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娟(桐廬縣教師發(fā)展中心,浙江桐廬 311500)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
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
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
看了這樣的文字,猶如身處漆黑的大海看到高擎的航標。教育,竟可以用這般詩意的語言去描述,可以用這般靈動的思想去貫穿。閱讀華南師大郭思樂教授關于“生本教育”的思想隨筆《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不禁為郭教授文字中靜靜流淌的教育智慧所吸引,被他對教育的博大關懷所感動,也不禁掩卷深思。
當前,教育這個話題已引起國人的熱議,成為社會最關注的話題之一,是與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等并列的最重大的民生問題。如今的孩子苦學、厭學,如今的老師苦教、厭教,如今的領導苦管、厭管,已成為人所共知而不爭的事實。教育,就像一座沉重而壓抑的大山,壓得學校、家長和孩子們喘不過氣來。
怎么辦?如何跳出這個令人難解的怪圈?看看《諦聽教育的春天》給我們的啟示。
做個原智慧的牧者——源于“毛估估”的智慧?!懊拦馈笔呛軜闼氐霓r民的語言,意指大概、大致。農民買小豬的時候,不是論斤稱重的,而是目測的,這種方法就叫“毛估估”。農民買豬之所以用毛估估的辦法,有一個深刻的原因,就是他把豬買回去是用來養(yǎng)的,而不是通過某種工業(yè)設計的方法來繼續(xù)制造它的。所以,農民不需要有一張設計圖紙,不需要許多指標和數字的網,他只讓小豬自然地生長。農民知道這是生命,生命自己長大。郭教授認為,“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終堅持整體地、動態(tài)地、實在地看待生命體。他不相信某一個局部的數字,比如斤數、長度等等。生命固然可以用一些數字來刻畫其某些形態(tài),然而生命又總是逸出在我們的刻畫之外。
這給我們教育者的啟示是,孩子的成長跟小豬一樣,是依靠他們自己長大的。小豬在生長期間,農民決不會天天稱它,不會不斷地驚擾小豬。我們沒有必要,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太細的評價,沒有必要采取過多的考試,考完后就設計細密的雙向細目表做研究,過細的研究會使人陷入只重細節(jié)而不重整體的行為誤區(qū)。農民很聰明,他用對待生命的辦法對待小豬,讓它自然地生活,自然地發(fā)展。那我們?yōu)槭裁床挥米匀坏霓k法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們應該像買小豬的農民一樣,相信直覺,因為簡單和含蓄蘊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個優(yōu)雅的品茗者——源于杯子邊上的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邊做得很厚,笨重而容積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改進,它的“體”——杯子的邊越來越薄,而杯子的“用”——裝水的功能(即內容),越來越大,同樣的杯子,可裝更多水了。由此可見,要恰當地調配邊與內容的比例,實現(xiàn)邊少而容多。
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是有啟發(fā)的。教學就像一只杯子,杯子的邊薄,裝的水才多。教學的“體”就是教本身,教學的“用”——功能,就是孩子的學。從教學上來說,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教得多,就堵塞了孩子們親身認識真理的道理。然而,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課堂上通常是“教”的,學往往是跟在教后面的。我們不妨做個優(yōu)雅的品茗者,認真端詳手中的杯子,盡可能讓杯中的香茗多些,然后慢慢地去欣賞,去品味。
做個滿含善意的大善者——源于《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惫淌谡J為,真正的教育的至善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它關注人自身,關注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為了孩子。我們不妨將尊重人的長遠發(fā)展看作是大善,將重視分數看作是小善。
當前,我們的教育通常是為了凸顯分數而要孩子們超時地運作,以剝奪孩子們的時間為代價,取得我們以為可以得到的成績。分數,雖然是人的活動的記錄,但它永遠不是人本身,它頂多只是小善。教育是人的事業(yè)、精神的事業(yè)和未來的事業(yè)。如何找到連接小善和大善的紐帶呢?那就是關注人本身,關注孩子這個本體,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讓我們做個大善者,用心、用情、用愛去默默地關注作為生命體的孩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