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
我們的祖先在濕地上詩意地棲居,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記載了今天被稱作“濕地”的池沼、水洲、溪澗、葛覃、蒹葭、雎鳩、黃鳥的美麗和臨水而居的人們采蘋、采蘩的歡欣:“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寫的是濕地上的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的也是濕地。
2018年11月,位于亞太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青島環(huán)膠州灣濕地進入“觀鳥季”,各種越冬野鴨集中“出鏡”,其中包括瀕危物種“鳥中熊貓”青頭潛鴨和中華秋沙鴨,涂紅島段一公里范圍內(nèi)還觀測到30余只世界黑嘴鷗。這種被晚唐詩人李商隱飼養(yǎng)過的珍禽,曾一度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近年,隨著山東各地開始重視環(huán)境和鳥類保護,在膠州灣、黃河三角洲、榮成天鵝湖、南四湖和城市濕地公園等特征鮮明、種類豐富的濕地,越來越多“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的濠濮情思以優(yōu)美的舞姿延續(xù)著古老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