書》與薛居正《舊五代史》(及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出,薛居正《舊五代史》遂廢,明時(shí)文淵閣有之,見于《文淵閣書目》,故《永樂大典》多載其文,然皆斷裂,至清乾隆中期,開四庫全書館,從《永樂大典》中輯錄成書②。),合稱“二十四史”,《四庫全書》始編定二十四史之目。
至北洋軍閥政府時(shí)期,柯劭忞撰成《新元史》,徐世昌命令將該書列入“正史”,才有“二十五史”之名③。民國初,趙爾巽、柯劭忞等撰修《清史稿》,有人以《清史稿》為一朝之正史,而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谷諔?zhàn)爭前,開明書店刊印精裝本《二十五史》,附入《新元史》,另外還搜輯論述二十五史的著作,出版《二十五史補(bǔ)編》,以及中華書局出版的《二十五史補(bǔ)編》,皆收《新元史》,以《清史稿》為未完成之作摒除在外。
關(guān)于二十四史合稱的名目在個(gè)人著作中有所體現(xiàn),比如清趙翼《廿二史剳記》合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為二十二史;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于二十四史中除《新五代史》、《明史》為二十二史;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是唐“十三史”加《南史》《北史》《唐書》《五代史》為“十七史”,其實(shí)書中著錄了《新唐書》、《新五代史》,應(yīng)該是十九史,“十七史名之,取其統(tǒng)言之稱而已”④。今人出版史書中,多稱《新元史》為二十五史之一,如《二十五史導(dǎo)讀辭典》《白話二十五史精選》《二十五史隨話》(附錄中收《清史稿》)等。《二十六史述略》,于二十四史之外加《新元史》、《清史稿》。
關(guān)于二十四史的版本,比較流行的有:清武殿刊本(以下簡稱“殿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商務(wù)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書局曾對二十四史重加標(biāo)點(diǎn)和校訂,所以又有“標(biāo)點(diǎn)本”。
一、二十四史在國家目錄中著錄情況
國家目錄即由政府組織編修的目錄,它存在于國家所編修的大型叢書中,我們目前所知見的有宋朝的《崇文總目》,明朝的《文淵閣書目》,清朝的《四庫全書總目》,還有今人輯佚的《中興館閣書目輯考》等。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著錄情況:1史記漢司馬遷一百三十卷;2漢書漢班固一百二十卷;3后漢書宋范曄一百二十卷;4三國志晉陳壽六十五卷;5晉書唐房喬等一百三十卷;6宋書梁沈約一百卷;7南齊書梁蕭子顯五十九卷;8梁書唐姚思廉五十六卷;9陳書唐姚思廉三十六卷;10魏書北齊魏收一百一十四卷;11北齊書唐李百藥五十卷;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五十卷;13隋書唐魏徵等八十五卷;14南史唐李延壽八十卷;15北史唐李延壽一百卷;16舊唐書晉劉昫等二百卷;17新唐書歐陽修宋祁同撰二百二十五卷;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七十五卷;20宋史元托克托等四百九十六卷;21遼史元托克托等一百一十六卷;22金史元托克托等一百三十五卷;23元史明宋濂等二百一十卷;24明史清張廷玉等三百三十二卷目錄四卷。
《崇文總目》中著錄十五種,無14、15、17、19、20、21、22、23、24。著錄與《四庫全書簡明書目》有出入的有:2一百卷;3范蔚宗九十卷;7齊書;10后魏書一百三十卷;11四十九卷;12后周書;16唐書;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中興館閣書目輯考》著錄十五種,無1、9、14、15、20、21、22、23、24。著錄與《四庫全書簡明書目》有出入的有:2一百卷;4(三國志陳壽六十五卷);5(晉書房玄齡魏徵許敬宗等一百三十卷);7齊書;8(五十六卷);10(魏書魏收一百三十卷);11(北齊書李百藥五十卷);12(后周書令狐德棻等五十卷);13(隋書顏師古魏徵房玄齡八十五卷);16唐書劉煦;17(新唐書歐陽修二百二十五卷);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五代史記七十四卷。
幾點(diǎn)說明:
1.《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主于考訂異同,記圖書書名、卷數(shù)及流傳情況,各書后有小序,一類后有大序。如《史記》著錄為:“《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凡一百三十篇,闕其十篇,諸少孫補(bǔ)之??肌稘h志》載,《史記》百三十篇,不云有闕,則當(dāng)時(shí)已與少孫書合為一矣。古注存者,有裴骃、司馬貞、張守節(jié)三家,本各為書,宋元豐刊本合三家之注為一,至今仍之。”⑤
