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佛教的“十二分教”中包含“本生”(jātaka)、“因緣”(nidāna)、“譬喻”(avadāna)的部類,注重故事性的說教?!氨旧敝饕v述釋迦前世的種種善業(yè)功德,“因緣”指佛說法或制定戒律的事緣①釋印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華書局,2011年,第480頁。,“譬喻”的本義為圣賢的光輝事跡②同上書,第500頁。。后來,為適應(yīng)對大眾的說教,“譬喻”和“因緣”都有突出三世因果、業(yè)報因緣的現(xiàn)象③范晶晶:《“緣”:從印度到中國——一類文體的演變》,《中國比較文學》2017年第2期,第32~33頁。。和“本生”相比,兩者的概念內(nèi)涵不甚清晰,常有混同的傾向,其題材涵蓋的范圍也較廣。如佛典中有“本生因緣”的說法,與通常講的本生故事相同④《大智度論》在論及佛前世種種布施功德時,提到“如是種種檀本生因緣,是中應(yīng)廣說。是為外布施?!?、“如是等頭、目、髓、腦給施眾生,種種本生因緣經(jīng),此中應(yīng)廣說。如是等種種,是名內(nèi)布施?!眳ⅰ洞笾嵌日摗肪硎?,《大正藏》第25冊,第143頁中、第143頁下。。又如《大智度論》引阿波陀那(avadāna,即“譬喻”)時就包括“菩薩阿波陀那”⑤《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大正藏》第25冊,第307頁中。,記述菩薩在過去世的廣大因行。若如此,因緣、譬喻也就成了本生。前人大致將龜茲石窟的菱格故事畫分為本生、因緣兩大類。本生故事的內(nèi)涵是較為清楚的,但所謂的“菱格因緣故事”則有些模糊。一是因為許多畫面沒有鮮明的情節(jié),尚未能得到解讀;二是“因緣故事”這一名稱不夠貼切,若視為狹義的強調(diào)業(yè)報思想的“因緣故事”,則無法涵蓋“菱格因緣故事”的題材范圍。目前在洞窟中發(fā)現(xiàn)的菱格因緣實際也包括佛傳故事以及類似“燃燈佛授記”、“婆羅門供養(yǎng)”的誓愿情節(jié)(也可以說屬于本生故事)。若視為廣義的“因緣”,則其范圍就太大了。若稱之為“譬喻”⑥如霍旭初先生稱此類故事為“譬喻(因緣)”故事。參霍旭初:《龜茲石窟的佛教思想基礎(chǔ)與框架——對龜茲石窟毗曇學考察》,《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第55頁。又如朱天舒將克孜爾石窟因緣故事畫翻譯為avadāna(譬喻)。參見Zhu,Tianshu:Reshaping the Jātaka tories:from Jātaka to Avadānas and Pra?idhānas in Paintings at Kucha and Turfan,BSRV 29.1(2012),p.57-83.,也不夠準確,因“譬喻”的涵義也很廣泛。若稱為“佛傳”,則畫面內(nèi)容不包括釋迦成佛前的人生階段。因此,和本生故事畫相比,菱格因緣故事畫無論在定名還是題材分類方面都存在模糊之處。本文只能按約定俗成的習慣稱其為“菱格因緣故事”。
無論如何,題材的解讀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chǔ)。隨著更多的故事情節(jié)得到揭示,此類故事畫的分類、定名問題也會逐步明朗。本文旨在補充幾則新考證的菱格因緣故事畫,為菱格故事畫的研究增添一片小瓦。
畫面特征為:佛前有一人,袒上身,下著裙褲,或站或坐,手執(zhí)一長長的細桿(圖版叁,1、2、3)。見于克孜爾第34、58、80、171 窟主室券頂,以及庫木吐喇窟群區(qū)第43 窟、森木塞姆第44 窟主室券頂。
