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丹平
摘 要: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民眾文化素養(yǎng)和欣賞水平的提高,對博物館陳列展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博物館的策展人,在策劃和實施陳列展覽時,要具備比較敏銳的“展覽嗅覺”,能在繁雜的歷史遺存和各類線索中,有效地發(fā)掘展覽的“眼”。筆者結合安徽博物院“明德至善 家國天下——徽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展”的展陳實踐,對如何精準定位展覽、確定主題,合理搭建展覽框架,尋找文物中的有效信息進行展品遴選,進而對展覽信息進行組織和編寫,并且在展示效果上突出重點和亮點,凸顯展覽主題等,進行了相關經(jīng)驗總結和理論探討。
關鍵詞:博物館;策展人;展覽嗅覺;實踐體會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向廣大觀眾宣傳本土歷史、彰顯地域文化、展示館藏特色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說,博物館的一切藝術內涵都是依靠陳列展覽來完成和體現(xiàn)的。博物館不僅致力于對紛雜無序的歷史遺存進行整理,更將其納入具有內在邏輯的敘事表述中,并結合各種文物藏品的呈現(xiàn),來引導受眾共同分享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成果,實現(xiàn)對參觀者的啟示、教育功能。
當前,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愈發(fā)繁榮,民眾文化素養(yǎng)和欣賞水平也日趨提高,博物館陳列展覽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和目標。陳列展覽由原先“展出什么”的問題,逐漸演變?yōu)椤霸鯓幼稣埂钡膯栴}?!靶侣勓邸睉撌谴蠹冶容^熟知的一個詞匯,它是關于新聞敏感的形象比喻,指的是作為記者,要有獨特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善于洞察毫微,從中發(fā)現(xiàn)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發(fā)掘、整合,為我所用,又可稱為“新聞嗅覺”。而作為博物館策展人或策展團隊,同樣也要有比較敏銳的“展覽嗅覺”,能在繁雜的歷史遺存和各類線索中,有效地發(fā)掘展覽的“眼”,包括精準定位展覽、確定主題,合理搭建展覽框架,尋找文物中的有效信息進行展品遴選,對展覽信息進行組織和編寫,展示效果上突出重點和亮點,凸顯展覽主題等。此處的“眼”,既有動態(tài)的含義,指策展人在展覽策劃實施各項過程中所具備的敏銳度;又有名詞性的含義,指的是展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所需關注的重點。在博物館展覽策劃實施過程中,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深入發(fā)掘展覽之“眼”,是我們在博物館展陳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筆者以安徽博物院策劃舉辦的“明德至善 家國天下——徽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展”為例,結合一些具體工作實踐體會,略作粗淺地分析,供大家參考與探討。
1 確立主題之“眼”
深入挖掘展覽切入點,準確定位展覽主題。
展覽主題是博物館展覽策劃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一個好的主題,是一個展覽的“靈魂”,也是引起觀眾關注并吸引其來參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展覽主題的定位,可根據(jù)博物館的性質、地域文化、館藏文物等多方面因素加以考慮。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和尋找理想的切入點,主題定位既要保證展覽的可行性,又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和關注點。主題在展覽標題上的反映,既要有一定的藝術性,又要兼顧通俗性。
作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安徽博物院長期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展覽,收藏有大量反映徽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藏品,如新安書畫、文房四寶、徽州雕刻、徽州契約文書以及與古徽州有關的古籍善本等。安徽博物院與省內各地、市、縣級博物館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借助于安徽省展覽聯(lián)盟的平臺,實現(xiàn)文物資源共享,為展品組織和展覽素材的收集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