2.《崇文總目》為宋王堯臣編次,清嘉定人錢繹輯佚,收在《中國歷代書目叢刊》第一輯中。有書名、卷數(shù)、著者,還有注解家、批注。如《史記》著錄為“史記一百三十卷司馬遷撰裴骃集注”,《后漢書》著錄為“后漢書九十卷繹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⑥。
3.正史中將目錄置于卷首是從范曄《后漢書》開始的⑦?!吨信d館閣書目輯考》中非書目原文的用“( )”標(biāo)出。
4.《宋書》成書于《晉書》之前,后人以朝代為序,將《晉書》排列在《宋書》前?!赌淆R書》原名《齊書》,宋代時(shí)改稱為《南齊書》,以區(qū)別于李百藥的《北齊書》?!侗饼R書》原名也是《齊書》,為了區(qū)別于蕭子顯的《南齊書》,同樣在宋時(shí)改稱為《北齊書》?!杜f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又名《梁唐晉漢周書》,為了區(qū)別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改稱《舊五代史》,歐陽修所撰則稱為《新五代史》⑧。
二、二十四史在史志目錄中著錄情況
史志目錄顧名思義,即編入史籍中的目錄,于“正史”中登載書目的篇卷或稱《藝文志》或稱《經(jīng)籍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史志目錄的只有六種,《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南宋史志目錄還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的《中興國史·藝文志》(元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經(jīng)籍考》卷二十八),明朝有焦竑的《國史經(jīng)籍志》,今人有中華書局與開明書店都刊印過的《二十五史補(bǔ)編》,均不在筆者所收二十四史資料范圍內(nèi),不加收錄。下列與《四庫全書簡明書目》有出入處:
《漢書·藝文志》著錄一種:1太史公。
《隋書·經(jīng)籍志》前六史除去5著錄五種:1目錄一卷;2一百一十五卷;3一百二十五卷4敘錄一卷。
《舊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前十五史:2一百一十五卷;3九十二卷;4魏國志三十卷;5許敬宗等撰;7齊書;8五十卷;10后魏書一百三十卷;12后周書。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前八史加11、12、13共十一史:2一百一十五卷;3九十二卷;4魏國志三十卷蜀國志十五卷吳國志二十一卷;5房玄齡;7齊書六十卷;12后周書;13令狐德棻。
《宋史·藝文志》前十九史除去14、15著錄十七種:2一百一十五卷;3九十卷;5房玄齡;10后魏書一百三十卷;12后周書;13顏師古;16唐書劉煦;17二百五十五卷目錄一卷;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七十四卷。
《明史·藝文志》著錄一種:23二百一十二卷。
幾點(diǎn)說明:
1.《東觀漢記》長水校尉劉珍等撰,《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為一百四十三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為一百二十七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一百二十六卷又目錄一卷。
2.《隋書·經(jīng)籍志》在著錄過程中不僅記圖書的存,而且還記佚……后來的目錄學(xué)著作對這種著錄項(xiàng)目又增加闕和未見二目,如朱彝尊的《經(jīng)義考》就有存、佚、闕和未見四項(xiàng),對圖書本身狀況提供了更完備的資料⑨?!端鍟そ?jīng)籍志》中《宋書》下著錄有“一百卷,梁尚書仆射沈約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書》六十一卷,亡”⑩。
三、二十四史在私家目錄中著錄情況
私家目錄是由私家編撰,著錄對象基本上是私人藏書。我國歷史上私人藏書,起源很早。見于記載的,最早編寫私人藏書目錄的是魏晉時(shí)期梁秘書監(jiān)任昉(《梁書·任昉傳》有記載“昉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余卷。昉卒后,高祖使學(xué)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昉家取之?!眥11})從雕版印刷術(shù)發(fā)明以后,書籍易得,私人收藏,超過前代,書目也就一天天多了起來。唐代有吳兢《西齋書目》,李肇《經(jīng)文釋題》,蔣彧《新集書目》,杜信之《東齋集籍》,可惜都不傳于世,無由考其體例。到了宋代,私人所編書目更多,但存者無幾,明代清代的私家書目不可勝數(shù),名目繁多,不一一列舉,收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目錄書加以分析。下列與《四庫全書簡明書目》有出入處:
《衢州本郡齋讀書志》著錄前十九史除去11、14、15著錄十六種:2前漢書一百卷;10后魏書一百三十卷;16唐《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前十九史除去14、15著錄十七種:3九十卷;5房玄齡等;7齊書;10后魏書一百三十卷;12后周書;13魏徵、顏師古等;16唐書;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七十四卷。
