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xué)院 書法系, 山西 晉中 030619)
中國古代書論可謂繁多,但真正能指導(dǎo)實踐、指導(dǎo)審美、指導(dǎo)品評的書論較少。蕭衍是南朝梁代的皇帝,是一個政治家,也是一位書法理論家,其書法理論直接改變了后世學(xué)習(xí)書法的師法對象,同時起到了轉(zhuǎn)換時代審美的作用,對中國書法批評和書法審美的影響巨大。
蕭衍評價鐘繇、張芝書法為“巧趣精細”,認為“字細畫短”是鐘繇書法的特征,與學(xué)鐘繇而“意疏字緩”的王右軍相比,蕭衍更推崇“細硬”的鐘繇書法。以此為標準,他認為“微粗健”的右軍《樂毅論》可能為偽作。蕭衍正面評價書法有“骨氣洞達”“骨體峭快”之語,反對“舉體沓拖”,高度肯定有“骨氣”的書作,提出“純骨無媚,純?nèi)鉄o力,肥瘦相和,骨力相稱,棱棱凜凜,常有生氣”的品評標準。“骨與肉”“肥與瘦”的提出可謂獨具慧眼,非造詣極高的書家不能有此眼光。有論者認為蕭衍是第一位提出“骨”的審美標準的理論家,但是當我們再看一下他所處的時代,便會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提出了同樣的標準用以評價文學(xué)?!段男牡颀垺分杏校?/p>
若豐藻克贍,風(fēng)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示氂诠钦?,析辭必精;深乎風(fēng)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jié)響凝而不滯,此風(fēng)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征也?!蛄毜詡渖?,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風(fēng)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fēng)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1]320-321
以“風(fēng)骨”評價文學(xué),源自魏晉時的人物品藻,并為南朝所繼承,如評右軍“羲之風(fēng)骨清舉也”,評孔覬“少骨梗有風(fēng)力,以是非為已任”?!段男牡颀垺穼TO(shè)《風(fēng)骨》一章,其中說:“昔潘勖錫魏,思摹經(jīng)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賦仙,氣號凌云,蔚為辭宗,乃其風(fēng)力遒也。”劉勰舉出作家潘勖與司馬相如來說明“風(fēng)骨”的標準,即“骨髓峻、風(fēng)力遒”。“風(fēng)骨”指的是思想和情感,分開來講,“風(fēng)”是通過感情來凸顯,由此則“意氣駿爽”;“骨”是指思想,語言文辭以思想為基礎(chǔ),“骨”為作品之終極根源。劉勰要求作品首先要有精神美,同時還要具備形式美,形式美由文辭體現(xiàn),古人作詩為得一字而沉吟數(shù)月,就是在追求形式完美,中國律詩講求平仄也是在尋求抑揚頓挫的聽覺美,這都是對文辭加工的形式美。精神美則以思想為基,而思想既來自于學(xué)問也來自于閱歷,一個人的經(jīng)歷對其思想的形成有決定作用。李煜沒有亡國時寫的作品與成為階下囚時寫的作品完全是兩種風(fēng)格。吳昌碩早年的《石鼓文》與晚年所寫有天壤之別。南朝鐘嶸的文藝觀點也與蕭衍相像,可見蕭衍品評書法提出的“骨力”標準是與其所處時代文藝審美的大潮流相合的。其以帝王之尊針對書法提出標準勢必引起朝野跟風(fēng),以至于成為書法審美與取法的一個拐點。
蕭衍的品評標準還有歷史淵源與繼承者,東晉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边@里對“骨”作出明確解釋,并闡明自己的審美取向:有“骨”之書為善筆力者,有“骨”即有力,即為“筋書”,“筋書”則有生氣、有韻味,書作以“力”與“筋”皆備者為最高境界?!豆P陣圖》與《右軍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中,對筆畫的形象描述如“勁弩筋節(jié)、萬歲枯藤、屈折鋼鉤”之語,都是在說明筆畫要有骨力。文中又有:“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cè)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饼埮c蛇均有骨有肉,骨肉停勻,骨為其身體的主宰,肉附于骨上,無骨則如一堆豬肉,毫無精神?!袄鈧?cè)起伏”亦要依賴有骨方可完成,如遠山之起伏,而山之不平則要有石為土之骨。北方的山與南方的丘陵自是不同,在繪畫上南北的山有不同的勾法與皴法,北方山用斧劈法,南方山用勾線法,是因為北方之山多石而南方之山多土少石。晉人書為書法最高峰,晉人意識到了字中有骨的重要性,晉人書作中也處處可看到他們以骨立字的原則。
盛唐時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議》中說:“風(fēng)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薄板拦τ谩笔峭獠啃问?,以滿足人的感官體驗為目的,而“風(fēng)神骨氣”則側(cè)重于內(nèi)涵。同南朝一樣,“骨氣”在唐代的文藝領(lǐng)域也得到了普遍運用,張懷瓘在《評書藥石論》中說:“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含識之物,皆欲骨肉相稱,神貌冷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馬為駑胎,在人為肉疾,在書為墨豬?!敝匾曌值摹肮恰迸c“筋”,要求“骨”與“肉”相稱,此種主張可謂與南朝的蕭衍一脈相承。
