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在今天是一門成熟和獨立的學科。這意味著我們有必要從學科的意義上掌握邏輯的思維方式。王路教授撰寫的《邏輯基礎》就是這樣一本學識和境界俱佳的入門級專業(yè)著作。
全書共分六章,圍繞著“有效性”這一核心概念,重點介紹了命題邏輯、詞項邏輯和謂詞邏輯,深刻闡述了邏輯的性質(zhì)——“必然地得出”。所謂“必然地得出”,是指一個有效的推理中,“前提若是真的,結(jié)論就一定是真的,即不能是假的”,換句話說,如果前提和結(jié)論是假的,也不妨礙推理可以是有效的。這里舉書中的兩個例子來直觀地了解一下。推理一:所有老師都是哲學家,所有同學都是老師,所以,所有同學都是哲學家。推理二:所有人都是會思考問題的,所有同學都是人,所以,所有同學都是會思考問題的。這兩個推理的形式是一樣的,但推理一的前提和結(jié)論是假的,推理二的前提和結(jié)論是真的。這說明,前提和結(jié)論的假不妨礙推理可以是有效的,而只要推理是有效的,從真的前提就一定能得出真的結(jié)論。
前面所舉的這兩個推理,是詞項邏輯。而像“如果我勝訴,那么按照法庭判決我不應該付清他另一半學費。如果我敗訴,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應該付清他另一半學費。因此,無論我勝訴還是敗訴,我都不應該付清他另一半學費”這樣的推理我們就無法用詞項邏輯來判斷,而要采用命題邏輯的推理方法,如真值表法、真值樹法,遵循命題推理的證明規(guī)則來判定它的有效性了。至于謂詞邏輯,它研究的是像“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法律是社會的基礎。因此,誰要是不破壞社會的基礎,誰就不能違法?!敝惖耐评?。詞項邏輯屬于傳統(tǒng)邏輯,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屬于現(xiàn)代邏輯的范疇,也就是一階邏輯范疇。在作者看來,僅僅掌握詞項邏輯,是不足以稱邏輯的。因此,本書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一階邏輯。
作者心目中的讀者對象是大學文科學生以及自學者,尤其是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讀者。本書的最大特點在于緊扣書名,非形式化地講述了一階邏輯的內(nèi)容,這省略了許多專業(yè)的技術層面上的要求和困難,簡化了一階邏輯的復雜程度。因此,書中所給出的實例很少來自于數(shù)學,差不多都來自于日常表達,并且在講授的順序上有意地從日常表達逐步地過渡到形式語言,從而有助于不同背景的讀者理解。但是基礎的技術性推理依然保留,不僅給出推理的證明,而且注重講解復雜推理證明的思路,因而也可以使讀者掌握一階邏輯的主要技術。
本書雖然是入門讀物,但由于邏輯學本身的特點,一定的難度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做習題就成了邏輯學習的必修課。書中不僅有思考題,還有大量的習題,并附有習題的參考答案。這些習題,既有要求讀者對日常表達的有效性進行邏輯分析,也有對純粹符號推理有效性的證明。如此編排,旨在告訴讀者,不僅要閱讀和思考書中的概念和實例,更要親自動腦、動手做一做書中的習題,用符號進行推理和證明。這樣才能對本書所介紹的內(nèi)容從“熟知”達到“真知”。
此外,作者是國內(nèi)少有的分析哲學家。分析哲學是20世紀初產(chǎn)生的,以一階邏輯為基礎的哲學流派。作者的治學背景不僅保證了本書知識上的權威性,在字里行間更是充溢著形而上的邏輯觀念。因此,研讀本書不僅能使我們掌握一些專門的技術和方法,明白學科意義上的邏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培養(yǎng)我們的邏輯修養(yǎng),形成邏輯的眼界和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具體的技術操作或許會遺忘,但由此而養(yǎng)成的觀念卻會深遠持久并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發(fā)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