書;17曾公亮等;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五代史記。
《遂初堂書目》著錄前十八史除去17著錄十七種:2前漢書;12后周書。
《史略》著錄前十九史十九種:1太史公史記;2一百卷;3一百卷;4魏國志三十卷蜀國志十五卷吳國志二十一卷;5房玄齡魏徵許敬宗等;7齊書六十卷;10后魏書一百三十卷;12后周書;13一百一十五卷;16唐書;17唐書;18五代史;19五代史記七十四卷。
《汲古閣刻書目錄》著錄前十九史除去17、18著錄十七種:2前漢書;3一百三十卷;5唐太宗;10一百三十卷;12北周書;16唐書;19五代史記七十四卷。
《皕宋樓藏書志》著錄前二十三史除去18、22著錄二十一種:5唐太宗御撰;8一百五十卷;12后周書;16唐書;17唐書二百五十五卷;19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著錄前二十二史除去3、4、6、7、8、9、10、11、12、18著錄十二種:5唐太宗;17唐書;19五代史記七十五卷;20脫脫;21脫脫;22脫脫。
《鳴野山房書目》著錄前二十三史除去18著錄二十二種:2前漢書;7齊書;17唐書;19五代史。
幾點(diǎn)說明:
1.《郡齋讀書志》四部四十五類,每部都有總論(即大序),各書有提要,對作者、全書主旨、學(xué)術(shù)源流、篇第次序均按不同情況有所論述,多偏重于考訂{12}。如卷五正史類《梁書》著錄為“《梁書》五十六卷,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紀(jì)、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招思廉同魏徵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義,采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先謙案袁本‘采上有文字)徵惟著總論而已”{13}。
2.《直齋書錄解題》原有五十六卷,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和部序,明初就已亡佚,現(xiàn)在通行本是直接分為五十三類目……對所著錄書都敘明卷帙、作者,并加評(píng)論,創(chuàng)目錄書目的解題體裁{14}。還有圖書亡佚情況,如卷四《漢書》著錄為“漢尚書郎扶風(fēng)班固孟堅(jiān)撰,唐秘書監(jiān)京兆顏師古注本,傳稱字籀,恐當(dāng)名籀而以字行之,因父彪叔皮以司馬遷氏《史記》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作后傳數(shù)十篇,固以所續(xù)未詳,探撰前紀(jì),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孝平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為《春秋》考紀(jì)、表、志、傳凡百篇”{15}。
3.《遂初堂書目》是創(chuàng)目錄記述版本先例的一部目錄書,僅記書名,不撰解題,“一書而兼載數(shù)本”{16}。如正史類《史記》下著錄有“川本史記、嚴(yán)州本史記”。正史類收錄的版本有川本、嚴(yán)州本、吉州本、越州本、湖南本、越本、舊杭本、舊本八種?!杜f唐書》還分為川本大字和川本小字《舊唐書》。
4.《史略》中將《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歸入卷三,卷三應(yīng)屬于紀(jì)事本末類;將《南史》《北史》歸入《史部》卷四《通史類》,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則歸入《史部》卷一卷二中(屬于正史類)?!缎绿茣奉}為《皇宋修唐書》,書中指出:“慶歷五年,詔王堯臣、張平等翰林學(xué)士刊修《唐書》;皇祐元年,以宋祁翰林侍讀為刊修官,至和元年,又命歐陽修龍圖學(xué)士,乃撰紀(jì)十、表五十、傳百五十。嘉祐五年,提舉宰臣曾公亮上之?!眥17}
5.《書目叢刊》中《明毛氏汲古閣刻書目錄》著錄為《北周書》,其后所收《汲古閣??虝俊分兄洖椤逗笾軙?。
6.《皕宋樓藏書志》收錄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第一卷,中華書局的影印說明中指出:“該書除記載書名、卷書、刊本之外,凡《四庫全書總目》及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未曾撰寫提要者,陸氏均逐一編輯解題,并選錄諸書序跋,間加案語,‘使一書原志燦然具備?!比纭妒酚洝分浰膫€(gè)版本,有兩個(gè)“殘本九十九卷”本,兩個(gè)“一百三十卷本”。《漢書》三個(gè)版本,一個(gè)“殘本八卷”。是書著錄中還特別注意各書的版式問題,如“《宋史》一百卷,沈約新撰,按每葉十八行,每行十八字”{18}。
