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涵 安芷萱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區(qū)域間的教育存在一定差異。寒門子弟為了走出寒門,就必須通過求學這塊踏板。雖然各地中小學都在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但為了提高升學率,許多學校都是披著素質教育的外衣卻從事著應試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偏遠山區(qū)和農村地區(qū),為了學生的未來,無暇顧及素質教育,一心只管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照此下去,培養(yǎng)出的人可以稱之為優(yōu)等生,卻不能稱之為人才。留守兒童的素質教育問題值得關注和探討。
素質教育,需要做到自由、尊重和全面。自由,就是學生根據(jù)自身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的自由;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全面,就是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是素質教育被提出的年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由此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一個就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家庭方面
1.親情的缺失導致兒童人格發(fā)展不健全
親子關系作為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兒童的發(fā)展水平,而現(xiàn)實是父母一方甚至雙方外出打工,雙雙缺席對兒童的教育,使得兒童的心理歸屬感不斷喪失,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的錯位導致兒童行為不端
從素質教育的道德模塊來說,留守兒童主要由(外)祖父母等隔代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兒童并不服從其管教,容易被社會上一些“三無人員”誘導。同時,父母為了彌補情感虧欠,在物質、金錢上“大手大腳”,沒有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倫理觀,導致孩子道德缺失,行為不端,甚至走上歧途。
(二)學校方面
1.忽略道德教育導致道德教育缺失
相比德育,學校更注重的是知識傳授。在許多農村學校,并不開設思想品德這門課,少數(shù)學校即使開設了這門課也是由某個科目的老師兼任,因而品德課往往成為了某位老師的科目課。
2.關愛留守兒童流于形式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便成為了留守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理應全面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與管理責任。國家在關照留守兒童方面有相關政策,但各校也有各校的解決辦法。許多好的政策只能在紙面上熠熠生輝,這源于學校的責任意識不強,也是監(jiān)督的力度不夠。
3.監(jiān)管失控,教育效果不顯著
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有時會失控,一方面是對非寄宿留守兒童的管理力度較弱,另一方面是時間上的管理失控。留守兒童每周只有五天接受學校的管理,到了周末就呈現(xiàn)“放養(yǎng)”狀態(tài),松弛沒有度,極易出現(xiàn)“五減二等于零”的現(xiàn)象。
4.教育失誤導致文化學習不良
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將留守兒童“標簽化”,留守兒童大都被冠以“學習差、紀律差、什么都差”的名號。許多教師忽視留守兒童,非留守兒童得到的老師的關愛比留守兒童多得多,讓一個本就缺愛、起跑線本就輸了的群體似乎無路可走。湖北有服毒自殺和臥軌自殺的留守學生都是因為得不到老師、家長的關愛,才走上絕路的。
(一)家庭方面
父母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所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如果迫于經濟壓力,必須有人外出打工,可以讓母親留在家中教育孩子。如果父母雙方不得不外出打工,應盡量選擇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充分把握一切節(jié)假日返鄉(xiāng)與孩子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多多出席孩子的成長。另外,還應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經常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二)學校方面
學??梢愿鶕?jù)實際情況,設立留守兒童“幫扶中心”、“關愛中心”、“活動中心”等部門,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生活上盡力排憂解難,在心理上不斷疏導溝通;建立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lián)系: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建立留守兒童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系卡,開通親情熱線,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同時,還可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納入對教師的績效管理中,對表現(xiàn)突出的教師、班主任、工作人員予以物質獎勵。
留守兒童的素質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為其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其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國家、學校、教師、家長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藍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試論切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素質教育[A].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2012年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續(xù))[C].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2012.
[2]蔡重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陳慶峰,吳媛.留守兒童教學管理工作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