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德剛 李世棟
(內蒙古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呼和浩特 010020)
19世紀下半葉,中國處在列強蠶食紛爭之下,中國的有識之士們已經認識到只有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救亡圖存;而要學習西方,首先必須翻譯西方的著作。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主要目的即源于此。翻譯館先后翻譯了大量西學著作,其中《冶金錄》是金屬工藝學的第一本譯著,有其開創(chuàng)意義,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一些先進的鑄造知識和技術。前人研究多以目錄學角度為主,如張曉[1]、潘吉星[2]、王紅霞[3]等人的著作。其余研究散于一些翻譯史、出版史、技術史研究著作中,僅僅提到《冶金錄》書名而已,或把它列入著作目錄表中,并沒有更多的描述,如方一兵[4]、馮志杰[5]等人的著作,還有王揚宗[6]、黎難秋[7]、房正[8]、熊宗武[9]等人的文章。對《冶金錄》的內容研究著力最多的是施春煜的碩士論文《江南制造局技術引進及其工業(yè)技術體系的建構》[10],其“金屬冶煉業(yè)的知識技術引進及其體系建構”一節(jié)中列舉了《冶金錄》卷中與卷下里關于金屬學知識的內容。鑒于學界對《冶金錄》的研究尚缺乏專門和深入,為此本文將主要探討《冶金錄》的翻譯底本和中文版本,翻譯背景與其中的鑄鐵知識,及其傳播和影響等。
《冶金錄》一書由傅蘭雅口譯,趙元益筆述,全書共約4萬余字,末尾附表四個。其英文底本為《成型與建模指南》(TheMouder’sandFounder’sPocketGuide),英文原書是一本袖珍書(pocket book),全書正文有250余頁,最早出版于1851年,再版次數(shù)較多,筆者查證還有1853、1874、1878,1885、1893等版本,但除1885版與Statuary,Ornamental,Moulding,Ordnance,ETC合為一冊外,并且1885版的目錄為豎排。其它版本都與第一版沒有差別,均為翻刻本,僅扉頁上的出版公司名稱不同。此書原作者是美國的采礦工程師FredOverman(1803—1852),中文譯名為阿發(fā)滿。經筆者在網絡上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阿發(fā)滿還有以下著作:
①《鐵的制造》:包括煉鐵工業(yè)的各個分支,如木材切割、煤炭挖掘、木炭和焦炭的燃燒、鐵礦石的開采和焙燒、高爐的建造和管理、鍛造錘、軋機、鼓風機、熱風等,還添加了一篇關于煉鋼的文章*中文為筆者翻譯,原文如下:The manufacture of iron, in all its various branches : including a description of wood-cutting, coal digging, and the burning of charcoal and coke, the digging and roasting of iron ore, the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of blast furnaces… : also a description of forge hammers, rolling mills, blast machines, hot blast, etc. etc. : to which is added an essay on the manufacture of steel / by Frederick Overman;
