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生代研究室的中外合作及其影響
——以德日進和楊鐘健的兩次合作考察為例

2018-02-06 00:55:00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8年1期
關鍵詞:黃土化石研究

韓 琦 丁 宏

(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2.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太原 030006;3.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太原030024)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迫開放門戶,西方近代地質(zhì)學開始傳入,外國學者也開始了對中國地質(zhì)資源的調(diào)查。為加強本土的地質(zhì)研究力量,1913年,經(jīng)丁文江等人的努力,地質(zhì)研究所得以創(chuàng)立,開始本土地質(zhì)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1916年,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正式成立。草創(chuàng)之初,在北洋政府礦務顧問、瑞典地質(zhì)學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等人的幫助下,調(diào)查所重點圍繞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煤、鐵等礦產(chǎn)資源的勘探展開工作。隨后,在丁文江、翁文灝等人的籌劃下,中國地質(zhì)學家開始涉足古生物學等領域。受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才條件的限制,早期古生物學研究集中在無脊椎動物化石方面,主要由北京大學與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合聘的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教授及其學生承擔。1928年,隨著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機構調(diào)整和人才的充實,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發(fā)掘,并展開相應的地質(zhì)、地層研究。本文依據(jù)已出版的德日進書信、《楊鐘健回憶錄》、相關地質(zhì)學論著,以及新發(fā)現(xiàn)的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致翁文灝、楊鐘健的書信,在國際合作的視角下審視德日進和楊鐘健1929、1932年在山西的兩次合作考察,還原考察路線,分析考察原因,并結合考察成果探討其學術影響。

1 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的建立與中外合作

19世紀中葉,隨著地質(zhì)學科自身的發(fā)展和中國的門戶開放,為了驗證和解決具有特色的區(qū)域性地質(zhì)學問題,外國地質(zhì)學家紛紛踏足中國尋求解答,并調(diào)查中國地質(zhì)和礦產(chǎn)資源,代表人物有德國學者李?;舴?Ferdinand Freiherrvon Richthofen,1833—1905)、美國學者龐佩利(Raphael Pumpelly,1837—1923)、維理士(Bailey Willis,1857—1949)等,章鴻釗曾感嘆道:“予爾時第知外人之調(diào)查中國地質(zhì)者大有人在,顧未聞國人有注意及此者?!?[1],頁21)

民國創(chuàng)立伊始,南京臨時政府在實業(yè)部礦政司下成立地質(zhì)科,此后使用過“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等名稱,先后隸屬于工商、農(nóng)商、實業(yè)、經(jīng)濟等部門*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在實業(yè)部礦政司下設地質(zhì)科,章鴻釗任科長,5月,實業(yè)部遷至北京,分為工商部和農(nóng)林部,地質(zhì)科隸屬工商部,次年2月,在上海南洋中學任教的丁文江應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的邀請來到北京,見到地質(zhì)科只有一名科員,兩名僉事,于是同張軼歐商量將行政為主的地質(zhì)科變更為技術為主的地質(zhì)調(diào)查所,丁文江任所長。1914年1月,工商部、農(nóng)林部合并為農(nóng)商部,地質(zhì)科隸屬農(nóng)商部。參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 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沿革事略[M]. 北京:地質(zhì)調(diào)查所, 1922. 1—2。1916年1月,改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為地質(zhì)調(diào)查局。1916年2月2日,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由農(nóng)商部礦政司管轄升格為由農(nóng)商部直轄,設置了地質(zhì)股、礦產(chǎn)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zhì)礦產(chǎn)博物館四股一館,名稱變更為地質(zhì)調(diào)查局,但此局成立歷史非常短。參見李學通. 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沿革諸問題考[J]. 中國科技史料, 2003, 24(4): 351—358。10月,地質(zhì)調(diào)查局更名為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自此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的名稱才最終確定。參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 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沿革事略[M]. 北京:地質(zhì)調(diào)查所, 1922. 1。此后隸屬關系還有變動,1928年夏,隸屬農(nóng)礦部,1930年底,隸屬于實業(yè)部,1937—1949年,隸屬經(jīng)濟部。參見王仰之.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史[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1996.20。,主要承擔地質(zhì)填圖、礦產(chǎn)調(diào)查等基礎性工作。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成立之初,獲得實業(yè)部次長馬君武、礦務司司長何燏時的支持。時任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任期為1914年7月20日—1917年9月)對其寄予厚望:“民國凡百設施,求一當時可與世界學子較長短,千百載后,可垂名于學術史者,為此所(按:即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而已?!盵2]

在中國地質(zhì)學科基礎薄弱、研究人員匱乏的情況下,丁文江等認為早期地質(zhì)研究應采取中外學者合作調(diào)查的方式。他指出“科學是西歐的產(chǎn)物,歐美人研究科學,至少已經(jīng)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我們才不過二十年。人家當然比我們高明,我們當然要與外國人合作,受外國人指導,方始有能趕上人家的希望?!?[3],頁9)翁文灝也指出“我國地大物博,而生息修養(yǎng)于斯土者,不自研求之,自考察之,而坐待他國學者之來游,迨既知考察研求之不可已矣。而必要之知識,相當之經(jīng)驗,又不可不求學于他國之校與他國之師”[4]。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開始聘用外國專家,以合作的方式研究中國地質(zhì)。

開始階段,合作考察并不順利,存在外國專家的特長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現(xiàn)象。丁文江認為政府機關、科研人員、中外溝通等都有責任,他指出“許多研究科學的青年,受民族主義的影響,不愿意同外國人合作,也不愿意接受外國人指導?!鈬穗m然比我們高明,但是他們不會說中國話,不知道中國需要什么,沒有相當?shù)闹袊俗黝I袖來指揮他,不但他不能盡其所長,而且還要誤事。……一般的外國專家雖然比我們高明,但能夠指導我們又能到中國來的人,卻是少數(shù)”[3]。

1922年,中國地質(zhì)學會成立,首批62名會員中,外籍會員多達22名[5]。在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地質(zhì)學短期內(nèi)取得巨大進步,贏得極高的學術聲譽。美國科學史家彼克(C. H. Peake)曾說:“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在國際學術界有其應有的地位。它的學者是知名的,它的雜志被人們廣泛閱讀,它的研究對發(fā)展地球的博物史知識做出了真正的貢獻。西方學者把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稱為民國時期最出色的科學研究機構?!盵6]

