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臨湖第一中心小學 張 云
以當前的閱讀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們需要的重點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實際上只能作為范例。如果讀者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為得意;反復品味琢磨字詞句以及段落的精妙,了解并掌握作者的語言表達技巧,為得言。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全面提升其語感,同時促進思維的縱深拓展……在當前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中,其中包含很多文本細讀點,這些都可以作為語言學習的最佳載體。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扣這些文本細讀點,引導學生對文本反復品味、仔細品讀,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感。
在一篇文章中,標點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容易忽視標點符號的存在。實際上,作者的創(chuàng)作同樣包含標點符號的運用,即使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也能夠使文本充滿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輔助工具。標點符號向讀者展示的不僅是情節(jié)的轉折,也是人物情感的表達,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思維發(fā)展以及情感的改變。所以,在文本教學實踐中,同樣需要針對標點符號展開仔細品讀,這樣才能夠使學生領悟到文本語言的精妙。
例如,在《跳水》這篇課文中,作者在其中一個自然段中,連續(xù)使用了七個感嘆號,非常真切的體現出了當時船長的焦急心情。實際教學時,筆者首先安排學生自主仔細閱讀文本,使他們通過自主閱讀感悟到七個感嘆號的特殊表達效果。這種形式的文本細讀,才真正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感,才能夠使他們在寫作時準確運用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看似簡單,但是每一種符號都能夠表達不同的含義。所以,教師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僅針對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字,也包括標點符號。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高效的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可以靈活運用語言。所以,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滲透標點符號的表情達意之功能,使他們可以準確把握并靈活運用,使其習作內容更豐富、更靈動。
文本細讀的起點必然是文本的語言,因此作為教師,不但要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擁有教學智慧以及敏銳的雙眼,這樣才能夠緊緊抓住字、詞、句、段中的亮點,并通過解讀使其成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著眼點。幾乎每篇課文都存在關鍵性詞句,這些都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也可以被認為是文本的點睛之筆,這些語言大多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實際教學時,教師應善于把握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深入品讀。
在《大自然的文字》中存在這樣一段文字:“在森林里走,有時……很大的花崗石……,那些冰塊……帶著一起走?!痹谶@段文字中描寫了冰川的移動,使用了一個特別的動詞“爬”,如果將其換成“滾”,是否可以呢?實際上對于“滾”這個字來說,大多用于形容運動,但是其對象以球狀物體為主,如果用于描寫冰川的滑移,很顯然不合適。如果將其替換成為“流”字,又是否可以呢?“流”這個字過于普通,冰川的移動速度實際上是非常緩慢的,以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為例,平均每年流速只有6米,而且,“流”字的表達效果很顯然也沒有“爬”的效果更好。通過字詞的替換與比較,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本中的關鍵詞匯,使他們可以在品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爬”字的表達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繪出了冰川緩慢移動的狀態(tài)與特點,使學生可以感受到語言文字精妙。
“留白”源自于中國的山水畫,畫家們?yōu)榱擞刑嵘髌返囊馓N,會在繪畫的過程中借助留白的手法。當前的教材文本中,很多課文也使用了留白手法,這也為讀者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應善于把握文本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仔細品讀,全面激活他們豐富的想象,以促進語感的發(fā)展。
例如,在《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有如下語段:“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此處的省略號就是一處文本留白,為什么彭德懷會這樣做?當學生完成閱讀之后,筆者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有的學生認為:大黑騾子不僅是彭德懷的坐騎,而且彭將軍視其為戰(zhàn)友,甚至是親人,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摘下軍帽是因為悲痛。也有的學生認為:大黑騾子的犧牲是為了戰(zhàn)士,更是為了革命,摘下軍帽是為了向它致敬。還有的學生認為:雖然彭將軍喜愛他的大黑騾子,但是更愛革命戰(zhàn)士,為了戰(zhàn)士們不得不殺他,心中充滿愧疚……當學生紛紛表達之后,筆者對學生這樣引導:“如果沒有戰(zhàn)爭,大黑騾子是否會死?是否還會有那么多戰(zhàn)士犧牲?”聽完筆者的問題之后學生們動情朗讀。由此可見,這一討論和引導的過程,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情感,學生能夠基于心靈層面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
總之,教師應巧妙借助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標點符號以及文本留白,使學生可以滿含情感親歷語言品讀的過程,由此得意、得言并得法,使教學過程充滿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