蕭衍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提出“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十二個字作為書法的標準。比如“均,謂間也”,是指筆畫間距的均勻;“巧,謂布置也”,是指字中筆畫的安排或者整幅字的章法安排;“稱,謂大小也”,指字間關(guān)系不可大小一律狀如算子,而應(yīng)和諧。蕭衍從鐘繇作品中總結(jié)出優(yōu)秀書法作品的規(guī)律,對書法提出了法度的要求,“十二意”涉及書法的各個方面。為什么他要以鐘繇為楷模呢?這與其所處的時代的風(fēng)氣有關(guān)系。
晉末至南朝宋齊時學(xué)獻之書風(fēng)成為主流,時人認為獻之書法水平超過右軍,于是形成“比世皆尚子敬”的情形,而蕭衍對社會輕視元常書跡的現(xiàn)象感到不快,他推出鐘繇、張芝、右軍,試圖通過樹立楷模引導(dǎo)書風(fēng)走向他的理想審美狀態(tài)。作為帝王的倡導(dǎo),這種引導(dǎo)顯然是有效的,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說:“斯理既明,諸畫虎之徒當日就輟筆,反古歸真,方弘盛世?!贝蟪际捵釉频淖兓苡写硇裕渥缘溃?/p>
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guī)模子敬,多歷年所?!嗄陙?,始見敕旨《論書》一卷,商略筆勢,洞達字體。又以逸少不及元常,猶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來,自覺功進,此稟自天論。[2]30
蕭子云先前“隨世所貴,規(guī)模子敬”,后受武帝《論書》啟發(fā),在思想上理清了元常、子敬、右軍三人水平之高下,知元常方為真正的最高境界,而始棄子敬而法元常,直接效果就是“自覺功進”。由此看來,下同樣的工夫,效果卻不一樣,原因就是師法對象不同,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梢哉f,改變師法對象即是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楷模,提供了寫字的法度,其意在為書法立法,“十二意”是法度的細化,而元常則是法度的代表,他以元常書法為標準來批評獻之“舉體沓拖”,批評羊欣“舉止羞澀”,在筆畫的粗細、結(jié)構(gòu)、章法上與元常不同的即是不好的,也是無法的,是不能稱為書法的。蕭衍在《答陶隱居論書啟》中對書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度要求:
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zhí)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法臃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nèi)鉄o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為;值筆連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jié),中規(guī)合矩;分間下注,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曖曖,視之不足;棱棱凜凜,常有生氣,適眼合心,便為甲科。眾家可識,亦當復(fù)貫串耳;六文可工,亦當復(fù)由習(xí)耳。一聞能持,一見能記,亙古亙今,不無其人,大抵為論,終歸是習(xí)。[3]80
蕭衍對運筆、執(zhí)筆、點掣長短、筆畫疏密、墨色、抑揚、連斷、濃纖等等都提出了明確的可以導(dǎo)入實踐的要求,提出要“中規(guī)合矩”“有方”“相和”“相稱”“有生氣”“適眼合心”,書法要有法度、規(guī)矩、和諧、賞心悅目,從創(chuàng)作上要有一定之規(guī),又從欣賞的角度來要求書寫,這涉及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接受論。
與蕭衍觀點相似的還有梁代庾元威,他在《論書》中說:“所學(xué)正書,宜以殷鈞、范懷約為主。方正循紀,修短合度;所學(xué)草書,宜以張融、王僧虔為則。體用得法,意氣有余。章表箋書,于斯足矣。”對正書提出要求,即“方正循紀,修短合度”,同樣也樹立了榜樣,將梁代的殷鈞、范懷約作為正書的師法對象。對草書也提出要求,即“體用得法,意氣有余”,以張融、王僧虔為師法對象。庾元威認為,不同字體有不同的書寫要求與標準,有不同的書寫規(guī)律,不同的法度規(guī)范。書法要有法度,但是不同的字體又有不同的法度,這樣就將書法法度內(nèi)涵細化了。他要求書法要有“紀、度、則、法”,因為時人“經(jīng)營險急”“貪省愛異”,寫字無法度,走向怪異,不合構(gòu)字規(guī)則,錯字、杜撰不絕,時人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尖銳的批評,即“率好詭巧”“穿鑿取新”“字體詭異”,劉勰要求“依義棄奇”“蒼雅品訓(xùn)”,即要以《爾雅》《蒼頡篇》等字書為依據(jù),使得書法盡合字理,來矯正怪異的社會風(fēng)氣。這與戰(zhàn)國時文字異形、杜撰編造的用字情形相像,先知先覺者清醒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有人提出法度的要求,有人開始證訂文字,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字書,政府也開始重視,立碑刻字以統(tǒng)一文字的用法。
南朝是書法批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其時的書法理論涉及書法的各個方面,如創(chuàng)作原則、創(chuàng)作心理、學(xué)書方法、鑒賞、鑒定等等。南朝的文藝理論家不但樹立了學(xué)書楷模,而且提出并論述了“骨”“法”的書法品評標準,這對后代的書法審美、書法批評體系的建立有奠基之功。
[參考文獻]
[1] 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2] 張彥遠.法書要錄[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4.
[3] 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