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普羅旺斯小學 蒙翠群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斷地產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的新需要,這種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思維水平構成了矛盾。矛盾的不斷出現(xiàn)和不斷解決,便推動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發(fā)展的機理,進行啟發(fā)和引導。下面談一談我的體會和做法: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從對一個一個具體問題的思考開始的,因而教師的提問,必須通盤考慮,絕不可隨意而為之。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是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火種。
如教學課文《麻雀》,我確定了三個思維點,確定學生發(fā)展思維活動。(1)啟發(fā)學生開展評論:你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麻雀?要從課文中找出依據。(2)讓學生討論:老麻雀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拯救小麻雀?(3)有感情的來復述這個故事。這個訓練過程,既有形象思維的要求,又有邏輯思維的要求,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精心設計思維的切入點,形成了以學生思維為主的興奮中心,不僅能有效發(fā)揮思維的動力,還能讓學生逐步形成自覺思維品質。
在教學過程中制造懸念能激起學生的探秘心理,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是調動學生思維的一種手段。有了興趣,學生就會努力去探討問題。因為興趣是帶點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是認真學習的內在“激素”。如教學《科里亞的木匣》,在揭示課題后,我對學生說:“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想到課文寫的是什么內容嗎?”“這篇課文既不是寫木匣如何漂亮,也不是寫木匣有什么用,那么到底會寫什么呢?你們自己去閱讀課文弄個明白吧。”學生讀完課文后,我要求他們用一個詞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要求較高,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提示學生可在課文里找,抓住課文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并允許他們相互商量討論。實際上,學生把變化這個詞找出來時,他們對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已經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遇到問題,學生最先表現(xiàn)出來的是直接思維,而直接思維往往是其思維的障礙之處,如能及時點撥,幫助其思維爬坡,就能消除障礙,暢通思維。
教學課文《藍樹葉》時,我問:“林園園為什么臉紅了?”一學生答:“她不好意思?!边@樣的回答還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但這是學生直接思維的結論。于是我從學生的這個直接思維出發(fā),引導他繼續(xù)思考。因此,我追問:“為什么不好意思?”學生接著回答:“因為她不借給李麗綠鉛筆?!蔽疫M一步引導說:“她懂得自己不借給李麗綠鉛筆是不對的,她臉紅是因為她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睂W生的思路一打開,就接過話頭講開了:“林園園在想,我以后一定要借綠鉛筆給李麗?!?“她還想,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愛護?!薄瓕W生在發(fā)言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思路,以促其思維爬坡。
小學生對于身邊的新鮮事物,會產生好奇心。課堂教學時,如果恰當地使用教具,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例如《蔬菜》一課,教學一開始,教師就要求學生把六張卡片貼在相關的圖片下面,并把拼音讀給大家聽。這是學生要看清每幅圖畫的是什么,在拼讀每張卡片上的詞的讀音,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找出圖和詞的相應關系。這種出示生字的辦法既以感知為基礎,又符合學生的好奇心理。因此,學生學習勁頭很高。在生字的音、形教學后,教師又指著圖問學生:“看看圖上這些菜的樣子,這里有些菜的名字起得可有意思了,誰能說說?”有的說:“我發(fā)現(xiàn)卷心菜的葉子是卷起來的,所以叫卷心菜。”有的說:“黃花菜有著黃的花,叫他黃花菜真有意思!”學生從顏色和形態(tài)兩方面弄清了這些蔬菜名稱的由來,掌握了詞的意義,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狀態(tài)。當然對蔬菜的認識,只注意顏色和形狀兩方面是不夠的。于是,老師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蔬菜我們都吃過,但各種蔬菜我們吃的是什么部位呢?你們說得出嗎?”在討論蘿卜、竹筍的食用部位時,教師又用彩色放大圖輔助教學。圖上的竹筍有三種形態(tài):埋在土里的,開始鉆出地面的,已長大成為竹子的。看了圖,學生就能清楚的懂得蘿卜吃根,竹筍吃莖的知識了。這樣自始至終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及時給予“思維的階梯”,可使學生的積極性保持旺盛的狀態(tài)。
提問的要求過低,激不起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求知欲,產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構成思維發(fā)展的內部矛盾。而提問的要求過高,脫離學生的原有的思維結構及水平,就產生不了學習的愿望,即使激起需要,也不能為原有的心理水平和思維結構所“同化”,難以構成思維發(fā)展的動力。只有那種高于學生原有心理和思維水平,經過學生主觀努力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恰當的要求。適度地提問可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