2 新生代研究室的成立與中外合作考察

2.1 新生代研究室的成立與楊鐘健的加盟

1899年,德國博物學家哈伯爾(K. A. Haberer)在中國藥店收購了大量龍骨,并運送到德國[7]。1903年,經(jīng)慕尼黑大學施洛塞(Max Schlosser)鑒定,發(fā)現(xiàn)類人猿牙齒化石一顆*施洛塞發(fā)現(xiàn)中國古人類牙齒,雖然化石標本的地點、層位等并不清楚,但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參見王仰之.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簡史[J]. 地質(zhì)學史論叢, 1995, (3): 84—91;甄朔南. 新生代研究室在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史上的地位[J]. 中國科技史料, 1984, 5(4): 87—89.,引起國際學界對中國古人類研究的興趣。

1914年5月16日,受北洋政府邀請,安特生抵達北京出任農(nóng)商部礦務顧問;1916年,他在山西考察期間,對當?shù)刎S富的古生物化石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隨后通過詢問藥店、咨詢傳教士、調(diào)查發(fā)掘等途徑,收集化石出土的地點信息;1918年2月初,由燕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翟博(John McGregor Gibb, Jr., 1882—1939)處得知,周口店雞骨山曾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隨即于2月22至23日前往周口店實地考察,并于3月迅速撰寫了相關文章[8]。在安特生的努力下,次年9月15日,瑞典皇儲古斯塔夫六世(Oskar Fredrik Wilhelm Olaf Gustav Adolf, 1882—1973)即委派拉格雷利烏斯(Axel Lagrelius,1863—1944)主持成立“中國委員會”,重點資助安特生在周口店的考察和研究工作。隨后,在古生物學家維曼(Carl Wiman, 1867—1944)的推薦下,師丹斯基(Otto Zdansky, 1894—1988)和布林(Birger Bohlin, 1898—1990)先后來到中國協(xié)助安特生*師丹斯基在中國工作了3年(1921—1923),布林在中國工作了7年(1927—1933)。。

在安特生尋求國際幫助的同時,丁文江等非常關心我國本土地質(zhì)學人才的培養(yǎng),尤其是研究力量較為薄弱的古生物學領域。1918年,丁文江派遣周贊衡赴瑞典自然史博物館師從古植物學家赫勒(Thore Gustaf Halle, 1884—1964)學習古植物學,并籌劃派遣學者赴國外學習古脊椎動物學。

1923年7月,楊鐘健自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畢業(yè);經(jīng)葛利普推薦,在李四光的安排下,10月26日,由上海乘法國輪船“阿吉”號,赴慕尼黑大學地質(zhì)系隨施洛塞和布羅里(Ferdinand Brolli)學習,專攻古脊椎動物學。1927年,在翁文灝、丁文江的建議下,經(jīng)安特生、維曼、布羅里等討論,楊鐘健開始研究安特生和師丹斯基采自中國北方,收藏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嚙齒類化石;次年,完成了題為《中國北部之嚙齒類化石》的博士論文*我國學者撰寫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第一部著作。參見陳星燦, 馬思中. 新發(fā)現(xiàn)的楊鐘健和安特生交往的一點史料[J].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05, 26(2): 135—141.。

1926年10月22日,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北京博物學會以及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聯(lián)合為瑞典皇儲舉辦的歡迎會上,安特生宣布了周口店遺址發(fā)現(xiàn)人類牙齒化石。以此為契機,步達生(Davidson Black, 1884—1934)申請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并于1927年4月16日正式啟動周口店遺址的發(fā)掘。開始階段,布林受邀主持周口店的發(fā)掘,并負責古生物方面的工作,李捷負責地質(zhì)方面的工作。為進一步推動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和第四紀地層研究,新生代研究室的成立也被提上日程。

1928年,楊鐘健取道西伯利亞回國,經(jīng)翁文灝舉薦,被聘為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的技師,代替李捷主持周口店工作([9],頁61)。1929年2月8日*1927年開始周口店的很多文件中就提到“新生代研究室”,但1929年4月19日,該機構才由農(nóng)礦部批準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翁文灝與步達生分別代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和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簽訂了《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組織章程》和《與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和步達生博士的詳細協(xié)定》?!墩鲁獭泛汀秴f(xié)定》分別對新生代研究室的人事、標本保管、論文發(fā)表等進行了規(guī)定。人事方面:《章程》規(guī)定丁文江擔任指導,翁文灝任所長,步達生任名譽主任,楊鐘健為副主任,德日進為名譽顧問;標本保管:一切采集的材料包括人類學標本在內(nèi),全部歸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有,為了研究方便,人類學標本暫時委托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保管;所有標本不得運出國外;論文發(fā)表:《協(xié)定》規(guī)定,所有專業(yè)性的地質(zhì)學及古生物學文章應優(yōu)先在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或地質(zhì)學會的刊物上發(fā)表,只有經(jīng)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長同意后,步達生才可以在其他刊物上發(fā)表他的人類學文章。,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丁文江、步達生任名譽主任,楊鐘健任副主任,德日進任名譽顧問。此后,楊鐘健、裴文中等逐步主持新生代研究室的工作。

2.2 新生代研究室的名譽顧問德日進

楊鐘健赴德國求學期間,法國古生物學家、地質(zhì)學家德日進應桑志華(Emile Licent, 1876—1952)的邀請來中國開展古生物研究。1912年10月,德日進在法國自然史博物館古生物實驗室步勒(Marcellin Boule, 1861—1942)教授的指導下,開始接受系統(tǒng)的古生物學訓練;1919年,服完兵役返回實驗室撰寫博士論文;1920年,被巴黎天主教大學聘為地質(zhì)學講席副教授;1922年3月22日,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古生物學博士學位。來華之前,他已出版法國古哺乳動物學和地層學的專著3部,在歐洲古生物學界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1923年擔任法國地質(zhì)學會副主席。

是年5月23日,德日進抵達天津*德日進自1923年5月來中國,到1946年3月離開,在中國前后工作了23年,期間雖多次短暫離開,但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中國度過。,與桑志華組成“法國古生物學考察團”,一起對寧夏水洞溝和內(nèi)蒙古薩拉烏蘇等地進行了發(fā)掘和研究。次年10月,德日進返回法國。1925年,法國耶穌會上級得到一份德日進有關原罪與進化論討論稿的手抄本,認為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禁止他在天主教學院授課,并決定讓其離開法國到中國繼續(xù)從事科學考察。德日進接受了該決定,隨后向步勒申請經(jīng)費,以考察團名義返回中國([10], p.31)。1926年,桑志華返回法國,以耶穌會中國北方教區(qū)(獻縣教區(qū))的名義,懇請教廷同意德日進赴中國工作[11]。在此情形下,是年4月23日,德日進與桑志華共同乘坐Angkor號郵輪返回中國,5月29日抵達上海,6月5日到達天津([12],頁299—300),6月28日至8月24日在河南、山西考察,9月21日至10月11日在泥河灣考察([12],頁299—300)。10月22日,德日進應邀在古斯塔夫六世的歡迎會上做題為“How to Search the Oldest Man in China”的報告*此報告在《中國地質(zhì)學會志》發(fā)表,見Teilhard de Chardin P. How and Where to Search the Oldest Man in China [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6, 5(3-4): 201—206.,分別以1925年美國中亞考察團在戈壁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以及巴爾博(George B. Barbour, 1890—1977)、桑志華發(fā)現(xiàn)的桑干河盆地化石群為例,說明了自1923年發(fā)現(xiàn)薩拉烏蘇、水洞溝之后,中國的舊石器時代研究在地理空間和時間尺度兩方面的最新進展。