②《鋼的制造》:包括煉鋼的實踐和方法,在新版的附錄里還增加了當時最新的煉鋼進展情況介紹*中文為筆者翻譯,原文如下:The manufacture of steel: containing the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of working and making steel. By Frederick Overman… A new edition, to which is added an appendix,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recent improvements in steel.;
③《工程力學》:包括建筑工程機械原理和實踐*中文為筆者翻譯,原文如下:Mechanics for the millwright, machinist, engineer, civil engineer, architect and student : containing a clear elementary exposi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machines.;
④《成型與建模指南》:有關利用綠砂、干砂、土壤和水泥制范和成型的論文*中文為筆者翻譯,原文如下:The moulder’s and founder’s pocket guide: a treatise on moulding and founding in green-sand, dry-sand, loam, and cement, the moulding of machine frames, mill-gear, hollow-ware, ornaments, trinkets, bells and statues;
⑤《實用礦物學、勘測與開采》:以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紹了礦物學、勘測技術及開采工程等*中文為筆者翻譯,原文如下:Practical mineralogy, assaying and mining: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useful minerals, and instructions for assaying and mining according to simplest methods.;
⑥《冶金學論文集》:包括采礦和一般及特定的冶金操作,并對炭、焦炭和無煙煤爐、噴砂機等進行了描述*中文為筆者翻譯,原文如下:A treatise on metallurgy: comprising mining, and general and particular metallurgical operations, with a description of charcoal, coke, and anthracite furnaces, blast machines。
《冶金錄》中文流傳版本有江南制造局刻本、礦務叢書刻本、富強齋叢書本、礦務五種本、江南制造局譯書匯刻本、續(xù)修四庫全書本、西學富強叢書本、叢書集成續(xù)編本等。江南制造局本沒有目錄,版心為冶金上加卷題,如冶金上范模造法;西學富強叢書以江南制造局本之兩頁縮印成一頁,有目錄,版心分別為《冶金錄》卷上、《冶金錄》卷中、《冶金錄》卷下。礦務五種本、富強齋叢書本均翻刻西學富強叢書本。江南制造局譯書匯刻本、叢書集成續(xù)編本、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等均沒有目錄與江南制造局刻本同。以上這些不同版本在內容上沒有差別,均與江南制造局刻本相同。筆者所查具體版本信息見表1。
表1 《冶金錄》的版本信息