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佛陀伐那山東行約三十里,至泄瑟知林,即“杖林”,此處“林竹修篠,被山滿谷。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中有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雹佟洞筇莆饔蛴洝肪砭?,《大正藏》第51冊,第920頁上?!夺屽确街尽罚骸吧晟郑ㄑ哉攘忠玻瑵M山谷。昔有人以丈六竹杖量佛,而恒出杖表;因投杖而去,遂生根,而被山焉?!雹凇夺屽确街尽肪矶?,《大正藏》第51冊,第963頁上。婆羅門聽聞佛身有“丈六”之高,欲以竹杖量佛,誰知佛越變越大,婆羅門始終無法窮盡佛的高度,只好棄杖離去。
犍陀羅雕刻中也有這個故事:佛身邊有一青年婆羅門,手執(zhí)長桿佇立,正欲測量佛的身高。婆羅門為立姿,“丈六”的長桿與其高度差不多。但龜茲畫師有時將持杖的婆羅門畫成坐姿,故意突顯了長桿之長。
與“測量佛身”相似的另一故事見于《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一婆羅門欲知釋迦的身高,“即觀佛頂,而不能見。便登高處,亦不能見。爾時世尊告彼婆羅門曰:‘汝獲勞苦,縱登妙高山頂亦不能見。然如來頂,汝可不聞天、阿蘇羅及世間人終不能見。汝意欲知如來身量,于汝家內(nèi),祭祀火處地下,有牛頭栴檀柱。汝當擎出量度,即知如來父母所生身'”,婆羅門聞后回到家中,“于祭祀處掘地出柱,皆如佛說?!雹邸陡菊f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大正藏》第24冊,第38頁上。祭祀用的旃檀柱反映了如來的“父母所生身”,即“丈六”的日常身高,但佛真正的身量卻是凡夫肉眼無法窺測的。
一般來說,在龜茲流行的有部學說對佛身保持著較理性的態(tài)度④霍旭初先生認為龜茲壁畫中包含“佛身有漏”、“佛受九罪報”的思想,參霍旭初:《龜茲石窟“佛受九罪報”壁畫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第54-63頁。。釋圣玄法師引“力士移山”的故事指出,有部雖然也認為佛身威力異于常人,但總歸是有限的,難敵“無常力”的摧壞⑤釋圣玄:《部派佛教佛身觀論義——以〈異部宗輪論〉為例》,《法音》2012年第9期,第9頁。。該故事見于多部佛典,內(nèi)容大致為:拘尸那竭羅城外有一塊巨石,城中眾力士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無法移動石塊分毫。但是,釋尊到來后,用足尖輕輕一挑,巨石就飛了起來,接在掌中拋向虛空。眾力士驚嘆拜服,釋尊卻說,剛才顯示的只是他的肉身之力、神通之力,佛的諸種偉力都將在今夜為“無常力”摧毀。“力士移山”或曰“佛陀舉山”多次見于克孜爾中心柱窟甬道,并常與另一故事“如來留缽”結(jié)合在一起⑥該故事參見《大唐西域記》卷七,《大正藏》第51冊,第909頁上。?!胺鹜优e山”反映了古龜茲僧徒對佛身的看法是較為理性和冷靜的。佛身縱使具有超常的威力,但終歸要摧壞,只有寂滅的涅槃才是永恒。但是,“測量佛身”的菱格故事畫仍然體現(xiàn)了龜茲人對偉大佛身的崇拜,盡管多數(shù)龜茲僧徒對佛身的神化也許并未達到大眾部或大乘佛教那種無限的程度①大眾部宣揚“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在空間、時間上佛陀都變得無限了。參《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49 冊,第15 頁上。在大乘教的《法華經(jīng)》中,已入滅的多寶如來能隨塔涌出地面,和現(xiàn)在世之釋迦佛一起說法。