隨著周口店發(fā)掘工作的進行,翁文灝和丁文江深切認識到德日進的重要,經(jīng)意大利耶穌會士龍相齊(E. Gherzi)推薦,翁文灝聘請德日進為顧問,參與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的地質(zhì)考察。1927年4月26日,德日進與丁文江、翁文灝、步達生共同前往周口店現(xiàn)場考察,以顧問身份參與周口店的發(fā)掘和研究工作[13]。1929年4月27日,德日進在寫給朋友Max Bégou?n的信中,表現(xiàn)出了受此重托的喜悅心情:“我將越來越密切地與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一起工作,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以‘名譽顧問’的名義正式加入該機構?!?[14],頁44)

3 新生代研究室的中外合作考察

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之后,德日進、楊鐘健一致認為要拓展新生代地質(zhì)的研究范圍,應對全國各地新生代地質(zhì)狀況進行調(diào)查和研究。1929年6月,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長翁文灝的支持下,德日進和楊鐘健赴山西進行為期3個月的地質(zhì)考察。

山西的黃土地層中埋藏著豐富的舊石器和古植物、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地質(zhì)的重要材料,楊鐘健博士論文的化石標本主要來自山西。這里的地質(zhì)條件,同正在發(fā)掘的周口店地點相似,與已發(fā)掘的薩拉烏蘇地點相關,三者可互為補充和比較,是研究新生代地質(zhì)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此后德日進和翁文灝的信中可以看出,德日進對山西“Reddish Clays”中豐富的化石和石器非常滿意。。

1926年,德日進即到過山西*1926年,德日進和桑志華在山西和河南做了兩個月的考察,發(fā)現(xiàn)了山西中部上新統(tǒng)湖相沉積地層,將汾河盆地的第三紀末到第四紀的沉積分為中心帶、邊緣帶、主要帶。參見Teilhard de Chardin P, E Licent. Observations sur les Formations Quaternaires et Tertiaires Superieures du Honan Septentrional et du Chansi Meridional[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7, (2): 129—148.,對該區(qū)域的地質(zhì)狀況較為熟悉。1929年4月至6月,在寫給親友的信中,他多次提及要與一位年輕的中國學者赴山西進行一次為期3個月的地質(zhì)考察。5月6日,他在致表姐瑪格麗特(Marguerite Teilhard-Chambon)的信中寫道:“這次嘗試給了我去山西的勇氣,對我以及我的同伴來說,山西之行很可能比我們剛剛完成的徒勞工作有趣得多。”([15],頁122)德日進希望能在山西發(fā)現(xiàn)一些支持其研究的地層資料。6月17日,在致Max Bégou?n的信中他表示:“我希望在山西的考察能夠在幾個關鍵問題上獲得補充性的新發(fā)現(xiàn),我去那里的勁頭還是挺足的?!?[14],頁48)

當時,國內(nèi)地質(zhì)學界對山西的地質(zhì)環(huán)境已有一定了解。龐佩利、李希霍芬、維理士、新常富(Erik Nystr?m, 1879—1963)、安特生、師丹斯基、那琳(Erik Norin, 1895—1982)等地質(zhì)學家,分別從黃土成因、地層、地文等方面對其進行過研究。在黃土成因方面,根據(jù)黃土分布特征提出的水成說*1864年,美國學者龐佩利在觀察黃土高原邊緣的黃土后,提出“湖成說”。見Pumpelly R. 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 Mongolia and Japan during the Years 1862 to 1865[M].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66.119—123.、風成說*1868年到1872年,德國學者李?;舴铱疾炝它S土高原腹地的黃土,提出“風成說”,他認為中國黃土主要是風搬運而來,同時水也參與沉積作用。見Richthofen F. 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 (Vol. 1)[M]. Berlin: 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 1877。1892年到1911年,俄國學者奧勃魯契夫(B. A. Obruchev, 1863—1956)來中國研究黃土,進一步論證了李?;舴业摹帮L成說”,他認為中國黃土的物質(zhì)主要源自亞洲中部的沙漠,是典型的風力搬運的結果,參見奧勃魯契夫 B A.黃土的成因問題[M]. 樂鑄等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8. 101—144.、“風成—沖積—洪積說”*1903年到1904年,維理士在汾河流域作地質(zhì)調(diào)查,選用不同于傳統(tǒng)“l(fā)oess”的“Huang Tu”一詞來描述黃色土壤的沉積,提出“風成—沖積—洪積說”,見Willis B, Blackwelder E, Sargent R H. Research in China: Description Topography and Geology[M]. Washington D. 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07.等學說論辯激烈。在黃土地層方面,發(fā)現(xiàn)了“始新世”*1916年,中國政府礦務顧問、瑞典地質(zhì)學家安特生對山西垣曲等地進行深入考察,并首次發(fā)現(xiàn)了始新世化石?;?、“三門系”*1918年,丁文江發(fā)現(xiàn)了“三門系”地層。1923年,安特生提出垣曲縣河堤村有“三門系”地層,丁文江的“三門系”地層被學界了解。參見Anderson J G, Essays on the Cenozoic of Northern China[J].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1923, A(3):1—152.地層、“保德紅土”*1919年,瑞典地質(zhì)學家那琳到山西研究火山巖、成煤地層和植物化石等。1921年夏,師丹斯基在保德一帶考察后,命名了“三趾馬紅土”等,此后又演化為“保德紅土”等。、太原系*1922年,那琳結合在山西的考察成果,根據(jù)赫勒、葛利普對植物和動物化石的鑒定,建立了包括太原系、山西系、石盒子系在內(nèi)的上古生界剖面。參見那琳. 山西太原地層詳考[J]. 地質(zhì)匯報, 1922.7—9.等。在黃土地文方面,在最初“四分期”*1907年,維理士在對山西和鄰省調(diào)查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華北地區(qū)的北臺期、唐縣期、忻州期、汾河期四個地文期劃分。參見Willis B, Blackwelder E, Sargent R H. Research in China: Description Topography and Geology[M]. Washington, 1907.的基礎上提出“五分期”*1922年,李四光對河北省沙河縣、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口泉附近做了研究,認為這里有冰川地形和冰川條的痕跡。1923年,安特生在維理士的基礎上,將華北地文期細分為唐縣、忻州、汾河、板橋和馬蘭五個分期。1925年,王竹泉在維理士的基礎上,將汾河流域地文期重新劃分為呂梁、唐縣、隰州、汾河、黃河等五個分期。參見王竹泉. 山陜地文發(fā)育史略[J]. 科學, 1925, 10(8): 929—938。王竹泉在《華北地文沿革之重檢討》中指出,他是在《中國地質(zhì)圖(太原—榆林幅)說明書》(1926)中將維理士的汾河流域的四期劃分為五期的,但在《山陜地文發(fā)育史略》(1925)中已經(jīng)有過論述。參見王竹泉. 華北地文沿革之重檢討[J]. 地質(zhì)論評, 1937, 2(1- 6): 357—360.等。礦產(chǎn)資源方面,新常富出版了《晉礦》*1902年,應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之邀,瑞典學者新常富來到山西大學擔任西齋教習,任教期間(1902—1913年)對山西礦產(chǎn)作了深入考察,并出版了《晉礦》(1913)(The Co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hansi Province, China. Stockholm, 1912)。等著作。

