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在中學生群體中日益突出,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嚴峻。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學校教育。本文結合現在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現狀,從教師自身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初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出發(fā),結合課堂教育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求達到學科知識和心理健康的協調發(fā)展。
關鍵詞:生物教學;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隨著社會化的發(fā)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現狀愈發(fā)激烈,在社會大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中,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即強調了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與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即是發(fā)揮學科教學的優(yōu)勢、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將兩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新《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力求通過生物學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從生物學角度更全面地了解人的健康,學會克服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促進其自身的健康成長。
一、 著眼課堂,以身示范,以情動人
《學記》有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說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正像生物學者所說:最初的學習都來源于模仿。因此,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便是教師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
1. 調動良好的情緒進行課堂教育
在現代教育中師生的關系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不再“唯師是從”,也不再只是裝知識的“容器”,他們是課堂的主體,而相反,教師更像是一個“表演家”、一個“引路人”。因此,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著課堂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而某些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甚至主導整個課堂學習的心理氛圍。教師只有積極調動良好的心理情緒,才有利于課堂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在我的課堂上往往學生都會表現得很興奮、很活躍,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自己的觀點;而在其他學科的課堂上他們卻表現得很“安分”,有時甚至是“漠不關心”地走神了。有時就會有其他老師問我“學生為什么那么喜歡你的課?”,我一直以為是生物學知識有趣吧。直到有幾次,我或因學生的作業(yè)寫得太差或因身體不適等情況,蹙著眉頭、板著臉進入教室上課時,我發(fā)現學生也不笑了,也不“鬧”了。一天,有位學生課后忍不住跑來“安慰”我說:“老師,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太好?不要不開心,你不開心,我們也會不開心的,你看有些人都聽不進去了。”我恍然大悟,原來是我的情緒影響了他們。他們會因我出現在教室外的走廊時而歡呼雀躍,他們會在我的課堂上表現得興奮異常,是因為我?guī)缀醵际菐еθ莩霈F在他們的面前?。⊥ㄟ^這些事情,我便感受到教師積極的心態(tài)可以帶動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進入興奮狀態(tài),并由此表達出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運用語言的藝術滲透情感教育
曾經看過有教師對語言藝術的運用做過相關研究,事實證明,當教師經常性的把禮貌用語運用在課堂對話中,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也明顯提高,而且使得部分愛走神的學生也能更長時間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而不是用于開小差或者搗亂,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促進了學生良好的心理情感和正確的行為方式的形成。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在生物學教學中,我常常會把禮貌用語掛在嘴邊。尤其是對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我會更多的鼓勵他參與到整個課堂中,會跟他說“××同學,你不妨來試試回答這個問題”,當他們回答錯時不去冷嘲熱諷,而是尊重他們,更肯定他們?yōu)橹冻龅呐?。事實證明,在課堂上多用文明用語、激勵性的語言,學生會更愿意與教師交心。
3. 塑造人格的魅力深化心理教育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句話:“高度熟練、真才實學、有本領、有技術、手藝高超、實事求是、不辭勞苦——這才是最吸引孩子們的東西?!瘪R卡連柯還說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痹诿看蝹湔n前,我都會在充分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其中提到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擴展,例如在講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傳染病的預防》一節(jié)中,學生對艾滋病已有所耳聞,但仍充滿著好奇,因此,我整理出了關于艾滋病研究和預防的最新進展,在課堂上神采飛揚地與學生一起分享,學生也非常愿意聽我講。
二、 抓緊教材,深挖資源,相輔相成
生物學課程中幾乎沒有直白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它是滲透在教材的各個章節(jié)中,只有充分備課,在熟悉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整合各章節(jié)知識內容,聯系教材知識外延,才能挖掘出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在教學活動中準確找到切入點,將知識講授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1. 利用生物學知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通過生物學的學習學生將會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等知識,然而這些“顯而易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不足為奇,對他們生命價值觀的影響也收效甚微。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從這些“顯而易見”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中由淺入深,挖掘出能引起學生共鳴并為之動容的教育內涵。
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有一章節(jié)為《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很容易學得“心臟”、“血管”、“血液”等知識內容,這些內容“顯而易見”,看似很簡單,如果只是簡單的認識這些內容并不難,但其中體現的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則容易被忽視。于是,我利用這一點,在講解時塑造了一幅“城市自來水供水系統管網圖”,將“心臟”比作抽水的“動力泵”,將“血管”比作“自來水管道”,將“血液”比作“自來水”,當“管網圖”塑造完成后學生驚嘆于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構造的巧奪天工,更驚嘆于其結構與“血液循環(huán)”功能相適應的相輔相成。在此基礎上,我再舉出其他生物類群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或物質運輸的方式的例子,讓學生觀察、比較,并由此發(fā)現生物間的相似性和親緣關系,那么尊重生命,自覺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命價值觀的形成便無需多言,自然而然在學生心里扎了根。endprint
2. 關注生理學知識,讓學生學會愛護自己
從社會實際情況來看,在以往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一直處于“朦朧”狀態(tài),可以說是“被遺忘”的教育。但孩子進入青春期,性教育又成為一個無可避免卻又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面對這一現狀青少年想要從正規(guī)途徑獲得相關知識幾乎很難實現,于是就引發(fā)了許多青少年的性困擾,甚至使他們發(fā)生婚前性行為,或引發(fā)性犯罪等不健康的社會問題。
十四五歲,孩子們的心理和身體都在荷爾蒙的作用下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個時期被有些學者稱為“暴風驟雨的時期”,因為身心變化的巨大差異使孩子們面對許多猝不及防和難以預料的狀況。于是,在這個時期他們會有許多疑惑和問題,他們希望得到解答,但他們可能會害羞,這時候就離不開家長或教師的正面引導和正確教育。如果此時性教育出現缺失,那么就可能因為疑慮的積壓,影響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迫使他們在焦慮心理和好奇心理的驅使下做出不道德或違法的事情。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我認為此時能充分運用學科優(yōu)勢,關注生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正確引導,幫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人的生殖與發(fā)育》這一章節(jié)是對他們進行性心理教育的絕好素材。我會利用很多時間,收集、安排圖片、視頻等資料,也會嘗試許多互動游戲等,努力將生理學知識與學生青春期身體、心理的發(fā)育發(fā)展特點相結合,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正確地認識青春期的變化。
3. 巧用科學史故事,讓學生體味生命意義
在生物教材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內容可以用來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除了學生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外,科學家的故事等也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例如,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的生物學課本中講述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看似簡簡單單數個字,其中卻飽含了他的艱辛和堅持。于是,我深情地將他的故事向學生們娓娓道來:孟德爾家境貧寒卻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在困境中堅持學習、研究,經過了八年日月的辛勤勞作,在不斷的失敗與嘗試中,在逆境中孟德爾發(fā)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并第一次用數學定量的方法將遺傳規(guī)律表示了出來,這就是后人稱為的“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它們是生物遺傳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通過科學家故事的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白失敗與成功的內在聯系,明白堅持與態(tài)度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學會合理認識挫折,學會在逆境中堅持,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總之,在課堂教育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還有很多,本文只是就教師和教材兩個層面做了簡單闡述。作為一名中學生物學教師,應當不斷學習,豐富專業(yè)知識和內心世界,在教學實踐中將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到課堂教育中,為培養(yǎng)出擁有良好心理素質和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中學生而不斷努力。
作者簡介:
王佳蕓,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