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李淑紅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熟語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是文化的產(chǎn)物。漢語和德語中都存在大量與動物有關(guān)的熟語。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漢德熟語中的動物形象有著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狗、鼠、杜鵑鳥這三種在中德熟語中出現(xiàn)頻率都較高的動物的象征意義,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和德國的文化及思維差異,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德國熟語和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guān)鍵詞:中德熟語比較;動物形象;文化意義
一、 熟語學習的難點
熟語是語言發(fā)展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結(jié)構(gòu),主要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它是人們長期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經(jīng)過人們千錘百煉的語言精華。熟語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學習的必要內(nèi)容。但在外語學習中,由于受到民族文化、歷史、社會、生活以及語言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熟語學習一直是個難點。
以動物為喻體的熟語作為語言藝術(shù)發(fā)展的產(chǎn)物,無論是在德語還是漢語熟語中,都承載著不可忽視的“形象工程”的作用,具有彰顯不同色彩的映射與隱喻功能。然而有時不了解這些動物形象的歷史文化意義,便不能理解熟語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德語中有個俗語“Eulen nach Athen tragen”,直譯為把貓頭鷹送到雅典。我們只有了解了貓頭鷹在西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而且在雅典有許多貓頭鷹,才能理解把貓頭鷹送往雅典簡直就是多此一舉。漢語中則是用畫蛇添足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二、 漢德熟語中常見動物文化形象的比較
(一) 狗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狗都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由于它的忠誠和警惕而備受人們的喜歡。但在熟語中并非如此,它的負面形象出現(xiàn)得更多一些。在德語中,狗(Hund)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謾罵的詞當中,諸如Lumpenhund(流氓、無賴)、Himmelhund(混蛋、惡棍)。諺語“Das ist unter dem/allem Hund”譯為“某事壞透了”。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Es nimmt kein Hund einen Bissen Brot von ihm”,說明沒有人能看得起他,因為“連狗都不吃他的一塊面包(東西)”。再如“Jemandem einen Hund antun”表示“使某人遭受痛苦屈辱的嘲諷”?!癢ie ein Hund leben”直譯為“像狗一樣生活”,指人窮困潦倒。
在漢語熟語中,狗的負面形象亦比比皆是。描述一個極其卑劣、不知羞恥的人時人們會說“豬狗不如”;“偷雞摸狗”指偷竊的行為或者不正經(jīng)的勾當;“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則是說,壞人嘴里說不出什么好話或像樣的話來。指人低賤或卑鄙的熟語還有“狗仗人勢”、“狼心狗”、“不出聲的狗才咬人”。
從以上比較中可以看出,無論在德語中還是在漢語中,狗經(jīng)常以負面形象出現(xiàn),在熟語中經(jīng)常用它來指品行惡劣的人。
(二) 鼠
老鼠這個動物形象在中德文化中的差異較為明顯。中國人對老鼠的痛恨可以從一句耳熟能詳?shù)氖煺Z中看出來,即“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漢語中和老鼠相關(guān)的熟語幾乎全是貶義,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形容目光短淺的“鼠目寸光”,形容氣量狹隘的“鼠肚雞腸”,比喻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賊眉鼠眼”和“賊頭鼠腦”,比喻小偷小盜或小規(guī)模搶掠騷擾的“鼠竊狗盜”等等。
與漢語相比,鼠在德語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負面形象。德國的許多小孩兒被自己的父母親切地稱為“meine süe kleine Maus”——“我可愛的小老鼠”,意為“我可愛的小寶貝”。也有中性形象如“Davon beit die Maus keinen Faden ab.”,即“老鼠也不能從上邊咬下一個線頭來”,形容生米已煮成熟飯,一件事無法再改變。當然也存在鼠的負面形象,一句口語中經(jīng)常說的諺語“Ich glaub, dass dich das Muschen beit.”——“我想你是被老鼠咬了”,描述人不理智、瘋狂的舉動。
以上德語熟語中出現(xiàn)的Maus(鼠)一詞一般泛指鼠科動物,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具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而還有另外一個詞Ratte指家鼠,有厭惡的感情在里面,所以德國人口語里是不用Ratte指老鼠的,確切說只用來指責人。例如熟語“Die Ratten verlassen das sinkende Schiff”——“老鼠離開了下沉的船”,指當不幸或危險發(fā)生的時候,不可靠的人會最先逃離,不能和其共患難。
從以上比較中可以得出,鼠在中國熟語中幾乎是清一色丑陋的負面形象。而在德語中Maus和Ratte兩個表示鼠的詞感情色彩不一致,由于Ratte經(jīng)常以負面形象出現(xiàn),因此漢語熟語中的“鼠”翻譯成德語時通常使用Ratte這個詞。
(三) 杜鵑鳥
杜鵑鳥由于其聽起來像“布谷”的叫聲,在中國又被稱為布谷鳥。在中國芒種前后,總能聽到它那四聲一度的叫聲——“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因此民間流傳著一句熟語“布谷布谷,種糧播谷”,意味著春天到了,美好辛勤的播種又要開始了。
在德國,杜鵑鳥經(jīng)常被視為“魔鬼”的象征。由于杜鵑發(fā)出的啼鳴聲時而很近,似乎就在人的頭頂上,時而又很遠,忽遠忽近,有時使人產(chǎn)生毛骨悚然的感覺。因此在16世紀時,杜鵑鳥在德國的一些文學中成了“魔鬼”的代名詞?!癎eh zum Kuckuck”——“去找杜鵑鳥吧”,即“見鬼去吧”?!癉as wei der Kuckuck”——“這只有杜鵑鳥知道”,即“這個鬼才知道”。而杜鵑鳥的叫聲更是被視為單調(diào)、無聊,俗語“Das ist der alte Kuckucksgesang”形容重復單調(diào)的曲調(diào)。另外,由于杜鵑鳥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鳥巢里來孵化幼鳥,因此杜鵑在德國一些俗語中還有不道德、冷酷無情的文化形象。例如“Wie hat Kuckuck seine Eier in fremde Nester legen”,直譯為“如同杜鵑鳥把蛋放到別人的巢里一樣”,指某人逃避責任。
由此可見,杜鵑鳥的形象在中德熟語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三、 結(jié)束語
通過對上述幾種動物在中德熟語中文化形象異同的比較,可以看出,這些動物在兩種語言中的象征意義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究其原因,兩國民族的文化制約了動物形象在熟語中的意義演變,部分漢語和德語的動物形象與本民族特定的歷史文化、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差異較大,容易造成理解的失誤。在學習熟語時可以進行對比分析,更好地了解中德兩國的動物在文化象征上的差異。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不僅要準確無誤地傳達語言信息,更要重視隱含在語言里的文化信息傳遞。
參考文獻:
[1] 王濤.中國成語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 溫端政.中國諺語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3] Duden. Redewendungen und sprichwrtliche Redensarten: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Idiomatik. Duden Band 11. Mannheim u. a.: Duden, 1998.
[4] Lutz Rhrich. Das groe Lexikon der sprichwrtlichen Redensarten. Bde. 1, 2, 3. Freiburg u. a.: Herder, 1992.
[5] JingRu Lee.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Sprichwrter: ein linguistischer konfrontativer Vergleich. Baltmannsweiler: Schneider Hohengehren, 2005.
作者簡介:王敏,李淑紅,陜西省西安市,西安航空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