3.1 第一次合作考察(1929年夏)

1929年6月18日*關于這次考察的出發(fā)時間,《楊鐘健文集》《西北的剖面》等游記沒有準確的記載,《楊鐘健文集》在“楊鐘健年譜”中寫道“1929年春季出差山西、陜西等地”,參見《楊鐘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 楊鐘健文集[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6。《西北的剖面》在“黃土溝中——山陜旅話”一文記述此次旅行是1929年夏天,參見楊鐘健. 西北的剖面[M]. 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 2014.11。筆者參考1929年6月16日德日進致Christophe Gaudefroy信中記述“我后天出發(fā)去山西西部,以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名譽顧問的名義與一位中國地質(zhì)學家同行?!眳⒁奣eilhard de Chardin P. Lettres l’abbé Gaudefroy et l’abbé Breuil, notes de Gérard-Henry Baudry[M]. Monaco: Editions du Rocher, 1988. 76—77。據(jù)此推測,德日進和楊鐘健到山西的準確時間可能為6月18日。,德日進和楊鐘健合作,到山西進行第一次地質(zhì)考察。

這次考察由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組織,考察隊在大同雇傭了騾子6匹*除經(jīng)費原因之外,主要還是因為鐵路和汽車路多在平原上,不宜于地質(zhì)觀察。。條件雖然艱苦,楊鐘健卻頗有“做主”的自豪,他曾寫道:“我們騾隊,雖不能和安德思(安得思,Roy Chapman Andrews, 1884—1960)的汽車隊比,也不能和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駱駝隊比,然而在實際上和性質(zhì)上卻是沒有什么分別的,并且我們的騾隊,雖然有一外國人,而我可膽大地說,我們的確是國貨騾隊。因為德君已受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聘任,而為我國服務了?!?[16],頁12)

此次考察自出發(fā)到9月18日返京,共歷時三個月,途經(jīng)28個縣(市、旗)??疾炱瘘c是大同市東門,出發(fā)后向南到渾源,由此地經(jīng)小石口到繁峙。由繁峙過代縣到寧武,南行至靜樂。由靜樂向西北過岢嵐到保德。再由保德北沿黃河經(jīng)河曲,過黃河后抵達準噶爾旗,再向南折返,經(jīng)哈拉塞*這里的“哈拉塞”是“西北的剖面”之中的原詞,筆者結合“羊家灣到府谷”一段中提到的哈拉寨,以及內(nèi)蒙古哈鎮(zhèn)地理位置和介紹,認為這里“哈拉塞”應該是哈拉寨,現(xiàn)為“哈鎮(zhèn)”。(應為哈拉寨,現(xiàn)為哈鎮(zhèn))到府谷。過黃河,西行過神木,經(jīng)河套邊境到榆林。自榆林東南,經(jīng)米脂、綏德到吳堡,由此再過黃河向南,經(jīng)石樓、隰縣、大寧、吉縣到鄉(xiāng)寧填平(店兒坪*據(jù)書中記述,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走訪當?shù)鼐用?,認為這里應該為“店兒坪”,理由如下:第一,當?shù)責o“填平”這個地名;第二,當?shù)胤窖灾小疤钇健焙汀暗陜浩骸卑l(fā)音比較接近;第三,據(jù)當?shù)乩先酥v,舊時店兒坪位于交通要道,并且有供騾馬休息的旅店;第四,從步行和騎騾子的行程時間看,同游記中作者提到的從“吉縣三候鎮(zhèn)(吉縣中垛鄉(xiāng)三候村)到店兒坪再到圪丁石(應為丁石村)”的行程時間比較吻合;第五,從地理方位看,店兒坪位于鄉(xiāng)寧縣城的南邊,丁石村和稷山縣又位于店兒坪的南邊,位置上同游記中的記述也對應。)。又由鄉(xiāng)寧南行到稷山,最后由稷山沿汾河,經(jīng)臨汾、洪洞、靈石、介休、榆次等地回到太原,在太原遣散騾隊,乘火車回北京。

此行考察重點是黃土地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主要考察地點有山西大同市和保德縣、陜西榆林市、內(nèi)蒙古的準噶爾旗以及黃河峽谷等。特別考察了黃土地層,關注沿途的地質(zhì)狀況,尤其是地質(zhì)條件較好的露頭。楊鐘健在游記中曾記述“山陜間的黃河,流于峽谷中,兩岸高出約五十至一百多公尺以上,都是古生代或中生代巖石造成?!?[16],頁23)重要的地質(zhì)發(fā)現(xiàn)包括:大同東約七十里第四紀初期的火山遺跡;內(nèi)蒙古的哈鎮(zhèn)、山西保德、陜西榆林和綏德以及黃河峽谷之間的紅色土和黃色土等。