但在小乘有部看來,入滅后佛已“灰身滅智”,過去佛再現(xiàn)人間,那是不可思議的。到了《華嚴經(jīng)》中的盧舍那佛,佛身普入一切、包容一切,儼然具備了永恒的“宇宙佛”的性格。。同時,義理佛教和世俗佛教畢竟是不能等同的。龜茲宗奉的有部學說似有輕視通俗化故事的跡象,“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非是毘尼,不可以定義也”②《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藏》第23冊,第509頁中。。但洞窟中的大量壁畫證明這些故事在龜茲民眾中極為流行,這說明我們不能完全從有部的教義去理解龜茲佛教社會。普通大眾更愿意膜拜佛陀,祈愿未來的幸福,而非義理的研討。
龜茲回鶻洞窟中也可見“測量佛身”的題材。森木塞姆第44窟是回鶻時期的中心柱窟,洞窟形制、繪畫風格及圖像布局較多繼承龜茲本土的傳統(tǒng)。主室券頂菱格故事畫中亦有測佛身的故事畫。森木塞姆第46窟是方形窟,主室穹隆頂中心繪放射狀條幅,七個條幅內(nèi)各繪七身立佛,佛旁下方有小型人物代表情節(jié),其中就包括“測量佛身”③另外可識別的故事有:伊羅缽龍王禮佛、盲龜浮木、王女牟尼施燈、婆羅門供養(yǎng)??芍摽唏仿№敳康牧⒎鹬?,既有釋迦牟尼,也有過去諸佛。Monika Zin對該窟穹窿頂壁畫題材已有研究,參見Zin,Monika,2011,Identification of Kizil Paintings V,in:Indo-Asiatische Zeitschrift 15,pp.57-69.但在其論文中未辨認出“測量佛身”以及表現(xiàn)釋迦前世事跡的“婆羅門供養(yǎng)”(畫面特征為作邀請勢的婆羅門及其身后之草廬)。。圖中婆羅門跪在佛前,手持一長桿,頂部有一截橫木,正似婆羅門日常使用的木杖(Monika Zin標為fig.5)。庫木吐喇窟群區(qū)第10窟主室券頂繪有橫列的“赴法會諸佛”,這是從傳統(tǒng)的菱格因緣故事畫演變而來的,其中也有“測量佛身”的情節(jié)(圖版叁,4)。
畫面特征為:一婦人跪于佛前,或呈行走狀,朝佛伸出雙手(圖版叁,5、6)。位于克孜爾第8、58、100、163、171、186、188、192、224 窟主室券頂,以及庫木吐喇窟群區(qū)第46 窟、森木塞姆第19、44窟主室券頂?shù)取?/p>
對照經(jīng)典,筆者認為該畫符合《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中“老婦抱佛”的故事。據(jù)《藥事》卷十記載:一日,佛與阿難入鄔陀延聚落乞食,“彼聚落中有一老母名迦戰(zhàn)羅,將欲取水,而向井邊?!贬屪鹆畎㈦y向婦人索水,“時彼老母以滿瓶水,速往佛所,見彼如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赫奕超千日輪,如寶山行。時彼老母見釋尊已,便生恭敬,如愛子心,即便舉手,欲抱釋尊,唱言:‘子!子!'諸苾芻等即前遮止:‘莫抱釋尊。'佛告諸苾芻:‘汝等不須遮此老母。所以者何?此老母已曾五百生中,與我為母。若不令抱我身者,即吐熱血。'釋尊見彼心生子想,念此恩愛,生慈愍心,便即引項,令老母抱。彼既抱已,心生歡喜,聽佛說法?!雹堋陡菊f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大正藏》第24冊,第44頁上。佛還為眾比丘講述了婦人的前世因緣。她過去世為菩薩母,常遮其行菩薩道,且在迦葉佛時辱罵比丘尼是賤婢。由此惡業(yè),今世生活窮苦,為人作婢。但是,在迦葉佛前修行時她曾發(fā)下善愿,愿來世在釋迦佛所,“說法人中,最為第一”①《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大正藏》第24冊,第44頁下。。所以今世出家修得阿羅漢果,在諸比丘尼中,說法第一。