安徽博物院自建館以來,籌辦過很多關于徽州文化主題的展覽,如“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等。由于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這些展覽也經(jīng)常被輸出至省外甚至境外進行巡展。這些展覽主題都是依據(jù)文物藏品的種類而設定的,基本都是對同類藏品進行的專題展示,主旨在于展現(xiàn)展品自身之美,以藝術欣賞為主。此種類型的展覽主題和展覽形式在各博物館都比較常見,只要同一類的藏品數(shù)量充足,展覽主題就非常容易確定,展覽的策劃和實施也相對較為容易操作。如何發(fā)掘眾多不同類型藏品的共性,使這些藏品處于某些共同的背景或內容框架下,挖掘其可表現(xiàn)的主題之“眼”,最后通過排列組合,用共同的主題將這些藏品串聯(lián)起來,形成全新的展覽,這是博物館的策展人員更加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近些年,隨著博物館展覽的不斷推陳出新,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些具備豐富徽文化內涵的藏品,通過有機整合和精心提煉,不僅僅展現(xiàn)其藝術價值,更要賦予其時代的意義,給觀眾帶來更多的精神層面的啟發(fā)。2015年,恰逢國家文物局征集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覽,我們以此為契機,將多年的思考付諸實踐。眾所周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24個字包含了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和取向。而徽州文化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其包含的范圍非常廣,可以說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fā)展有關的內容,都屬于徽州文化的范疇。但是,古代徽州人在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文化的同時,更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徽州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徽州人特別是徽商在買賣經(jīng)營中對誠信的堅守,對尊老敬老的傳承,以及從小家到對大國的貢獻等,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我們當今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非常契合的??梢哉f,我們現(xiàn)在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而是與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的。如此,我們從展覽主題的選擇上,深入挖掘和提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與徽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展覽在展示古代徽州人創(chuàng)造的豐富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揭示古徽州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展現(xiàn)古徽州人的生活環(huán)境、精神風貌、社會風俗,使觀眾在特定的展覽情境中體味古代徽州先民“講孝悌、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追求,獲得有益的知識和啟迪。由此確立選題之“眼”,為“明德至善 家國天下——徽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展”(以下簡稱“家國天下展”)的后續(xù)籌備定下了基調。
2 搭建構架之“眼”
圍繞展覽主題,構思展覽的敘述邏輯,搭建展覽的整體框架內容。endprint
