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科??
摘要: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由淺入深,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設計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對我們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點從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性、活動安排的層次性和拓展的主題性三方面闡述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目的性;層次性;主題性
本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講究目的性
人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的略讀課文《烏塔》本身感染力并不特別強,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往往難有獨特之處。盛新鳳老師的教學設計則令人眼前一亮。
1. 講得簡潔
一個再常見不過的概括訓練,盛老師只是要求學生“說得簡單一點”,回答“烏塔去過哪些國家”“請你們歸納一下烏塔有哪些旅行經(jīng)驗”等問題。學生在自己說說、相互說說、老師指導著說說之后話語變得簡潔了。再將幾個問題的回答串聯(lián)成“向爸爸媽媽介紹烏塔”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時而朗讀,時而思考,時而表達,時時參與其中。
2. 對得自然
課文第5自然段是“我”和烏塔的三組對話,是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打招呼作介紹時的常用語。盛老師讓學生在朗讀時摒棄“讀書腔”,模擬交際時說話的口吻,分角色朗讀對話。她先示范“說話語氣”,同時把握和指導交際用語的說話節(jié)奏,這既是課文的朗讀練習,又將課堂與生活作了有效的鏈接。
3. 駁得有理
圍繞“小孩子是不是可以獨自旅行”這一問題展開爭論辯駁是在第8、9自然段。盛老師先讓學生進行互相辯駁的訓練,接著又順勢列出了父母不讓孩子獨自旅行的五條理由,創(chuàng)設了與父母辯駁的情境,讓學生們自由選擇寫出反駁理由。學生在練筆中有效地遷移了課文內(nèi)容、形式以及積累的語言,可謂“信手拈來”。
盛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篇課文的獨特價值,即語用價值(對話和爭辯的實用價值)。練一練、講一講、演一演、辯一辯、悟一悟,一切為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而教。
二、 語言實踐活動的安排應講究層次性
理解和運用,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兩個不同層次的水平級。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豐富、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運用語言和語言知識的訓練,使學生跨過“理解”的橋,走向“真正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彼岸。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字里行間充滿悲情的課文。如何能使學生在層次豐富的語言實驗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悟和能力的提升,王崧舟老師作了很好的示范。
1. 讀寫課題,感受悲愴
“同學們,把你寫字的手高高舉起,咱們一起認認真真地書寫課題——圓明園的毀滅?!畧A是‘圓滿無缺的‘圓,‘明是‘光明正大的‘明,‘園是‘皇家園林的‘園,我們一起讀——再讀——大聲讀——”
“同學們,一座圓滿無缺的園林,一座光明正大的園林,被英國和法國兩個強盜給毀滅了。(板書:的毀滅)一起讀——”
寫一寫,讀一讀,使課一開端就彌漫著一種無言的悲愴,這樣的實踐活動可謂質(zhì)樸,可謂簡潔,可謂用心良苦。
2. 首尾關照,凸顯悲情
這一部分,王老師緊緊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不可估量”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化為灰燼”,在“讀讀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這一問題引領下,從課文開始對話,直至走向課外,三次板書“不可估量”讓學生讀懂圓明園的毀滅不僅僅是課文中所說的“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更是“世界文化史”上“人類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三次板書“化為灰燼”讓學生讀懂了我們失去的是圓明園,是建筑藝術的精華,是數(shù)不盡的奇珍異寶。學生被重復板書的兩個詞刺痛眼睛,感悟的不僅僅是課文,而且是一段歷史。
3. 以樂襯哀,暢游夢境
接下來,峰回路轉,王老師出乎意料地選擇了一個“有”字,把文中細數(shù)的圓明園中所“有”的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等用問答的形式轉化為詩意的語言,從文中的七個“有”延展至無數(shù)個“有”,文中寫的“有”,文中沒寫的也“有”。學生在對“有”字的品味探究里感受著語言的精妙,情緒開始變得舒緩,漫步在世界上最精美最壯觀的皇家園林,喜悅和陶醉浮上心頭。
4. 夢碎書恨,接過沉重
“但是,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了!這一切早已永遠消失了!這一切,早已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化為灰燼了!”(邊說邊把“不可估量”“珍貴文物”“化為灰燼”等板書全部擦掉。)
“面對這場罪惡的大火,面對圓明園的斷垣殘壁,你有什么話想說?”
至此,學生表達于口頭或筆下的,多數(shù)是文中那些精美的句子和課堂上在老師的激發(fā)和引導下創(chuàng)生的句子,他們的情感飽滿而激烈,課文里的已不再是“僅供閱讀”的文字,那就是學生自己的話,從理解到表達,是那樣酣暢而又自然。
三、 課文內(nèi)容的拓展應講究主題性
在閱讀教學,尤其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都非常重視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相關的拓展,旨在將這一篇推向“這一類”。我校金磊老師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時,就曾對課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作過有效的拓展:
指名讀課文中有關環(huán)境的句子。
師:文中有這樣兩個詞——“山勢險峻”“峰巖重疊”,你想想這樣的環(huán)境怎么樣?
師:我們來看看《西游記》原著里的描寫,說唐僧師徒四人來到一座高山前——(出示:峰巖重疊,澗壑灣環(huán)?;⒗浅申囎?,麂鹿作群行。無數(shù)獐豝(b?。┿@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師:這哪里只是山勢險峻、峰巖重疊?這樣的環(huán)境,一定會有——(妖怪),必定會發(fā)生——(故事)。
學生讀《西游記》往往更愛讀情節(jié),對于文中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一來覺得閱讀有些障礙,二來并不甚明了環(huán)境描寫對于情節(jié)發(fā)展推波助瀾、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的作用。金老師的設計并沒有過多強調(diào)三要素之“環(huán)境”的作用,只是在合適的時機出示原文讀一讀,學生一下子感覺到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讀起來很帶勁,和文中的“山勢險峻”“峰巖重疊”相比,原文中的“虎狼成陣走,麋鹿作群行”“千尺大蟒,萬丈長蛇”等句子更增添了幾分陰森恐怖之感,令人毛骨悚然,對于文中“白骨精”這一陰險形象的認識也更具畫面感。
作者簡介:曹志科,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辰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