該故事亦見于元魏吉迦夜、曇曜譯《雜寶藏經(jīng)》的“佛說往昔母迦旦遮羅緣”,故事內(nèi)容與《藥事》差不多,包括阿難索水、老婦抱佛、聽法出家、過去因緣這幾個基本情節(jié)。但是,《雜寶藏經(jīng)》中有佛使阿難喚來老婦的主人,令其放還老母、使其出家的情節(jié)?!端幨隆穬H暗示該婦人是婢,而無此情節(jié)。此老婦也見于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老母女六英經(jīng)》,但無阿難索水、老婦抱佛的描寫。該經(jīng)中釋迦預(yù)言:六十億劫之后,此婦人將成佛,號薩婆,國名多華②《佛說老母女六英經(jīng)》,《大正藏》第14冊,第912頁下。。使這個故事具有了大乘化的傾向③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第557頁。。
畫面中,婦人的手勢常向下,“抱佛”動作不甚明了。但是,克孜爾第8窟的“老婦抱佛”,婦人弓背行走,向前伸出雙臂?!坝п屪稹钡淖藨B(tài)十分明顯(圖版叁,7)??俗螤柕?88窟的迦戰(zhàn)羅面容較年輕,但克孜爾第224窟則明顯提示畫中人物已是老齡,與故事內(nèi)容更相符。宣揚因果業(yè)報思想的文字在《藥事》中俯拾皆是,所謂“黑業(yè)黑報,白業(yè)白報”④《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八,《大正藏》第24冊,第96頁下。等。該故事畫的主旨也在于此。但是,“老婦抱佛”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出現(xiàn)頻率如此之高,也可能與其體現(xiàn)了釋尊的慈憫之心有關(guān)。釋尊已經(jīng)出家,脫離了世俗生活,領(lǐng)會了世間的真諦,不再表露出凡夫的情感。甚至面對釋迦族的毀滅,也只能將災(zāi)難歸于冷漠的因果律。但是,此故事卻蘊含著釋尊對普通人的親切情感,稍稍透著一種“脈脈溫情”的氣息,也許這就是它受到龜茲廣大信徒喜愛的原因。
“婆羅門供養(yǎng)”多次見于龜茲石窟的菱格故事畫中,可與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誓愿圖以及庫木吐喇窟群區(qū)第34窟的橫列誓愿圖進行比較⑤森美智代:《亀茲石窟の立仏の列像と誓願図について》,《佛教藝術(shù)》第340號,2015年,第16、21頁。。以克孜爾石窟為例,第38,91,100,184,188,192窟主室券頂都繪有“婆羅門供養(yǎng)”的基格畫,筆者在此補充一例圖像,見于森木塞姆第41窟主室券頂右側(cè)。畫面中,佛前跪一老年婆羅門,雙手捧衣,欲獻給佛陀(圖版叁,8)。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右甬道外側(cè)壁外端也有一幅表現(xiàn)婆羅門供養(yǎng)的誓愿圖(勒柯克標定為主題13)。畫面大部殘缺,佛旁繪一婆羅門,立姿,雙手捧持一豹皮衣供養(yǎng)⑥勒珂克著、趙崇民譯:《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shù)珍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頁。。殘存的梵文榜題勒珂克譯為:“作為Risi,我去探訪……,宇宙的主宰,用美麗動人的皮衣裳(被?)……我把他覆蓋?!雹咄?,第34頁。