展覽主題確定之后,需要考慮的是以何種方式對展覽進行敘述。即圍繞主題擴充其內涵和外延,選擇適當?shù)慕Y構進行敘述和展示。為展覽搭建一個合理的構架,相當于一篇文章的提綱,它是一個展覽的“筋骨”,使整個展覽符合一定的敘事邏輯,不至于雜亂無章,無跡可尋。展覽敘述框架多按時間順序,或按照一定的邏輯分類順序,常見有并列式、層層遞進式,或者在并列的同時暗含層層遞進的涵義??傊瑹o論采用什么樣的展覽構架,都應該在不脫離主題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
此展覽的主題“徽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個相對比較寬泛的概念,在組織搭建以此為主題的展覽框架時,每一個塊面都需要有相對具體的定位,以便于后續(xù)展品的落實和展覽文字的組織。策展小組成員經(jīng)過多次討論,在徽文化的眾多內容里擇其精華、去其糟粕,提煉出既能反映徽文化精神,又能對當今社會有積極、現(xiàn)實教育意義的部分,即徽州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天地有道,心歸自然”“百年樹人,崇文重教”“惟勤惟儉,信義至上”“仁愛孝悌,和諧美滿”“兼濟天下,家國一體”五個單元內容,講述徽州人崇尚自然、重教興學、信義為本、仁愛和諧、愛家報國的故事,搭建了展覽的構架之“眼”,形成展覽總體框架。
在展覽構架的表達上,首先以徽州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觀開篇,展現(xiàn)古代徽州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繼而探究古徽州豐厚的儒家文化源流,突顯徽商這一特殊人群的品質特征;從“小我小家”的幸福美滿,升華為“家國一體”所表現(xiàn)出的仁義大愛,最終使觀眾把焦點落在徽州人發(fā)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儒學精神與“重教愛國”等主題思想上,彰顯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的精神內核。整個展覽構架既是并列式,又形成了層層遞進、由表及里的敘述邏輯。
3 提取信息之“眼”
全面了解文物展品的內涵、特征,從中提取最能契合展覽主題的信息。
一件文物藏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至其本身的材質、工藝或藝術特征,大到其被生產(chǎn)或制造時所處的歷史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人文等各種背景信息,甚至還有此件文物的流傳經(jīng)歷等信息。在策劃陳列展覽時,策展人就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文物藏品的有關信息,以便于從中選擇、提取出最契合展覽主題和展陳架構的信息,從而確定哪些文物最適合用于此展覽,并將具備同類相關聯(lián)信息的文物進行組合。通過這些組合,為展陳的框架填充實物和具象內容,為展覽填充“血肉”。這種選擇過程實際是一個研究過程,更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過程。
“家國天下展”在策劃實施時,如何選取展品,選取什么樣的展品,是策展團隊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所提煉出的反映徽州人崇尚自然、重視教育、仁愛孝悌等理念都較為抽象。而在博物館展覽中,我們遵循“以文物說話”的原則,用具象的文物展品表達抽象的概念,實現(xiàn)從抽象到具象,從文字到實物的轉變,是展覽策劃的重中之重。此次展覽,我們的策展團隊在展品的選擇上放寬了思路,并不拘泥于文物的質地、樣式,不單純追求文物本身的精美好看,而是以能承載徽州優(yōu)秀文化內核的文物為首選,如反映徽州自然題材和人文關懷的徽州三雕,體現(xiàn)教育及和諧內容的楹聯(lián)匾額,反映誠信的徽州契約文書,表現(xiàn)徽州人宗祖敬祖的容像、族譜,以及各類古籍善本、生活用具等。從中提取這些文物展品最契合此展覽的信息,挖掘展品信息之“眼”。如用木雕花鳥、魚紋雀替來表現(xiàn)徽州人崇尚自然(圖1、圖2),并致力于移景于室的生活態(tài)度;古徽州民間買賣自行簽訂的白契(草契),未經(jīng)過官府認證,全憑雙方的信用和自我約束來執(zhí)行,是誠信和契約精神的真實寫照(圖3);送米圖磚雕則可以體現(xiàn)徽州宗族尊老濟困的精神(圖4);《徽州府志》中的書院圖(圖5)以及眾多不同類型的教科書(圖6),可以反映古徽州教育的興盛等。從多方面展現(xiàn)極具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以及徽州人在揚棄傳統(tǒng)文化上的抉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4 組織文字之“眼”
展覽文本的編寫及文字表述上,增強指示性內容的表達,提升觀眾對展品或展覽內容的關注度。