7.《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記載各書板式比較詳細(xì),各書的版本、存亡情況也有記載。比如收錄《史記》兩個(gè)版本,分別記錄為“《史記》十四卷宋刊殘本,宋裴骃集解。卷長六寸、寬四寸,每半葉一四行,行二十七至二十九字不等,注每行三十一至三十四字不等。全書分一百三十卷,與晁氏讀志、陳氏書錄解題合。今存第二十三卷至三十卷,第一百二十卷至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八卷至一百三十卷?!薄啊妒酚洝菲呤碓瘹埍?,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節(jié)正義。全書一百三十卷,今存本紀(jì)四至六,表一至四、七至十,書一至八,世家八至十二,列傳二十九至七十。集解、索引、正義分列者始于宋涥熙時(shí),是本一遵其舊,其十二諸侯年表后有墨圖記云:‘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舊藏愛日精廬張氏?!眥19}
在浩瀚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二十四史僅是其中一部分,僅此部分,據(jù)《二十四史簡介》介紹就有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字?jǐn)?shù)約四千萬左右{20}。觀其量,真有“窮年莫究,累世莫?dú)棥敝畡?,論其價(jià)值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難得奇珍{21}。
注釋:
①③④⑧呂濤,潘國基,奚精華.史籍淺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4:45,46,107,107.
②穆德全.二十四史講座[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87:9.
⑤[清]永瑢.四庫全書簡明目錄[M].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179.
⑥許逸民,常振國,編.中國歷代書目叢刊(第一輯)[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87:35.
⑦⑨{12}{14}{16}來新夏.古典目錄學(xué)淺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1:4,48,122,123,124.
⑩[唐]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247.
{11}[梁]姚思廉.梁書[M].中華書局,1997:69.
{13}{15}陶湘,編.竇水勇,校點(diǎn).書目叢刊(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591,1214.
{17}[宋]高似孫,著.張艷云,楊朝霞,校點(diǎn).史略子略[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40.
{18}[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皕宋摟藏書續(xù)志[M].沈陽:中華書局,1990:209,211.
{19}[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9.
{20}吳樹平.二十四史簡介[M].北京:中華書局,1979:7.
{21}劉春升,王雅軒,廖德清.二十六史述略[M].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86:1.
參考文獻(xiàn):
[1][清]永瑢.四庫全書簡明目錄[M].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
[2]陶湘,編.竇水勇,校點(diǎn).書目叢刊(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3][宋]高似孫,著.張艷云,楊朝霞,校點(diǎn).史略·子略[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4]許逸民,常振國,編.中國歷代書目叢刊(第一輯)[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87.
[5][清]沈復(fù),著.潘景鄭,校點(diǎn).鳴野山房書目[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
[6]二十四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
[7][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皕宋摟藏書續(xù)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基金項(xiàng)目:西藏自治區(qū)2015年高校人文社會(huì)科學(xué)項(xiàng)目“西藏大學(xué)漢文古籍室典藏西藏方志材料研究”(sk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