村上真完的譯文為:“往昔(我)為仙人,供奉三界導(dǎo)師善眼,(世尊)愉快地讓我給他穿上了樹皮衣”⑧劉永增:《柏孜克里克第32窟誓愿圖簡述》,《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第48頁。。對應(yīng)漢譯《藥事》的經(jīng)文為:“往昔作仙人,見善眼世尊。以著樹皮衣,持施覆其身”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十五,《大正藏》第24冊,第73頁。。這幅誓愿圖與森木塞姆第41窟的圖像當屬同一題材。根據(jù)榜題及經(jīng)文,畫中婆羅門實為釋迦的前世,其所捧之衣是一件“樹皮衣”,而畫中的坐佛即過去世的善眼佛。該窟中可比定為菩薩過去世善行的還有“商主供養(yǎng)”、“王女牟尼施燈”、“國王華蓋供養(yǎng)”、“國王佛塔供養(yǎng)”以及另一幅婆羅門供養(yǎng)的情節(jié)(畫中出現(xiàn)拱形的草廬)可知釋迦前世的“逢事請佛”在該窟主室券頂壁畫中構(gòu)成重要主題。
據(jù)承載熹的博士論文,柏孜克里克石窟誓愿圖中的“婆羅門供養(yǎng)”可分為兩類。一為婆羅門貢獻袈裟,見于第15、20、22、37、24、38 窟;二為婆羅門身后繪草廬,雙手作邀請勢指向后方,見于第15、20、42窟①參見承載熹:《柏孜克里克石窟誓愿畫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博士論文。。這兩種形式在龜茲菱格故事畫中都能找到。但是,與奉獻袈裟比起來,龜茲人更喜歡將婆羅門與其修行的草廬結(jié)合起來,雙手托盤供佛或作出邀請的手勢。
《雜寶藏經(jīng)》中的“梵志施佛納衣得授記”講的是一婆羅門見佛衣有損,回家中割截布料供佛的故事,與畫面亦相合。但通過與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的對比,還是定為釋迦的前生故事更為合理。釋迦往昔曾多次轉(zhuǎn)生為婆羅門供養(yǎng)諸佛,因此“婆羅門供養(yǎng)”的圖像未必都能精確對應(yīng)于《藥事》中的某段經(jīng)文。相對來說,“婆羅門獻衣”的情節(jié)特征較鮮明,可推定為發(fā)生在善眼佛時代的故事。
任平山在《試論克孜爾石窟“裸女聞法”圖像三種》中認為克孜爾第101、114、171、178窟之前定為“舞師女皈依”的畫面應(yīng)解讀為“耶輸陀羅迎佛”,此說較確②任平山:《試論克孜爾石窟“裸女聞法”圖像三種》,《美術(shù)觀察》2018年第5期,第112頁。。在該研究的基礎(chǔ)上,或許我們可以將基格畫中類似圖像地推定為同一題材。
舞師女的故事出自《撰集百緣經(jīng)》:舞師的女兒青蓮花自恃年輕貌美,心高氣傲,在佛前嬉笑歌舞。佛使出神力將其變成百歲老母。舞師女見狀,驕慢之心被調(diào)伏了,誠心懺悔后得以恢復(fù)如初③《撰集百緣經(jīng)》卷八,《大正藏》第4冊,第240頁上至240頁下。。任平山指出,舞師女是一平民女子,但先前比定為“舞師女皈依”的說法圖中,佛前起舞的女子皆具頭光,表示其身份高貴。據(jù)《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釋迦返鄉(xiāng)說法時,他的妻子耶輸陀羅希望丈夫回心轉(zhuǎn)意,就和其她妃子及眾婇女在佛前歌唱起舞,欲令釋尊放棄出家?!皶r耶輸陀羅等三夫人,與六萬婇女,作諸音樂倡伎歌舞,整理衣服蠱媚妖艷,在世尊前止欲令染著?!雹堋陡菊f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二,《大正藏》第24冊,第160頁下。耶輸陀羅是貴族女子,自然具有頭光,因此定為“耶輸陀羅迎佛”比“舞師女皈依”更合理。
