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3)
祁志祥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最近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讀后真的是耳目一新,感觸良多。
首先,這是我讀到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世紀之交前后,雖然學界也出版過一些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20世紀中國美學之類的著作,寫法各種各樣,但是中國最早的美學概論是哪些,主要觀點是什么,后來的發(fā)展脈絡如何,在這些著作中難見蹤影。本書則聚焦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學科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歷程,而美學學科的集中反映是美學概論、美學原理一類的著作。這是本書用力最多、貢獻最大的一條線索。可以說一書在手,百年來美學概論、美學原理的代表性論著歷歷可按。從文獻的角度看,祁教授的這部美學史是空前齊備的,幾乎窮盡了作者能夠收集到的現(xiàn)代以來美學家的美學論著,許多理論家與理論著作是我這個做美學的人第一次接觸到。從學科發(fā)展史來看,本書雖然橫跨通常所說的現(xiàn)代和當代,其實揭示了中國美學從古代的有美無學到現(xiàn)代的有美有學的轉(zhuǎn)型歷程,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科的形成演變史。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緊密結(jié)合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政治風云變幻的實際,以革命與學術的二重變奏來論述美學學科在中國現(xiàn)、當代的發(fā)展,這是值得稱道的。正如祁教授在前言中所說:該書“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價值的內(nèi)涵美雙重視角來考察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不能局限于超功利的形式美與藝術自律,而是要密切聯(lián)系百年政治風云變幻決定的價值觀念的起伏變化,它們是主宰不同時代不同美的觀念的幕后之手”。祁教授此言可謂深得中國現(xiàn)代美學之精髓。確實,如果從純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它并非與世界哲學與美學發(fā)展相疊合,其學術話語與運行軌道均有其特殊性。特別是長期以來有關唯物與唯心的美學之爭,盡管在世界視野中有學術發(fā)展滯留之憾,但如果結(jié)合中國現(xiàn)當代的革命實際,在中國革命與俄國十月革命之特殊關系及進程中加以審視辨析,則唯物與唯心之爭自有其價值意義。作者能夠看到革命這一主宰美學觀念的“幕后之手”并給予適當肯定,是具有歷史主義眼光的,也是符合中國現(xiàn)實的,對于現(xiàn)當代美學史的科學書寫有其獨特價值意義,值得加以肯定并借鑒。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將眾多文學概論收入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研究與書寫的視野,這自有其道理與意義?,F(xiàn)代以來,文學從古代廣義的雜文學演變?yōu)楠M義的美文學,文學具有感動人、愉悅?cè)说膶徝酪饬x,因而中國現(xiàn)代以來的美學研究大量存在于文學理論著作中。例如毛澤東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周揚編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就是中國現(xiàn)代最重要的美學論著,它恰恰以文論的形式呈現(xiàn)。而以群主編的《文學基本原理》,則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藝美學思想。這是本書的又一亮點。
聯(lián)系百年社會風云變幻,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價值的內(nèi)涵美雙重視角來考察中國現(xiàn)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學概論與文學原理、藝術通論,本書得出了對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的獨特分期。作者將中國近代美學視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科誕生的基礎,將中國現(xiàn)代美學劃分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科宣告誕生、主觀價值論美學占主導地位,以及主觀論美學讓位于客觀論美學兩個階段,將中國當代美學劃分為50年代末美學大討論中催生中國化美學學派、80年代中國式美學學科體系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新世紀以來美學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三個階段。不同于用現(xiàn)代與當代這兩個大而化之的時間概念對學術史大而化之的劃分,這是源于大量的材料閱讀與思想提煉之上的,言之有據(jù),自成一說。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即作者自有其學術立場。這個立場就是祁教授此前就提出并成書的“樂感美學”。作者認為美學是美之哲學,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作者以此為統(tǒng)一的評判依據(jù),在描述各種美學學說、觀點時或明或隱加以評論,形成了一種對話關系和閱讀張力,有助于讀者體會其間得失。這正是本書成為真正學術論著的重要原因。而帶著自家觀點寫史,歷史上不乏成功先例。如鮑??睹缹W史》,正因其所堅持的從審美意識出發(fā)重寫美學史的學術立場而成為美學史研究的名著。
當然,本書也不是沒有可以進一步完善之處。一方面,本書具有較強的歷史感,但這種歷史感是否能夠發(fā)揮得更好,則是我的一種期待。例如,對于在中國現(xiàn)代極為重要的實踐美學,我覺得應更多地放到時代歷史的視角加以審視。實踐美學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最重要的美學成果,這是革命與學術的雙贏。從革命的角度,它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堅持了長期以來對于唯心主義的批判立場;而從學術的角度,它繼承了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毛澤東《實踐論》的成果,也繼承了德國古典美學的成果。但從歷史的眼光看,實踐美學已經(jīng)基本完成其歷史使命,其工具理性與人類中心立場,今天觀之是落后于當代的,必然被新的理論取代。而新時期的“后實踐美學”便是對實踐美學的一種反思與超越,是對于美學本真的回歸,誠如蔣孔陽所說“美與審美如電光石火須臾難離”,說這種研究有學無美,可能有失允當。另外,新時期以來特別是近期美學研究中,針對所謂“失語癥”,存在一種對于中國古典美學的回歸之態(tài)勢,其中包括對方東美“生生美學”等等的重提,而這在本書中尚缺少必要的關注。這是我的一些不同看法,僅供祁教授參考。
我是在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中初次了解祁志祥的。當時他報了一個普通項目,題目叫“中國古代美學史的重新解讀”,但準備提交的結(jié)項成果居然是150萬字的《中國美學通史》,而且團隊中沒有其他人,只有他一個人。依據(jù)他的前期成果,當時我投了贊成票,并拭目以待。后來的一次會議上,我把名字與他本人對上了號,并問他項目情況進展如何,他說已完成送審。2008年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三卷本《中國美學通史》,我收到后感到很欣慰。不過,這部書只寫到“五四”以前。而這部《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則是《中國美學通史》的續(xù)篇。有了這部書,作者關于中國美學史的書寫可以說就完整了。值得肯定的是,本書涉及的材料雖然非常浩繁,但據(jù)說作者從查材料到校對出處,仍然保持親力親為、獨立作戰(zhàn)的一貫風格,實在難得。本書是祁教授對于中國美學史建設的另一重要貢獻,至此,祁教授已經(jīng)完成了中國古代美學與現(xiàn)代美學之研究與書寫的所有過程。這里,我要特別對祁教授表達我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