化石采集地點主要在保德、府谷、神木等地。在抱有殷切希望的保德冀家溝,他們遇上陰雨連綿的農(nóng)忙季節(jié),收獲并不大。在神木有較大發(fā)現(xiàn),德日進根據(jù)比利時等地的經(jīng)驗,在神木縣東山一座寺廟的門口“立刻”判定一塊長、寬均為“一尺多的足印”為禽龍足印*發(fā)現(xiàn)古禽龍足印化石的巖層為神木砂巖,其下為下侏羅紀綠巖系?!耙怀叨嗟淖阌 闭f明“古禽龍”很大,化石很珍貴,“立刻”一詞,反映了德日進出色的專業(yè)素質(zhì)。參見楊鐘健. 西北的剖面[M]. 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 2014.37.。楊鐘健也在“古禽龍足印”化石附近發(fā)現(xiàn)完整田穴鼠下顎化石*發(fā)現(xiàn)“古禽龍足印”化石當天發(fā)掘到一只田穴鼠化石下顎的前部,第二天又發(fā)掘到同一化石的后面部分。游記中舉維曼教授用七八年時間才采集到一個完整魚龍脊骨化石的例子,不僅說明這副田穴鼠下顎化石雖然前、后兩部分顏色不同,還說明該下顎化石的珍貴,更表明當?shù)攸S土地層條件好。參見楊鐘健. 西北的剖面[M]. 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 2014.37.。此外,在榆林、黃河渡口宋家川、鄉(xiāng)寧圪丁石(丁石村)進行了重點考察,分別采集了嚙齒類、三門系介殼等化石。

石器遺跡的考察是本次考察的第三個目的。相關考察主要集中在陜西榆林市的魚河堡、米脂等地,并在米脂找到一塊大型的新石器時代石器。

3.2 第二次合作考察(1932年夏)

1931年夏,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的化石采集員劉希古在太谷南邊發(fā)現(xiàn)化石群。同年冬,巴爾博在太谷縣發(fā)現(xiàn)三門系化石[17],引起了德日進和楊鐘健對該地區(qū)的興趣。1932年夏*德日進1931年2月經(jīng)夏威夷來華,到1932年9月返回法國,共一年零七個月,是他第四次來到中國。,兩人對山西東南部進行地質(zhì)考察。

本次考察共計20余日,交通工具仍為騾子,考察起點為壽陽縣,途經(jīng)17個縣(市)??疾礻犗葘坳栔苓呥M行地質(zhì)考察,然后由壽陽出發(fā)經(jīng)羊頭崖、道坪、東坪、長凝鎮(zhèn)等地至太谷。在太谷經(jīng)陽邑、回馬,沿五馬河(應為烏馬河)過候目(更修*“五馬河”應該為“烏馬河”,另外,“候目”發(fā)現(xiàn)了許多化石,因此它在游記中較為重要,筆者通過采訪當?shù)匕傩?,得知“候目”為原名,現(xiàn)更名為“更修”,屬于榆社縣西馬鄉(xiāng)。)至榆社。此后經(jīng)榆社縣城到潭村,隨后過武鄉(xiāng),再向西至沁縣,經(jīng)襄垣,過韓家?guī)X、余吾鎮(zhèn)、張店鎮(zhèn)等地至浮山,再由南坡南行翼城,過中條山至絳縣。再由絳縣北行經(jīng)曲沃至侯馬,在侯馬解散騾隊,結束了此次考察。最后經(jīng)洪洞、介休、平遙、太谷、榆次、太原,然后返京。

此次考察重點除山西省東南部新生代地層外,還包括榆次化石群??疾旎顒影ǖ刭|(zhì)調(diào)查、化石采集等。考察地點主要有太谷縣和榆社縣更修村、潭村,屯留縣余吾鎮(zhèn)等地。

此時兩人已經(jīng)擁有豐富的野外地質(zhì)調(diào)查經(jīng)驗,不僅能夠通過化石確定地層年代,還能夠根據(jù)地層尋找化石。本次考察雖然時間短暫但收獲頗豐。沿烏馬河行走時,他們觀察到“兩邊已漸有土狀如古代堆積”([18],頁9),兩人依據(jù)地層狀況在榆社縣更修村、潭村等地采集到大量化石。

地質(zhì)方面他們主要對太谷、壽陽等地的土狀堆積進行了考察。重點對壽陽的羊頭崖、榆次長凝鎮(zhèn)、屯留韓家?guī)X、余吾鎮(zhèn)以及臨汾翼城附近新生代后期的紅色堆積進行考察??疾煺J為,太谷堆積在地層的層位、性質(zhì)以及化石的特征上都同泥河灣堆積相似。

化石采集主要集中在太谷、榆社、沁縣等地。在榆社更修村,發(fā)現(xiàn)可以確定該堆積年代的三趾馬牙齒以及很好的豬下頜骨和保存完好的象牙等化石。在榆社潭村發(fā)現(xiàn)了鹿角、完整的馬趾骨、犀牛牙齒以及較為完整的象牙、劍齒虎頭、豬下牙床、山羊頭等化石([18],頁23)。

4 考察成果和學術影響

兩次地質(zhì)考察在德日進和楊鐘健一生眾多的野外考察中占比有限。但是,以這兩次考察資料為基礎,結合周口店等地的化石資料,產(chǎn)出了大量成果*兩人合作發(fā)表的主要論文和著作有:On Some Traces of Vertebrate Life in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Beds of Shansi and Shensi[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9, 8(2): 131—133;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ou Kou Tien fossiliferous Deposit[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9, 8(3): 173—202; 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Geology of China Proper and the Geology of Mongolia[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30, 9(2): 119—125;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Pre-Loessic and Post-Pontian Formations in Western Shansi and Northern Shensi[J].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Series A, 1930, 8: 1—37; Fossil Mammals from the Late Cenozoic of Northern China[J]. Palaeontologia Sinica,Series C, 1931, 9, Fascicle 1: 1—66; The Late Cenozoic Formations of S.E. Shanxi[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33, 7: 207—248; Fossil Man in China, the Choukoutien Cave Deposits with a Synopsis of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Late Cenozoic in China[J].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Series A, 1933, 11: 1—166等文章。楊鐘健單獨署名的論文和著作主要有On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Chi Ku Shan near Chou Kou Tien[J].Palaeontologia Sinica,Series C, 1930, 7(Fascicle 1): 1—99; On the New Finds of Fossil Eggs of Struthio Anderssoni Lowe in North China with Remarks on the Egg Remains Found in Shansi, Shensi, and in Choukoutien[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33, 12: 145—152等。,“前后不到兩年半,僅兩人考察了3個月,即發(fā)表了兩本專著論文,其效率之高,后人鮮有出其右者?!盵19]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成功的中外合作考察,培養(yǎng)了本土古生物地質(zhì)學人才,促進了古脊椎動物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進程。

這兩次考察合作雙方均為受益者,既驗證、完善了德日進的生物地層學理論,又豐富了楊鐘健古脊椎動物學野外考察的實踐經(jīng)驗、奠定了良好的學術基礎。學術成就和影響主要集中在黃土研究、化石群的發(fā)現(xiàn)、石器發(fā)掘、地質(zhì)學理論和古脊椎動物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等方面。

