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對話,是顯示人物特征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抓住對話進行比較研讀,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文本內(nèi)容,把握人物性格,還能從中習得表達技能。但是,即便同一個對話,由于教學角度不同,教學效果也會不一樣。筆者認為,對話的教學應(yīng)指向理解與表達。近期,筆者參與了《第一朵杏花》同課異構(gòu)教研,針對第7~14自然段中的“對話”部分,兩位教師都進行了教學,教學角度不同,其教學效果也不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第7~14自然段,并說說與第2~5自然段的對話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讀,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生:第2~5自然段的對話中有表示神態(tài)、動作、語氣的詞語,而后面第7~14自然段則沒有。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其實這種在對話中表示神態(tài)、動作、語氣的詞語,我們稱之為提示語。現(xiàn)在請同學們結(jié)合上下文好好想一想,按照第2~5自然段的模式,給第7~14自然段也加上提示語,可以拿筆寫一寫。
生:我想在“什么事情?。俊焙竺嫣砩稀绑每蓸E爺爺有點吃驚地問”。
生:“剛才”應(yīng)該是孩子說的,可以在后面加上“孩子迅速地說”。
……
師:你們剛才補充的提示語都很好,不僅符合說話人的身份,還模擬想象了當時說話人的心理、動作、神態(tài)等?,F(xiàn)在我們就給它們一一添加,然后分角色朗讀。
(生分角色朗讀)
師:課文第7~14自然段再次描寫了竺可楨爺爺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并與前面的對話內(nèi)容進行比較,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
(生讀書思考)
師:誰發(fā)現(xiàn)了?
生:第2~5自然段中對話很具體,不僅有對話內(nèi)容,還有神態(tài)、動作乃至語氣等描寫,而后面第7~14自然段則沒有。
生:是的,前面有提示語,而后面對話則沒有。
師:那你們再分別讀一讀,比較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可以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
(生自由朗讀,小組內(nèi)交流。)
生:老師,我感覺第二次對話時人物比較著急,如果再加提示語,則顯得有點拖拉,不符合當時的情形。
生:我覺得同樣都是對話,如果都加提示語,則會有點啰唆,不夠精練,而且還顯得重復(fù)。
……
師:看來,在對話中用不用提示語,還要充分考慮當時說話人的心情和場景?,F(xiàn)在,你們能從中感受到人物第二次對話時的迫切心情了嗎?請同學們再次讀一讀第7~14自然段,想象一下當時對話的場景。
從教學內(nèi)容來看,兩位教師都把第二次對話,即第7~14自然段作為語言訓練點,并由此展開教學,其目標都是指向理解與表達。然而不同的是,第一位教師是把訓練重點放在提示語上,第二位教師則把訓練目標放在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上。定位的不同,折射出兩位教師對學段目標把握的差異,也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與文本內(nèi)容進行對話,還要與編者進行對話。《第一朵杏花》一課被選編在四年級下冊,那么提示語訓練就不應(yīng)成為語用訓練重點,畢竟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運用提示語已經(jīng)不是難事。對提示語的訓練可以放在任何一個對話片段中進行,單獨放在這里,對于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幫助不大。從這里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師只是抓住了片段忽略了課文,從而導致訓練的重點發(fā)生了偏差。
而第二位教師則處理不同,他跳出了對話內(nèi)容,從課文整體上進行思考,并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學會從作者角度來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寫。經(jīng)過具體比析,學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進行表達的,為什么要這么表達。只要學生理解了這點,那么對其行文思路自然也能理解。這種立足課文整體去理解部分,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qū)懽骷记傻姆椒?,不僅能夠推促課堂的精彩生成,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