展覽文本的策劃和編寫過程,是對展覽進行“塑形”的過程,文本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展覽的具體實施和最終效果。因此,在展覽文本的創(chuàng)作上,策展人不僅要有理解學術資料和把握展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熟悉展覽的傳播規(guī)律及其實物表現(xiàn)方式。只有這樣,其創(chuàng)作的文本對于形式設計以及后期制作、布展,才具有可操作性。文博學術研究專家不一定是成功的展覽文本策劃專家,因為學術研究考慮的是如何研究和探討文物各方面內涵和外延。而展覽文本策劃則更多考慮用何種形式和手段,將文物的內涵和外延信息通過展覽傳遞給觀眾。
對于展覽而言,除了文物展品之外,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基本的文字說明,它們是對整個展覽或每個具體塊面內容的高度概括,對觀眾參觀和理解展覽主旨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不論是前言、單元說明文字,還是對某件展品的解讀文字,在編寫時都要考慮實際版面情況、受眾的理解力等??傮w的要求是文字不宜過多,力求通俗、簡練。尤其是對文物展品的解讀,筆者認為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提煉其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內容信息,加以適當表述即可。因為觀眾的參觀時間一般都比較有限,過于繁縟的文字容易使其在閱讀時難以找到重點信息,甚至因為文字過長導致閱讀吃力,使觀眾失去繼續(xù)參觀的興趣。
“家國天下展”策展團隊在編寫展陳文本時,為豐富展覽信息,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讀懂展品,選取了一些重點展品,用文字對其內涵進行適當詮釋。為了兼顧不同觀眾的需求,特設置了兩種表現(xiàn)方式:一方面,在展品說明牌上用盡量簡要的文字對展品主要內涵進行詮釋,讓普通觀眾能夠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考慮到部分觀眾希望對展品信息有更多了解,我們又編寫了另一套更加詳盡的內容,對展品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所闡述,這些內容則在展覽中以二維碼的形式呈現(xiàn),感興趣的觀眾可以掃描二維碼鏈接查看具體內容。如對展品汪氏宗祠“環(huán)溪公匣”的解釋,說明牌上的文字為:
“公匣”是徽州宗族保存契據(jù)、賬簿、銀錢、印章的木箱(圖7)。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實施公匣管理制度,宗族的族產(chǎn)、祭祀、眾業(yè)、族會、族譜以及商業(yè)經(jīng)營等各個方面,皆設匣管理。正是由于公匣的嚴格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徽州文書才得以留存至今。endprint
二維碼文字為:
“公匣”是徽州宗族保存契據(jù)、賬簿、銀錢、印章的木箱。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實施公匣管理制度,宗族的族產(chǎn)、祭祀、眾業(yè)、族會、族譜以及商業(yè)經(jīng)營等各個方面,皆設匣管理。公匣的功能也日趨專門化,有譜匣、銀匣、紙筆匣、印匣等。徽州宗族公匣多設有專門的組織與管理人員,一般稱司匣、管匣等,還有有祠正、司年、值年等稱謂?;罩葑谧骞灰话阌谐晌牡囊?guī)條章程,內容涉及公匣的設置宗旨、組織機構、司匣推舉、分工職責、輪值方式、財務管理等諸多方面。公匣制度所實施的推舉司匣、輪房管匣、匣務公開、公眾監(jiān)督等管理機制,成為徽州宗族社會長期穩(wěn)定與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公匣的嚴格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徽州文書才得以留存至今。
這樣,既保證了普通觀眾參觀的流暢性,又豐富了展覽的信息量,滿足不同層面觀眾的需求。隨著當今展覽展示手段的不斷豐富,利用觸摸屏、二維碼等承載展覽信息的手段已經(jīng)不算新鮮。策展人可以根據(jù)本館實際和展覽條件,靈活運用更多、更便捷的展示手段。如開發(fā)相關展覽參觀應用的APP,觀眾參觀時無需對信息進行單個掃描,使用移動設備即可實時定位,自動鏈接相關展品或展覽信息。伴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也正積極探索更多的數(shù)字互動展示空間的建設,這也是博物館未來發(fā)展的趨勢。