4.1 開啟山西舊石器考古與“榆社”化石群發(fā)掘

地質(zhì)剖面中的舊石器和脊椎動物化石群的發(fā)現(xiàn)都與第四紀地層有關。根據(jù)地層中的舊石器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可以驗證周口店、薩拉烏蘇、泥河灣的地層關系。德日進和楊鐘健在地質(zhì)考察中對舊石器頗為關注。1929年發(fā)現(xiàn)的中陽許家窯、大寧下坡地等舊石器地點是山西舊石器考古的開端,也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寧夏水洞溝等地之后早期人類活動的又一批重要遺址[20]。

兩人的共同考察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古脊椎動物化石的新屬、新種*僅在“中國北部新生代后期之哺乳動物化石”一文中就記述了4種新屬,11個新種。,1931年之前,山西著名的“龍骨”出產(chǎn)地是保德縣冀家溝,榆社系化石群還不為學界所知。結合1931年劉希古的發(fā)現(xiàn),1932年德日進和楊鐘健,依據(jù)地層走向和露頭位置,發(fā)現(xiàn)了榆社縣更修村、潭村等有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產(chǎn)地,開啟了榆社化石群的發(fā)掘。當時,新生代研究室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周口店,未對榆社化石群進行發(fā)掘。但相關學術成果已經(jīng)引起桑志華的關注,1934年,桑志華和湯道平(M. Trassaert)開始在榆社縣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此后,榆社系化石群發(fā)掘出由第三紀上新世到第四紀更新世,非常完整的系列化石標本,成為研究亞洲大陸新生代第三紀晚期以來哺乳動物演化的重要化石材料[21]。

4.2 提出黃土研究的地質(zhì)剖面法

中國黃土真正意義上的地層學研究始于德日進和楊鐘健*安特生雖沒有專門做黃土地層研究,但在《黃土地的兒女》(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S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1934)一書中三趾馬等發(fā)現(xiàn)都與黃土地層相關,這一方法被德日進借鑒。參見劉東生等. 黃土與環(huán)境[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5.44.。1926年,德日進借鑒安特生的研究方法,提出地質(zhì)剖面的重要性,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化石與地層研究并重的先河[19]。

德日進認為,相關研究結果“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改變了我們關于黃河的侵蝕及其年代的觀點。”*德日進致翁文灝信,美國喬治頓大學圖書館藏,原文記道“This modifies somewhat seriously our ideas on the ero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antiquity”。1929年,地質(zhì)考察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紅色土(Reddish clays)”*考察結束,德日進給翁文灝地質(zhì)成果簡要報告的第一條就提到“紅色土”,參見1929年9月30日德日進致翁文灝信,美國喬治頓大學圖書館藏,據(jù)“Young-Teilhard geological journey in W. Shansi and N. Shensi (June-September 1929) Short final report”翻譯。即為該方法的直接應用。兩人將山西、陜西一帶廣泛分布的黃土分為“黃土”和“紅色土”,根據(jù)相關地文和化石的性質(zhì),將“紅色土”自下而上又分為A、B、C三層*中國的黃土主要分為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午城黃土,其中馬蘭黃土為新黃土,離石黃土和午城黃土都為老黃土。德日進和楊鐘健發(fā)現(xiàn)的“紅色土”屬于老黃土,其中,A層又稱“靜樂紅土”,為上新世晚期沉積;B層屬于更新世早期,相當于“泥河灣層”;C層屬于更新世中期,與“周口店層”相當。。在此基礎上,兩人提出的中國北方新生代沉積相,生物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案,對我國第四紀地層的研究至關重要,為“黃土風成說”奠定了基礎,推進了我國黃土沉積的研究[22]。

“紅色土”的發(fā)現(xiàn)是黃土研究的基礎,正如劉東生所說,“在黃土地層及古生物學方面,以楊鐘健的工作較詳,他對黃土中古脊椎動物化石做了詳細地研究,為黃土地層的劃分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對鼢鼠化石的研究為鑒定黃土地層提供了很好的線索?!?[23],頁11)后來德日進在進行地層研究時,進一步發(fā)展了該思想,不僅考慮動物群與地層的劃分,還綜合考慮動物與大陸、環(huán)境、巖石圈演化等的關系,這成為他“地學—生物學”研究的核心[19]。

4.3 將地文回旋發(fā)展到華北地文回旋

“地文回旋”是我國地文期研究的獨特用詞*即“一侵蝕一堆積為一周期”。參見邱維理. 中國地文期研究史[J]. 中國科技史料, 1999, 20(2): 95—106.,是維理士在山西考察時提出的*維理士以威廉·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年)的侵蝕輪回說為基礎,將華北(河北、山西一帶)地形演化分為北臺期、唐縣期、忻州期、汾河期四個階段,將秦嶺南坡及長江三峽地區(qū)劃分為秦嶺期、揚子期兩個階段。參見Willis B, Blackwelder E, Sargent R H. Research in China: Description Topography and Geology[M]. Washington, 1907. 75—83, 203—261, 319—339.,巴爾博等沿用了這一術語,德日進和楊鐘健對它進行完善,建立了我國新生代研究的重要遺產(chǎn)——“華北地文回旋”[24]。

華北地文回旋分地文和循環(huán)兩方面:地文方面,維理士等進行的地文期研究以文字敘述為主,照片和素描為輔。巴爾博強調(diào)區(qū)域間地文事件與地文期序列的平行關系[25],德日進、楊鐘健認為不能只關注地面上山嶺高低等地貌變化,還應該以地層研究為基礎進行地文期的劃分和斷代。循環(huán)方面,巴爾博提出華北地文回旋的雛型,即兩個侵蝕期之間有一個堆積分割[26]。德日進、楊鐘健在巴爾博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地文回旋的“循環(huán)原則”*與前人相比,在地文期劃分方法上以巴爾博、德日進和楊鐘健的劃分方法最合理,其一,對地文期有明確觀察,每一期代表侵蝕面或堆積面,每一循環(huán)期由兩期構成;其二,自紅土分出紅色土以來,各地文期明確了許多。Teilhard de Chardin P, Young C C.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Pre-Loessic and Post-Pontian Formations in Western Shansi and Northern Shensi[J].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Series A, 1930, 8: 1—37.,認為地文研究應在堆積期中尋找堆積[27]。卞美年認為劃分地文期有周期劃分和堆積斷代兩個主要原則:一侵蝕一堆積為地文演化的一個基本周期;必須有化石依據(jù)來確定堆積的時期[28]。實踐中,該方法在其他區(qū)域的地層研究中得以廣泛應用。