近代中國處于西方列強壓迫之下,唯有自強富國才是挽救危亡之途徑。從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到創(chuàng)辦了一批軍工企業(yè),以及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意識到救國的根本在于人才[11]。負責培養(yǎng)人才和傳播知識的江南制造局工藝學堂和翻譯館便應運而生了。1868年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創(chuàng)建之初,傅蘭雅與徐壽等人就已經認為引進科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應從基礎科學開始引進。首先要翻譯一批基礎科學教科書,一般工藝及制造技術行業(yè)的標準著作等。而洋務派則主張首先翻譯江南制造局急用之書,能夠盡快培養(yǎng)江南制造局所需的技術人才[12]。翻砂工藝是現(xiàn)代機械加工的必不可少之前提,江南制造局創(chuàng)辦后,隨即設立了翻砂車間,車間需要人才,人才培養(yǎng)需要教科書,因此翻譯與翻砂相關的西學著作遂成為當務之急,而《冶金錄》作為一本鑄造技術使用手冊,可以說是當時的首選,于是傅蘭雅與趙元益合作翻譯了此書。
通過比較《冶金錄》的中英文底本發(fā)現(xiàn),譯者依照忠實于原文的原則,在內容上并沒有對其進行改編增刪,只是在目錄設置上中英文(圖1,圖2)有以下幾點不同。
卷上之目錄既與英文原目錄不同,又與其子目錄不同。為此筆者仔細對比書中內容發(fā)現(xiàn),中文目錄“生砂模”一節(jié)原本對應的是英文的第三節(jié)“Moulding in Green-Sand”,卻把其后的三節(jié)“Moulding in Open sand”“Mixied Moulding”“Dry-Sand Moulding”的內容都包括了。中文第四節(jié)“作細巧花紋之?!笔菑挠⑽闹械诹?jié)“Dry-Sand Moulding”中的“small ornamental castings”這一小節(jié)開始。最后一節(jié)“作泥模余論”則從英文中第八節(jié)“Moulding without Thickness”之最后一小節(jié)“General Remarks on Cylinder Moulding”開始。對比中英文內容發(fā)現(xiàn),譯者并未縮減或更改翻譯內容,僅僅是改變了章節(jié)劃分。
對比卷中和卷下中英文目錄可知,這兩卷中文目錄與英文中的子目錄一樣,兩者之間只有兩處不同,第一英文“Characteristics of Foundery Pig”一節(jié)對應中文則是“深灰色鐵”“黑色鐵”“鐵有熱風冷風之別”這三小節(jié)。并且英文中關于黑色鐵的內容與深黑色鐵內容是一個段落,而中文譯本中黑色鐵則單獨成為一節(jié)。第二英文中最后一節(jié)“Melting of Bronze Metal; Melting of Lead, Tin, Antimony, and Brass”翻譯成“雜論”,沒有按照英文原意翻譯。卷下對應的是英文中的附錄一章,中文按照英文如實翻譯,在目錄上沒有差別[13]。
圖1 中文目錄
圖2 英文目錄
《冶金錄》中的涉及的化學物質名稱不多,其中元素的翻譯沿用了傅蘭雅在《化學鑒原》中所譯名稱。一般化合物的翻譯也和《化學鑒原》一致,即按照化學式中元素的名稱順序而翻譯,如硫酸銅,譯成銅養(yǎng)硫養(yǎng)水。僅有個別的化合物與《化學鑒原》的翻譯有差別,其中如氯化銅譯成銅養(yǎng)綠養(yǎng),而在《化學鑒原》中譯成銅綠等。這是當時的譯者沒有考慮或區(qū)分開酸和酸性氧化物,同時也說明化學術語在翻譯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其中主要的術語翻譯對比情況見表2。不同的翻譯者開始獨立翻譯時,所遵循的譯書原則不同,造成了術語的不統(tǒng)一。隨著西學的不斷輸入與國人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各學科的發(fā)展,術語統(tǒng)一是必然要求,最終術語翻譯也逐漸成熟一致?!兑苯痄洝分械蔫T造用工具術語與現(xiàn)代通用的術語也不同,其翻譯方式多為意譯,如沖天爐譯成柱形爐,反射爐譯成倒焰爐等。