此外,展覽的版面內容在保持文字簡練通俗的基礎上,策展人在文字的編排上同樣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考慮如何讓展覽文字第一時間引起觀眾注意,“抓住”觀眾的眼球。對此,筆者認為可進行多方面的嘗試。例如,在對重點展品或重要人物、事件進行描述時,可提煉出其中心意思或重點信息,并將其概括成簡短的、較為藝術性的詞句,為此處文字“點睛”,如同新聞標題一般,吸引觀眾進一步閱讀具體內容。目前在有些展覽中可見的問答式文字,也是一種不錯的表達方式。即在一段文字中,以提問的方式開頭,引導觀眾帶著疑問尋找答案,加深了對展覽或展品的印象。還有比較式表達,用眾所周知的故事或常識,來關聯(lián)、引導出鮮為人知的事件或知識??傊哒谷藛T要在展覽中累積經(jīng)驗,積極創(chuàng)新,善于發(fā)現(xiàn)文字的“眼”,提煉文字的“眼”,展現(xiàn)文字的“眼”,讓展覽文字“活”起來。
5 注重效果之“眼”
注重展品的組合,靈活運用多種輔助展示手段,突出重點,制造亮點,凸顯展覽主題。
陳列展覽不是展品的羅列和堆砌,展覽真正表現(xiàn)的對象并不只是我們所看到的展品,還有展品“背后”的信息。展覽策劃者需要通過選取適當數(shù)量展品,根據(jù)內容需要進行排列組合(圖8)。在充分理解內容設計的基礎上,在形式設計方面,可靈活運用多種有效輔助展示手段。例如,對重點展品和重點內容,展品本身和文字表述不足以充分體現(xiàn)或突出展現(xiàn)展覽主旨的情況下,合理使用一些輔助展示手段顯得非常必要,美麗的素顏經(jīng)過適當修飾和點綴,更讓人眼前一亮?,F(xiàn)今,多項新技術、新手段被大量引進博物館展覽中,多媒體、數(shù)字化已經(jīng)成為新的展覽語言。展陳的藝術設計與科技的適當結合,可以成為突出展覽形象、增強展示效果的點睛之筆,是展覽的必不可少的“裝飾”和“點綴”,也是吸引觀眾、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基本手段。
“家國天下展”主題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由于是較為抽象的主題,就更加注重展品的組合展示。例如,在第一單元“天地有道,心歸自然”中,將名家筆下的黃山、新安江等徽州山水作品與徽州府志、縣志中的山水、城垣圖,以及徽州宗譜中的村落實景圖組合展示,并結合徽州民居室內的木雕、磚雕等構件,由大至小,由自然景色至人文風情,共同體現(xiàn)古徽州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第四單元“仁愛孝悌,和諧美滿”中,集合了徽州祖先容像、祭祀用具、徽州公匣、祠堂收租牌等文物,展現(xiàn)古徽州人推崇仁愛孝悌、重視血脈親情的社會風尚。
當然,現(xiàn)代展覽中僅靠文物展品和簡短文字說明會讓展覽顯得比較單薄,不足以突出展覽的主旨和特色。策展團隊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在展覽的形式設計上,圍繞效果之“眼”,進行了一系列設計和嘗試。在總體藝術設計上,注重展廳整體氛圍的營造,將地域文化特色與展覽設計有機融合,徽州建筑的典型文化元素“馬頭墻”被抽象運用于展墻設計中,主打灰、白基調(圖9),序廳和尾廳利用多通道融合技術,制作徽州風情大型投影短片,確定了展覽的風格和基調(圖10~圖12)。對于重點展品或重點內容,除了前面所說的二維碼文字內容外,還給予不同形式的展現(xiàn)。例如使用透明屏技術,將墨模上雕刻的新安大好山水畫卷清晰展現(xiàn)在展柜的透明屏幕上(圖13);利用多點觸控互動桌面,詳實地展示胡正言的《十竹齋書畫譜》(圖14);制作徽商誠信系列動漫小故事,表現(xiàn)徽州人“信義至上”的優(yōu)秀品質(圖15);設計Q版小書生形象,帶領觀眾做游戲學知識,寓教于樂(圖16)。多種輔助展示手段的合理運用,既突出了展覽的重點內容,又增強了展示效果。
以上是筆者通過相關具體實踐,對展覽策劃實施的一些總結和體會,或許掛一漏萬,抑或班門弄斧。但筆者更加體會到,每一個展覽的策劃實施都是一次靈感碰撞和經(jīng)驗累積的過程。陳列展覽亦是一門缺憾藝術,每完成一個展覽,回顧整個過程,有喜悅,更有心酸,當然最重要的是會發(fā)現(xiàn)一些缺憾和不足。這些遺憾和不足,也成為策展人的一份珍貴財富,成為經(jīng)驗累積的一個重要部分。前次的缺憾,更留待下次展覽中改進和彌補??傊粋€有文化、歷史責任感的策展人,都需要善于利用“展覽嗅覺”,運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為觀眾打造更精彩的陳列展覽。
參考文獻
[1]嚴建強.信息定位型展覽:提升中國博物館品質的契機[J].東南文化,2011(02):45-47.
[2]程乾寧.一種新的感受力—博物館展覽與陳列的再思考[J].文博,2010(05):78-83.
[3]姝雯.當前博物館展覽陳列的改進路徑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12):104-105.
[4]胡小玉.博物館與展覽策劃人[J].文博,2009(5):89-93.
[5]龔青.陳列展覽策劃與博物館建設[J].東南文化,2011(4):9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