實際上,華北地文回旋的機制在于內(nèi)營力(構造過程)和外營力(氣候過程)相結合[29]。近年來“地文回旋”主要應用在三個方面*第一,借助新手段、新資料對已有的地文期進行深入研究;第二,對地文期的劃分或地文循環(huán)模式進行新探討;第三,將地文期的研究與環(huán)境演變相結合。參見邱維理. 中國地文期研究史[J]. 中國科技史料, 1999, 20(2): 95—106.,最主要的應用是古土壤*古土壤(或稱化石土壤)是地質(zhì)時期或歷史時期自然景觀的產(chǎn)物,記錄了當時的母質(zhì)、氣候、生物群落、地形和時間等因素,它是古氣候、古環(huán)境的一種良好的記錄。參見劉東生等. 黃土與環(huán)境[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5.278.的古氣候研究。劉東生等認為德日進和楊鐘健命名紅色土中所夾的“紅色條帶”*黃土和古土壤的關系比較復雜,當粉塵堆積速度大于成壤速度時形成黃土,當粉塵堆積速度小于成壤速度時發(fā)育成古土壤。一般發(fā)育較好且保存完整的古土壤剖面,可劃分出腐殖質(zhì)層、粘化層、淀積層和母質(zhì)層。參見劉東生等. 黃土與環(huán)境[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5. 300.是埋藏的古土壤層,而對黃土與古土壤層多層疊覆的現(xiàn)象所表達的古氣候意義成為現(xiàn)在研究第四紀黃土的關注點([30],頁235)。

以上的研究成果和影響,歸功于德日進和楊鐘健親密無間的合作考察,這不僅是感情的交流,還是學術的交流,既體現(xiàn)在生活小事中,也體現(xiàn)在學術成果上。更為重要的是為剛步入古生物研究的楊鐘健提供了國際視野。

通過《剖面的剖面》等游記對考察過程的回顧,楊鐘健在生活等方面給予德日進照顧,在化石采集、科研方法等方面經(jīng)驗豐富的德日進則給楊鐘健較大幫助。楊鐘健認為同德日進合作考察“實在是一種愉快,令人可忘征塵之苦?!?[18],序8—9)德日進經(jīng)常將歐洲最新的成果應用到中國的研究中,并將中國的研究成果及時地介紹出去,為楊鐘健提供了國際化的研究視野。1930年11月3日,德日進致楊鐘健信寫道:

我希望你不久就會收到米爾恩·愛德華(Milne Edward*不能確定是亨利·米爾恩·愛德華(Henri Milne-Edward, 1800—1885)還是阿爾·米爾恩·愛德華(Alphonse Milne Edward, 1835—1900)的著作。后者專長于鳥類化石;前者是后者的父親,專長于甲殼類、軟體動物和珊瑚,1823年獲得醫(yī)學博士,后師從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 1769—1832)學習動物學,1832年任中央藝術學院衛(wèi)生與自然史專業(yè)的教授,1841年任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1842年,他被選為皇家學會的外籍成員,1843年任索邦大學教授,1856年皇家學會授予他“科普利獎章”,1864年成為自然歷史博物館負責人。所著《英國珊瑚化石專論》(A Monograph of the British Fossil Corals)一書是古生物化石領域的經(jīng)典之作。結合另一本書給翟秉志先生,這里提到的書可能為《英國珊瑚化石專論》。)的書(一本給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另一本給秉[志]博士)*原名翟秉志(1886—1965),1902年7月,考入河南大學堂(參見樊洪業(yè). 秉志先生早期學歷考實[J].中國科技史料, 1989, 10(2): 43—45.),1909年從京師大學堂畢業(yè),同年10月赴美國康奈爾大學主要跟隨昆蟲學家倪達姆(James G. Needham)求學,191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1914年與留美同學任鴻雋、趙元任等共同發(fā)起“中國科學社”,1918年獲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繼續(xù)在美國費城韋斯特解剖學與生物學研究所跟隨神經(jīng)學家唐納森(Donaldson)研究神經(jīng)細胞生長。1920年冬,回到中國。1921年,在南京高師創(chuàng)建我國大學的第一個生物學系,任系主任。1922年8月18日,創(chuàng)立我國第一個生物學研究所,任所長。1928年10月1日,北平靜生研究所成立,任研究所動物部主任。1934年8月23日,在廬山蓮花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任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是脊椎動物形態(tài)學、脊椎動物神經(jīng)生理學、動物區(qū)系調(diào)查、分類學、古動物學等,專長于第三紀的昆蟲、軟體動物、龜類、魚類等化石研究。參見翟啟慧. 秉志傳略[J]. 動物學報, 2006, 961—970.。如果你恰好還有關于中國嚙齒動物研究報告的抽印本,你或許可寄一份給里昂大學理學院地質(zhì)學實驗室的維雷先生(Mr. Viret)。這個年輕人一年前出版了一本非常有趣的關于圣熱朗勒皮伊(St Gérand le Puy)中新世阿啟塔階哺乳動物的書[31](許多嚙齒類動物Rodents,甚至一些跳鼠科動物Dipodidae)。我將會請他分別寄一本給我們。我也已經(jīng)請我的書商(書店名字為“騎士”Le Chevalier)寄給你,也是給地質(zhì)調(diào)查所,一本施雷伯(A. Schreuber,荷蘭古生物學家,該書用德文寫成)有關大河貍屬(Trogontherium)的有趣的研究報告[32]*此信藏于美國喬治頓大學圖書館。。

5 結論

正如丁文江等指出的,對處于起步和發(fā)展階段的中國地質(zhì)學,尤其是人才匱乏的古脊椎動物學來說,合作考察對中外學者都是最佳選擇。1929年,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之后,在丁文江、翁文灝等人的組織和規(guī)劃下,德日進和楊鐘健在山西進行了兩次中國學者主導、國外學者參與的合作考察。

1929年,48歲的德日進已是國際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熟悉中國的新生代地層,有豐富的中國北方地質(zhì)考察實踐經(jīng)驗。32歲的楊鐘健剛從德國回來不久,野外地質(zhì)考察經(jīng)驗亟待補充。在學術起步階段,這種長時間的合作考察,使楊鐘健受益匪淺,他不僅獲得了有關哺乳動物演化的理論知識,還增加了化石發(fā)掘和鑒定的實踐經(jīng)驗。楊鐘健曾回憶“談到我們在野外有關學術上的探討,可以說,我之獲益,比在學校時多得多。他(德日進)學識淵博,除古生物及地層外,于考古、人類、地文、巖石等方面均較我為優(yōu)。所以我隨時隨地可以得到他的指教?!?[9],頁61)德日進也樂于為楊鐘健提供指導,在1929年4月13日致表姐瑪格麗特的信中寫道:“我會接受在6月或7月和一位年輕的中國古生物學家一起到山西、陜西之間黃河沿岸的一些地點進行考察,為他提供科學上的指導。”([15],頁120)