克孜爾第8窟主室券頂左側(cè)也有一幅先前定為“舞師女皈依”的菱格故事畫。佛前有一舞蹈的女子,身姿妖嬈(圖版叁,9)。該女子未具頭光,但畫面整體與說法圖中的“耶輸陀羅迎佛”極為相似。因此推測為同一故事。畫中身體扭動的性感女子正是佛昔日的妻子耶輸陀羅,而非舞師的女兒青蓮花。龜茲畫家在此漏畫了頭光,但細節(jié)的失誤并不妨礙我們作此判斷。故事中佛決定度化這些欲心旺盛的女子,他上升空中,化現(xiàn)種種神變?!爸T艷女等見斯事已,皆于佛前倒地,如斧斫樹,頂禮佛足在一面”⑤《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二,《大正藏》第24冊,第160頁下。。這使人聯(lián)想到說法圖中有一類圖像,佛座前有一倒地的裸露女子,見于克孜爾第84、171窟等,是否為釋迦返鄉(xiāng)度化諸艷女的故事,暫時存疑?!耙斖恿_迎佛”的故事在菱格畫中較罕見??俗螤柕?窟的這幅故事畫應(yīng)為參考說法圖而繪,先有對說法圖書場景較大的耶輸陀羅故事形式這是說法圖影響菱格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案例。
“測量佛身”反映的是佛身的威勢,具有神話色彩;“老婦抱佛”可歸于強調(diào)“業(yè)報因緣”的故事畫;“婆羅門獻衣”屬于釋迦前世供奉諸佛的事跡;“耶輸陀羅迎佛”旨在宣揚釋尊已破除世俗愛欲。這也體現(xiàn)了菱格故事畫內(nèi)涵的復(fù)雜性。從畫面上看,菱格因緣故事畫的構(gòu)圖具有規(guī)律性,畫面的主體是坐佛(后期也出現(xiàn)了立佛),佛的一側(cè)或兩側(cè)繪有關(guān)人物。但是,故事題材的類型卻是多樣化的。對于菱格因緣故事畫的內(nèi)涵,前人已有所歸納,“因緣畫的內(nèi)容以釋迦講述的種種因緣、果報、比喻故事為主,以表現(xiàn)釋迦成道后的種種教化事跡。故其內(nèi)容上也可以說是佛傳的一部分。但在菱格因緣中,絕不見釋迦降生至成道之前的事跡,顯然與佛傳又有區(qū)別……為了與因緣佛傳圖、佛傳相區(qū)別,我們稱其為菱格因緣佛傳,簡稱菱格因緣。”①馬世長:《克孜爾中心柱窟主室劵頂與后室壁畫》,選自《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8頁?!啊蚓?是佛教的基本理論。釋迦牟尼修成正覺后,四處游化,講經(jīng)說法,用流傳于民間的寓言、故事等,整治教團,教化眾生??俗螤柕牧飧褚蚓壒适庐?,就是以壁畫的形式,描畫佛經(jīng)中的相關(guān)故事以教誡信徒和觀眾?!雹谫Z應(yīng)逸:《克孜爾中心柱窟菱格因緣故事畫探析》,選自《新疆佛教壁畫的歷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124頁。諸位前賢突出了釋迦成道后的教化活動。確實如此,無論是宣揚業(yè)報思想的故事(如蛤聞法升天緣、摩竭大魚緣等),還是佛陀借某一現(xiàn)象講解法義(如水流大樹喻、三水器喻等),都是釋迦云游說法、攝化眾生的一種表現(xiàn)。但這無法涵蓋諸如“燃燈佛授記”、“婆羅門獻衣”等表現(xiàn)釋迦過去善業(yè)的故事畫。此外,在故事后面加一“緣”字,稱該故事為“某某緣”,或“某某因緣”,這是漢地形成的習慣。如《撰集百緣經(jīng)》或《百緣經(jīng)》的梵語名為Avadāna-?ataka③平川彰編:《佛教梵漢大辭典》,東京:靈友會,1997年,第864頁。,原意為“百譬喻”。該經(jīng)漢譯本中的故事名字末尾皆帶有“緣”。前賢在給龜茲菱格畫定名時也常加一“緣”字,卻不一定符合龜茲人的習慣。古龜茲人使用何種專門的名稱來稱呼此類圖像,目前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