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林永成
(廣東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自20世紀60年代起,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由此開創(chuàng)了外語課程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先河,現(xiàn)代語言教育迎來了高速發(fā)展的良機。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通信的迅猛發(fā)展,中國教育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2012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教技[2012]5 號),提出了“以人才培養(yǎng)、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需求為導向,開發(fā)應用優(yōu)質數(shù)字教育資源,構建信息化學習和教學環(huán)境,建立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開放合作機制”的目標,要求高校加強數(shù)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開發(fā)整合各類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提升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
作為中國高校的必修課,《大學英語》的教學教改緊跟國家政策的步伐。2007版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提出利用網(wǎng)絡技術,改變單一教學模式,使外語教學朝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2015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進一步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以下稱大英教師)與時俱進,跟上新技術發(fā)展,不斷提高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使大學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隨著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的教學思維、學校的運作模式以及教育的評價方式等都在悄然改變。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根據(jù)自身的需求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另外,在線看微視頻、上慕課網(wǎng)、提問、交作業(yè)、組建微信群和QQ群,發(fā)起或參加各種討論和交流活動等,這些都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常態(tài)。可以說,大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大部分問題,課堂和教材也早已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相反還招致越來越多學生的抵制。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中國教育,高等教育面臨重大變革之際,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梳理好自身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根據(jù)自身條件探索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必修課。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陣容龐大,每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面對數(shù)百名學生,盡管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教育部推動了幾次大學英語改革,引導高職師生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個性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但并沒有摘掉《大學英語》課程“費時、低效”的帽子。當下,高職大英教師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
一方面,由于《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公共課,不依托任何專業(yè),教師就沒有機會參加專業(yè)建設,因此往往拿不出像樣的專業(yè)建設成果,更申報不到需要專業(yè)依托的科研課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的發(fā)展道路,各個高職院校目前都在你追我趕,在這些方面創(chuàng)特色,但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需要依托專業(yè)進行,公共課教師基本無緣參加,不少大學英語老師感嘆“報校無門”,十分無奈。中山大學夏紀梅教授經過調研,認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無論在課程建設還是教師發(fā)展方面,《大學英語》課程都脫離了專業(yè)和學科的建設,因此很難在高等院校體面生存。普通高校尚且如此,高職院校教師感覺就更明顯了。由于沒有依托專業(yè)和學科,大學英語教師普遍學術地位不高,難以申報科研課題,缺乏歸屬感。近兩年國務院下達“放管服”相關文件之后,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學校,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更加感到絕望。因為過去雖然科研成果也得不到專業(yè)教師認同,但省內兄弟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面臨同樣的境遇,在同一個圈子里評職稱還可能有晉升機會,下放到學校評審,與專業(yè)課教師無論是比校企合作還是比科研課題的數(shù)量和質量,大英教師普遍都落了下風,晉升職稱的希望更加渺茫了。因此,大學英語教師群體職稱普遍較低的現(xiàn)狀難以改變,甚至可能更加惡化,大學英語教師的生存壓力較大。
教師隊伍是職業(yè)倦怠的高發(fā)群體。美國心理學家馬勒詩和派恩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職業(yè)倦怠進行研究,提出職業(yè)倦怠是由三個維度構成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即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
筆者調研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教師由于工作量和考試壓力大,又要面對學歷、職稱晉升等問題,休息時間得不到保證,家庭生活受影響。許多大英教師由于不能正確面對領導、同行以及學生的評價,因而產生自卑心理,引發(fā)心理焦慮,致使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
高校教師是受人尊重的社會群體,殊不知這么高的社會定位對學術身份較低的大學英語教師也能產生巨大的壓力。工作單調重復、教學任務繁重、學術地位較低,這些都是導致大英教師整體職業(yè)倦怠水平比較高的因素。
《大學英語》課程與高中英語的對接一直是個飽受詬病的問題。2004開始實施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畢業(yè)生掌握單詞3300個,短語400-500個,而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生詞匯量的要求僅為4795個單詞和700個詞組,兩者相差無幾。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認為,隨著高中英語教學的提高,現(xiàn)有大學英語課程已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尤其是一流大學高水平學生英語學習差異化的需求。與十幾年前相比,現(xiàn)在大學新生的英語水平高出甚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越來越多的大學新生具有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高水平的新生甚至可以達到大學英語六級的聽、說、讀、寫能力了。與高水平大學相比,高職院校的生源自然差了很多,但高中階段英語學得好的新生學習《大學英語》依然感到很輕松,因為為了照顧基礎差的新生,《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甚至比高中課本還容易。
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規(guī)定,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新生可以申請免修英語。本來學生就有逃課現(xiàn)象,有了新規(guī)便可以公然翹課,這與壓縮學分沒什么區(qū)別。事實上,高校壓縮《大學英語》學分現(xiàn)在已經成為普遍現(xiàn)象了,甚至有個別高職院校已經把《大學英語》作為選修課了。
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院校大英教師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許多人覺得轉型是遲早的事情,過去他們只被要求轉變角色,從語言教師變成了課堂交際活動的協(xié)調者以及任務教學的合作者,但現(xiàn)在面臨無課可上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迫根據(jù)自己的學歷結構和興趣開設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等課程,或開始用英語進行通識教育,甚至有大學英語教師為了避免尷尬去攻讀工商類、經濟學類的博士學位,準備畢業(yè)后回來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年輕老師或者可以通過學歷提升成功轉型,但年紀大點的老師由于學歷和職稱都較低,往往只能聽天由命。即便對于轉型潛力較大的年輕老師來說,在一個與自己原來職稱不相干的專業(yè)謀得教職,但也不容易出人頭地。