這種實地合作考察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促進了地層學、古脊椎動物學的本土化進程,是近代地質(zhì)學國際化和本土化過程的積極探索和嘗試。楊鐘健曾指出“德氏歷年在中國工作,凡與之共同工作及接近之青年,如裴文中、卞美年、賈蘭坡等,對于近代地層及脊椎動物化石,起初時,無充分研究,經(jīng)德日進之熏陶,成為國內(nèi)有數(shù)專家?!盵33]事實證明,這種合作考察的方式是成功的,合作雙方都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成果。更重要的是,這種合作考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裴文中、賈蘭坡等學者的培養(yǎng)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致謝承蒙美國喬治頓大學圖書館提供查閱德日進、楊鐘健往來書信的便利,陳蜜博士提供了德日進的相關信息,謹致謝忱。

1 章鴻釗. 六六自述[M]. 武漢:武漢地質(zhì)學院出版社, 1987.

2 張軼歐.《地質(zhì)匯報》序[J]. 地質(zhì)匯報, 1919,(1): 1—3.

3 丁文江. 丁文江自述[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4.

4 章鴻釗, 翁文灝. 地質(zhì)研究所師弟修業(yè)記[M]. 北京:京華印書局, 1916.

5 Membership list for the year 1922[J]. 中國地質(zhì)學會志, 1922,1: 97—99.

6 C. H. Peake.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into China[J].ISIS, 1934.22: 173—219.

7 韓琦. 從礦務顧問、化石采集者到考古學家——安特生在中國的科學活動[C]. 法國漢學(18輯). 北京:中華書局, 2018.

8 J. G. Andersson.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a Bone-Deposit at Chow-Kou-Tien in Fang-Shan-Hsien, Chili Province[J].GeografiskaAnnaler, 1919,(1): 265—268.

9 楊鐘健. 楊鐘健回憶錄[M]. 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 1983.

10 Teilhard de Chardin P.Accomplirl’Homme,lettresinédites(1926—1952)[M]. Paris: Grasset, 1968.

11 陸惠元, 侯云鳳. 德日進和北疆博物院[J]. 中國博物館, 2000,(4): 89—93.

12 Licent E.Comptes-Rendusdeonzeannées(1923—1933)deséjouretd’explorationdanslebassinduFleuveJaune,duPaihoetdesautrestributariesduGolfeduPeiTcheuly[M]. Tome II (1925—1930).

13 同號文. 德日進對中國地質(zhì)古生物學的貢獻——紀念德日進逝世60周年[J]. 化石, 2015,(2): 15—18.

14 Teilhard de Chardin P.Lerayonnementd’uneamitié.CorrespondanceaveclafamilleBégou?n(1922—1955)[M]. Bruxelles: éditions Lessius, 2011.

15 Teilhard de Chardin P.Lettresdevoyage(1923—1955),recueilliesetprésentéesparClaudeAragonnès[M]. Paris: Bernard Grasset, 1956.

16 楊鐘健. 西北的剖面[M]. 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 2014.

17 Teilhard de Chardin P, Young C C. The Late Cenozoic Formations of S.E. Shanxi[J].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 1933,7: 207—247.

18 楊鐘健. 剖面的剖面[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19 李傳夔. 德日進與中國古哺乳動物學[J]. 第四紀研究, 2003,(7): 372—378.

20 陳哲英. 楊老是山西舊石器考古與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的奠基者[C]. 秦懷鐘主編.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 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8. 284—286.

21 陸惠元, 侯云鳳. 德日進和北疆博物院[J]. 中國博物館, 2000,(4): 89—93.

22 劉東生. 新黃土和老黃土[J]. 中國地質(zhì), 1959,(5): 22—25.

23 劉東生等. 黃河中游黃土[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4.

24 李吉均, 朱俊杰. 廬山的地文研究[J]. 地理科學, 1987,7(4): 306—315.

25 Barbour G B. Note on Correlation of Physiographic Stages[J].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 1927,5(3- 4): 279—280.

26 Barbour G B. The Geology of the Kalgan Area[J].MemoirsoftheGeologicalSurveyofChina, 1929,(6): 88—148.

27 德日進, 楊鐘健. 中國人類化石及新生代地質(zhì)概論[C]. 《楊鐘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 楊鐘健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 62—78.

28 卞美年. 評“遠東地形與考古之研究”[J]. 地質(zhì)論評, 1940,5(1-2): 119—125.

29 劉東生, 盧演儔. 德日進對中西科學交流的貢獻[J]. 大自然探索, 1991,(3): 106—112.

30 劉東生等. 黃土與環(huán)境[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5.

31 Viret J. Nouvelles observations relativesla faune de rongeurs de Saint-Gérand-le-Puy[J].ComptesRendusdel’AcadémiedesSciences, 1926,183: 71—72.

32 Schreuder A.Conodontes(Trogontherium)andCastorfromtheTeglianClaycomparedwiththeCastoridaefromotherlocalities[M]. Archives du Musée Teyler, 1929.

33 楊鐘健. 懷地質(zhì)學家德日進先生[J]. 真理, 1944,1(4): 463—465.

猜你喜歡
黃土化石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各路創(chuàng)新人才涌向“黃土高坡”
當代陜西(2020年15期)2021-01-07 09:23:14
黃土成金
河北畫報(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04
只要有信心 黃土變成金
河北畫報(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0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劉文西:繪不盡是黃土情》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1-03 11:14:47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zhàn)
小學科學(2015年2期)2015-03-11 21:52:45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zhàn)
小學科學(2015年1期)2015-03-11 14:17:16
奇台县| 三门峡市| 仁化县| 呼图壁县| 南投市| 澄江县| 萨迦县| 天峻县| 南靖县| 滦平县| 衡阳县| 阿尔山市| 田阳县| 拉萨市| 双城市| 永和县| 元谋县| 孟村| 康乐县| 碌曲县| 宕昌县| 黄陵县| 兴文县| 麟游县| 郁南县| 北安市| 平罗县| 习水县| 仙桃市| 苏尼特右旗| 辽阳市| 民勤县| 西和县| 杭锦后旗| 甘肃省| 泗洪县| 台北县| 九龙城区| 伊川县| 县级市|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