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珍
高效課堂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教學課堂。教師應精心設計,啟發(fā)誘導,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性、探索性的活動中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只有在教材解讀的基礎上確立課堂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對課堂上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所以,教學目標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如果一節(jié)課沒有教學目標或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那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都會偏離方向,就會像射箭沒有靶子一樣。我們評價一節(jié)課的好與不好,是否“有效”,也是通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來衡量的。
下面,我以《梅花魂》為例,交流一下自己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一些做法。
我們手中最直接的課程資源就是課本,充分利用這一現有的課程資源,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課本的內涵,充分擴展課本的外延,不失為挖掘課程資源的一個好方法。所以,拿到一篇文章,我首先靜心深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本進行對話?!睹坊ɑ辍愤@篇文章重點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一共寫了五件事:讀古詩詞落淚、珍惜墨梅圖、哭不能回國、贈送墨梅圖、送梅花手絹。這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勾勒出一位熱愛祖國的海外赤子形象,而我們的情感也隨著外祖父跌宕起伏,品味著外祖父濃濃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其次是在反復閱讀中對精彩語段進行細細琢磨,特別是外祖父送鶯兒的那段話,讓我領悟到外祖父贊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更贊美具有梅花精神的、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于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如,我通過上網查閱了解到外祖父洪鏡湖先生是一位愛國華僑,曾經在新加坡倡導成立光明基金會,創(chuàng)辦光明學校,讓孩子學習華語;捐款45萬元,為家鄉(xiāng)修路,修建水利工程,體現了海外華僑的赤子之心。這樣結合背景資料進行深入的思考與鉆研,就能準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
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我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下了一番功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并結合自身特長,我提煉出本篇課文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因素:讀寫生字,理解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外祖父愛梅花,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感情;理解外祖父在梅花中寄托了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會用借物寄情的表達方法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有效的教學以制訂明確、恰當、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首要條件。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jié)課中,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并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的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
這篇課文原來《教師教學用書》 上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12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4)摘錄讓自己感動的詞句。
我認為這樣的目標太籠統(tǒng),指向性不強。根據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以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的目標,我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制訂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測性的教學目標:(1) 認識12個生字,正確書寫本課生字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抓住文章所講的幾件事,結合重點詞句,聯系華僑在海外的生活經歷的相關資料,以感情朗讀、播放音樂等方式,體會人物思鄉(xiāng)之情,以及他的一顆中國心;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義,領悟梅花不畏“風雪欺壓”的品格。(4)學會用借物寄情的表達方法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之所以將“知識與能力”目標進行這樣的修改,是因為我認為原來的教學目標是一種“內容分析”式的目標,在這種目標指導下,我們的課堂將走向教師主控的問答式課堂。修改后的第三個目標,從學生的行為出發(fā),明確了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所要體會的感情,需要進行的語言實踐。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較強的主體性,能夠自我定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實踐性課堂。
如何使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得到和諧統(tǒng)一的實施呢?我把教學目標分解到具體課時,按目標安排學生的活動。不是目標規(guī)定的內容要忍痛割愛。每個課時安排2~4個教學板塊,每個活動板塊可以整合多種語文活動,要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
第一課時主要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詞,練習書寫;梳理課文脈絡,了解主要內容。因此,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 認識12個生字,正確書寫本課生字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通過品讀、研讀,感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大致內容。
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朗讀訓練,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思鄉(xiāng)情,并進行語言積累。因此,第二課時的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抓住文章所講的幾件事,結合重點詞句,聯系華僑在海外生活的相關資料,以感情朗讀、播放音樂等方式,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及他的一顆中國心,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義,領悟梅花不畏“風雪欺壓”的品格。(3)體會本文借物寄情的表達方法,并學會用借物寄情的表達方法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4)拓展閱讀《奇怪的圣誕禮物》。
在設計《梅花魂》教學的過程中,我在感情上以體會外祖父的思鄉(xiāng)情、民族魂、愛國心為主線,能力上以學會借物寄情的表達方法為主線,在目標的引領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想象、補白,整堂課就是緊緊扣住品讀鄉(xiāng)思鄉(xiāng)愁展開想象,個性補白進行教學,把語文聽、說、讀、寫、感、悟等語文實踐活動和心靈體驗過程整合在一起,從而使學生真正對課文產生獨到的體驗。
一堂好課,少不了課前的精心預設。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而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識水平皆不相同,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估計學生在每個板塊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預設相應的對策,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
例如:《梅花魂》 一課交流“課文圍繞梅花寫了哪幾件事?”的預設:
預設1:概括故事抓不住重點,交流內容不完整。
對策1:讓學生再讀課文,將脈絡厘清楚。
預設2:學生交流太啰嗦。不簡潔。
對策2:小組討論交流,嘗試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
預設3:只從表面去概括,不能挖掘蘊含其中的含義。
對策3:教師引導深入思考。比如第二件事,學生只看到外祖父因為鶯兒弄臟墨梅圖發(fā)怒,引導學生體會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珍惜。
正是因為課前我未雨綢繆,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將要出現的情況做好了預設,才在課堂生成的問題中展示出了充分的智慧。
由于我課前潛心研讀文本,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精心預設,所以這節(jié)課精彩紛呈。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充溢著濃濃的溫情。當然,目標的實現,絕對不是僅僅靠某一節(jié)課、某一周的課程就能完成的,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xù)利用課程資源,準確把握目標,提升課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