筆者曾對廣東省5所高職院校的10名英語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教師對信息技術意識與態(tài)度、信息技術掌握和應用情況及學校對《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的重視程度和推廣力度等。從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大英教師普遍認同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說明信息化教學改革對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確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雖然大學英語教師嘗試應用信息化的手段輔助教學,但其課堂的信息化程度還較低,教師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微課制作工具很陌生,與很多有專業(yè)依托的課程相比,信息化水平顯得較低。總體而言,大英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勝任力跟不上改革的要求。
雖然說《大學英語》課程信息化程度因人而異,也因校而異,但由于《大學英語》課程沒有專業(yè)依托,導致難以與專業(yè)課爭奪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機會也少,這在各個高職院校成了不爭的事實。不管信息化教學能普及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沒有掌握好信息技術,這對面臨生存危機的大英教師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鑒于高職大英教師目前面臨的種種問題和挑戰(zhàn)已經影響到教師的生存能力,因此對他們來說,規(guī)劃好個人發(fā)展途徑已經刻不容緩。外語界許多有識之士對教師的轉型和在崗進修也提出了諸多見解。
戴煒棟等認為,教師的學習、教學、科研等過程應該體現(xiàn)信息和通信技術素養(yǎng)。因為信息和通信技術素養(yǎng)是外語教師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外語教師應該具備信息資源查詢篩選能力、虛擬學習環(huán)境應用能力和語料庫應用能力等。
張鳳娟等認為,美國學者提出的TPACK理論框架為指導信息化時代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促進教師教育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jù)。TPACK全稱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源于20世紀80年代教師專業(yè)化運動中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概念,2005年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對該理論進行了完善,加入了技術視角(Technological),主張教師的專業(yè)屬性在于擁有整合信息技術、教學法知識和學科專業(yè)知識的能力。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認為,大學英語的出路在于專門用途英語(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因此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轉崗別無選擇。如果這一預測將會成為事實的話,那么教師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對大英教師來說,在崗學習一些管理學、營銷學及財經類課程可能補強教師的知識結構,為教師轉型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TPACK框架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運用于原有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其精髓在于如何協(xié)調好技術、學科內容與教學方法,使三者之間達到高度融合。
信息技術素養(yǎng)(information literacy)不僅要求教師自己學會現(xiàn)代教育技能,還要求教師學會指導學生有效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
早在10年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就要求各高等學校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采用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微課、慕課、移動學習等不斷充實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因此對大英教師來說,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個人不懈努力,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能否提升,而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關鍵在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的一切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不應再由教師講授為主,而應變成教師指導、技術輔助、合作探究、多元學習的新模式。
事實上,隨著網(wǎng)絡技術和開放教學資源的蓬勃發(fā)展,學習途徑的多元化,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有了更高的期望。這就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提高整合英語學習資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動機、認知水平和學習進度上的差異等信息,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總之,高職大英教師需要融合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有效地使用網(wǎng)絡、多媒體等教學資源,使學生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大多具有研究生學歷或學位,英語水平很高,而高職的課程內容提倡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為度,因此教師的學科知識水平不成問題。事實上,很多大英教師由于所教課程內容過于輕松,往往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重視學科知識的自我提高。筆者認為,保持和提高外語教師的語言熟練水平(language proficiency)對外語教師來說責無旁貸,美國2001年發(fā)布的《外語教學標準》就把language proficiency作為外語教師在崗培訓的主要內容。
行內人都知道,外語學習的“秘訣”之一就是增加exposure,即注重語言內容的重現(xiàn)率,這是符合記憶規(guī)律的。長時間不聽英語、不講英語、不看英文材料、不用英語寫文章,會導致知識老化、詞匯量銳減,必定難以維持外語水平,更不用說提高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善用網(wǎng)絡資源,推動移動學習,必須率先示范,身體力行。例如,在介紹慕課網(wǎng)站給學生之前,自己先注冊賬號,開展學習,向學生介紹學習心得。向學生介紹學習網(wǎng)站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大英教師還應該關心國際時事,經常收看央視CGTN(中國國際電視網(wǎng)絡)節(jié)目,收聽BBC、VOA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頻道,閱讀國內外報紙和英文網(wǎng)站的各類新聞,更新知識儲備。
語言與時代一樣,都要與時俱進,大英教師如果不重視知識的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必定更加舉步維艱。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一樣,都把科研擺在主要位置,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科研工作量都做了硬性規(guī)定。雖然與有專業(yè)或學科依托的教師比起來,大學英語教師在科研上處于劣勢,但這不能成為他們不從事科研工作的理由。既然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不大可能與生產相結合,就需要大英教師另辟蹊徑。大學英語教師要從邊緣走向中心,提高科研話語權,沒有學術創(chuàng)新的支撐恐怕會流于空想,關鍵是要思考研究什么、怎樣研究。其實,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值得研究的課題很多。無論是《大學英語》課程的課程設置,還是其課堂教學模式或個性化教學模式,都非常值得研究。
另外,應用語言學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大英教師大可在這一領域精耕細作,通過一些實驗研究,揭示或驗證英語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習策略、學習規(guī)律等,也可做一些跨文化對比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加強應用語言學和統(tǒng)計學的學習是當務之急,離開了這兩方面的知識,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總之,大英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問題意識和研究意識,通過反思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研究問題,并針對性地開展以問題為驅動的行動研究。反思是大英教師對自身成長的內省,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優(yōu)化、調整教學行為,提高自我發(fā)展意識,強化科研意識和能力。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高等教育之際,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需要面對許多困難與挑戰(zhàn)。為了擺脫生存危機,需要融合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增強信息技術素養(yǎng),努力提高學科知識水平,強化科研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在高職院校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