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春
“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出自《孫子兵法》。原文是“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在這句話后面接著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边@一整段話通常用白話譯為:“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zhàn)不?。徊涣私鈱Ψ蕉私庾约旱?,勝負的機會各半;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戰(zhàn)必敗?!边@說的是大實話,也是真理。
真理往往就是這樣簡單而深刻。美中不足的是,這段話說了知彼知己、不知彼知己、不知彼不知己,卻沒有說到“知彼不知己”,這樣在對稱性上出現(xiàn)了一個缺口,沒有形成一種閉環(huán),不能給人以完整的美感。現(xiàn)在揣摩作者孫子的原意,應該是想當然地覺得不可能有知彼不知己的情形。按照常理,知彼很難而知己容易,既然能知彼,就應該更能知己。所以,可能既有聰明到知彼知己的情形,也可能有半聰明半糊涂到不知彼只知己的情形,還可能有糊涂到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情形,但不可能有聰明到知彼卻糊涂到不知己的情形,因為這從邏輯上似乎說不過去。
其實,現(xiàn)實中還真有知彼不知己的情形。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從而為《孫子兵法》這段話拾遺補缺。
《孫子兵法》首篇就說: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末篇又說: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這兩段話綜合起來包含一個意思:戰(zhàn)爭不只是軍隊的交戰(zhàn),而是整個國家在天時、地利、國力、民意各方面的較量,所以《孫子兵法》的思想可以推廣應用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所以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而政治又是經濟、社會、文化的延續(xù);戰(zhàn)爭的本質是“總體戰(zhàn)”。
比如晚清時期,中國遭遇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不得不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稍稍清醒過來,睜開眼睛看世界,推行洋務運動,求存圖強。隨著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大量引入,民智漸開,中國對外界的了解逐漸加深,但對自己的了解仍然不夠,不知道走哪一條變法革新的道路才適合自己,結果走了不少彎路甚至回頭路,在相當長時期內仍然擺脫不了受外敵欺凌的命運。這其實就是知彼不知己的表現(xiàn)。
再如,日本到20世紀前期,自己覺得滿師了,遂野心膨脹,不但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還偷襲美國珍珠港,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其時,日本并非不知道美國綜合國力遠超自己,連制定并實施偷襲珍珠港計劃的元兇山本五十六都說:“美國的煙囪比日本的樹都多。當我看到底特律的馬路穿梭著像一排排長龍的汽車,我就知道了日美之間的實力,日本不可能戰(zhàn)勝美國?!钡?,一種投機冒險心理使他仍然豪賭了一把,結果輸?shù)镁??!秾O子兵法》說:“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眲倮畮熓窍染邆浔貏贄l件然后去交戰(zhàn),失敗的軍隊是先去交戰(zhàn)然后希求僥幸勝利。山本五十六是讀過《孫子兵法》的,看來他忘記了這一條。所以,這也是知彼不知己的一個例子。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yè),甚至一個人,都有知彼不知己的情形。比如,有些企業(yè)的決策者其實很清楚面臨的市場環(huán)境,了解行業(yè)內競爭對手的現(xiàn)狀,所以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經營業(yè)績,對外應該是知彼的,但由于不知己,對自己的實力估計不足,有時仍然會作出盲目擴張的決策,導致企業(yè)破產倒閉。韓國大宇集團、瑞士航空公司,都是典型的例子。很多學生在填報志愿或擇業(yè)時能夠了解社會上哪些專業(yè)、哪些單位熱門,有發(fā)展前途,但對自己適合學什么專業(yè)、干什么工作心中無數(shù),于是盲目跟風,什么專業(yè)熱門學什么專業(yè),什么單位熱門考什么單位,結果知彼不知己,并不能發(fā)揮自己所長,學業(yè)和事業(yè)都沒有取得理想成績。
很多違法犯罪的人員其實都懂法,十分熟悉他所面臨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知道犯罪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不能說是不知彼,但他仍然要鋌而走險,知法犯法,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其實,這也是一種知彼而不知己的的表現(xiàn)。更為典型的是,極少數(shù)位高權重的腐敗分子,甚至就在公檢法部門的領導崗位上工作,他們坐在主席臺上高談闊論廉政建設法治建設時,頭頭是道,不能說不知道國家、人民和法律對他們的要求是什么。但是,他們同樣是知彼而不知己,以為憑自己的聰明,憑自己的關系網,總可以瞞天過海,即使伸手也不會被捉,于是以身試法,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由以上諸多例子可以看出,知彼不知己的情形是存在的。在這種情形下,有沒有一點勝算呢?不能說沒有,但那是漏網的,是僥幸的,是不可取的。按照知彼不知己和不知彼知己的對稱特點,知彼不知己也應該像不知彼知己一樣勝負機會各半,甚至因為知彼難、知己易,知彼不知己還應該比不知彼知己的勝算大。但是,實際上不知彼知己的人因為對外界情況不明,心中沒底,還因為知道自己的斤兩,容易擺正自己位置,不會像知彼不知己的人那樣妄自尊大,所以失敗的可能性也就不會比知彼不知己大。據此,我們似可以補起《孫子兵法》那段話的缺口,使之成為對稱的閉合的一段完美論述:
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知彼而不知己,勝少負多;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
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F(xiàn)在,我們代孫子說知彼而不知己,勝少負多,就應該將其反過來說,即: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要擔心自己不了解自己。以上的白話“翻譯”成文言應是:“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患己之不知人,患不知己也”。
還是那句俗話說得最好:“人貴有自知之明?!痹谶@種自知之明中,知道、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其實并不重要,而知道、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或不該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