表2 《冶金錄》中主要術語表
西方近代科學的發(fā)展起來以后,由于物理化學以及晶體學研究上的進步,相關試驗設備的先后出現(xiàn),金屬學隨之快速發(fā)展。在鑄鐵研究方面,顯微鏡的使用以及金相學的興起都促進了鑄鐵學的發(fā)展,使冶金學家可以在實驗中得出可靠的數(shù)據(jù)。《冶金錄》雖然是一本工藝手冊,相比教科書來說內容較少,并且以技術操作為主,但其中后兩卷系統(tǒng)地講述了西方近代鑄鐵知識,在晚清來說是相對先進的,如對鑄鐵種類的介紹,尤其是介紹了西方發(fā)明不久的可鍛鑄鐵,以及各鑄鐵的性能及冶煉和雜質對鑄鐵的影響。但這其中有些鑄鐵知識(多為數(shù)據(jù))不準確,更沒有詳述合理的科學原理來解釋相關問題。下文筆者將詳解《冶金錄》中的鑄鐵知識。
現(xiàn)代鑄鐵學將鑄鐵分為灰口鐵、白口鐵、球墨鑄鐵、可鍛鑄鐵,灰口鐵又分為鐵素體灰口鐵、鐵素體-珠光體灰口鐵、珠光體灰口鐵?!兑苯痄洝肪碇小罢撊坭T各事”之第一節(jié)“鐵的性情不同”中介紹了第一號鐵亦即灰口鐵,第二號鐵、第三號鐵(白口鐵),深灰色鐵、能打之生鐵(可鍛鑄鐵)等鑄鐵的性質、生產方法和使用性能。這些鑄鐵知識是現(xiàn)代鑄鐵學上最基本的內容,《冶金錄》中的介紹已經接近現(xiàn)代科學,并且還有許多定量分析。
《冶金錄》中的第一號鐵即灰口鐵,灰口鐵是當今最主要的鑄造用材料,其斷口顏色呈深灰色。書中對灰鑄鐵有以下敘述:
質紋如薄片聚成不能見其顆粒也,鐵中所含之炭結成極細之顆粒,其形亦難猝見,大約質點聚密未易分別耳。([14],頁289)
這里雖未認識到灰鑄鐵中的碳以石墨的形式存在,但已經指出碳在灰鑄鐵中結成極細之顆粒并成片狀分布。文中還提到第二號鐵所含之碳較之第一號鐵(灰口鐵)略少,內部顆粒更細。如果第二號鐵的顏色比第一號鐵更深,則不適合于鑄小器物,卻適合于在干模中鑄造大型器物,因為其流動性能好,充型能力好,容易成型,并且浮于表面的雜質也少于第一號鐵,不至于燒壞模具。第二號鐵的牽力極大,鑄后可以用來機加工,耐磨性能比第一號鐵更好。這里的第二號鐵也是灰口鐵,只是第二號鐵中的含碳量比第一號鐵少。《冶金錄》中的第三號鐵為白色鑄鐵(白口鐵),并提到:
在第一號鐵與第二號鐵化熔之時,令其多遇空氣則變?yōu)榈谌栬F,若斷之則其斷面頗明,顆粒能辨,此種鐵不合于鑄物之用也。([14],頁289)
這正是白口鐵的制造方法,而未能言明通入空氣的目的是使灰鑄鐵中的石墨分解,從而促使鑄鐵白口化。文中提到有一種顏色更深的深灰色鐵:
深灰色之鑄鐵如見其中有筆鉛者,用以鑄大器物則不能堅固只可鑄各種小件與空心之器,但鑄極細之物斷不可用粗而有顆粒之豬鐵,因有粗顆粒則不能流入模之細微處,已成之后必不清楚也。鑄鐵若含磷少許則其色略為白色,其顆粒必不粗亦可以鑄物?;疑T鐵鑄成鍋類之器而鐵中所含之炭或筆鉛太多則經火熱而黑質化出烹煮之物必受其黑色而不可食矣,若用含磷之鐵斷無此弊。([14],頁290)
從引文可以得知當時西方鑄鐵學上已經認識到磷具有細化晶粒的作用,因此含磷鑄鐵才有較好的流動性與充型能力,同時還指出了鑄鐵中的石墨在高溫下容易析出,而含磷的鑄鐵不容易析出石墨,未能言明其中根本原因,即磷有促進鑄鐵石墨化的作用。
在下卷末尾有一節(jié)名為“能打之生鐵”(可鍛鑄鐵),其內容為:
第二號木炭燒之鑄鐵或鑄廠中有零碎好鐵塊更可用,如將第二號鐵與第三號鐵調和亦可用之……置于鐵箱退火,加新而細致河砂或極細之鐵礦粉或黑錳養(yǎng)粉或用以上三物調和亦可。鐵通盛滿材料,以物件插入其中,將鐵桶加熱十二時至十八時,如鐵質本身是極硬亦能少受錘打也。([14],頁308)
可鍛鑄鐵通常分為黑心和白心可鍛鑄鐵,黑心可鍛鑄鐵是美國人塞斯博登(Seth Boyden)于1826年發(fā)明的,此處引文敘述了黑心可鍛鑄鐵的生產方法:首先將白口鐵置于箱中圍以中性介質(高爐爐渣、細砂),密封后放在爐內加熱退火,退火可使鑄件中的滲碳體分解,形成團絮狀石墨。這是晚清譯著首次介紹可鍛鑄鐵的生產方法。1902年有一本專門的鑄造學教科書《鑄金論略》,辟出一章詳細論述了可鍛鑄鐵的制備方法,并且還有一段簡明扼要的科學解釋:
生鐵照上法改變其性,必因放出炭質若干分。有瑪利得駁之云,將脆性生鐵或在鐵礦粉,或在白石粉或在砂內退火,其變化非化學之變化,乃質點排列之變化。[15]
這兩句話綜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原因,正是由于石墨的析出,晶體內部的質點排列也隨之改變。黑心可鍛鑄鐵雖然發(fā)明于1826年,但《冶金錄》英文原書中卻沒有給出相應的科學解釋,僅僅介紹了生產方法;而出版于1878年的《鑄金論略》英文原書中已經詳細的介紹了生產可鍛鑄鐵的科學原理。
中國大概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發(fā)明了韌性鑄鐵,可以用于制造韌性工具,這比西方的可鍛鑄鐵發(fā)明要早的多。與西方可鍛鑄鐵用高硅低碳鐵水澆鑄而成不同的是,中國古代使用的是高碳低硅的白口鐵。中國與歐洲冶鑄技術歷程的發(fā)展不同,歐洲先發(fā)明了白口鐵,后有灰口鐵,然后才發(fā)明可鍛鑄鐵,而中國古代發(fā)明白口鐵之后,就發(fā)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這就使可鍛鑄鐵的生產發(fā)明在灰口鐵之前[16]。中國的鑄鐵從塊煉鐵開始,最早利用的是隕鐵,然后發(fā)明了坩堝煉鐵,之后發(fā)明了高爐煉鐵法,在此基礎上又先后發(fā)明鑄鐵脫碳、鑄鐵柔化、生鐵煉鋼等技術。中西方的鑄鐵知識有比較大的差別,西方注重實驗研究,《冶金錄》中記載的鑄鐵知識有很多都是實驗數(shù)據(jù),而中國古代以技術見長特別是鑄鐵熱處理,在古代文獻鮮有相關數(shù)據(jù)的記載。
《冶金錄》的作者指出可以根據(jù)所鑄器物的不同美觀,以及使用性能的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鑄鐵,將前述幾種鑄鐵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熔鑄就可以得到所需的鑄鐵。例如:
鑄鐵之色為極深之灰色或其質太松,可以少加第三號之鐵或舊生鐵之碎塊,若其色為黑灰色則每百分中加第三號鐵三十分或加碎塊鐵三十分亦可。若鐵中所含之炭太少,可以加第二號鐵之合用為度。……總之將一類鐵之第一號與別類鐵之第二第三號或零碎塊調和必出好鐵。([14],頁291)
以上所列根據(jù)顏色的變化,調整不同的鑄鐵比例使之混合可得到所需的新鑄鐵。
凡調和各種鐵以所鑄之器為主,如鑄鐵梁并鑄鐵軋軸所合用之鐵不能用以鑄空而有花紋之物,又如鑄細小之器能得其最清之花紋則不可以鑄重大之件,若用第二號之硬煤鐵或第一號之硬煤鐵與第三號之木炭鐵調和镕鑄大件最為合宜,但所用之硬煤鐵必擇其佳者,因其質頗有高下也。([14],頁291)
這些內容都是正確的,文章雖指出了因所鑄器物的不同,以及不同的使用性能,需要配比出符合要求的鑄鐵,但沒有說明其中的根本原因。之所以鑄小器物要用含磷的鑄鐵,是因為磷提高了鑄鐵的流動性,而含磷太多使鑄鐵有冷脆性,所以不能鑄重大器物。
這些內容也和中國古代的生鐵煉鋼、熟鐵方法有共同點,將不同含碳量的鑄鐵混合加熱保溫處理后,使其能夠交換其中的碳,最后達到碳平衡,這和中國古代的生鐵煉鋼、熟鐵的方法是一致的。
鑄鐵中的鐵是主量元素并占絕大多數(shù),《冶金錄》中認為:“生鐵所含之炭為百分之二或至百分之六。” ([14],頁301)這個數(shù)據(jù)很接近現(xiàn)代鑄鐵含炭量2.11—6.69%。鑄鐵中雜質主要有硫、磷、硅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等,《冶金錄》記述了這幾種雜質對鑄鐵性能的影響。
含磷量的不同使鑄鐵的性能也隨之改變,《冶金錄》卷中有一段的內容詳述了磷對鑄鐵性能的影響:
有一種易镕而速凝之灰色鐵可以鑄小而有花紋之器,但其顏色值過深者鑄成之物不能清楚,鐵內含磷少許者鑄此種物最為合宜,若鑄極小之物尚不可用,必取水鐵礦煉出之鐵用之,取其含磷多也。欄桿等有花紋之物不可用含磷之鐵,必擇其最細質紋之凈鐵而鑄之,欲其能任猝加至重力也,軋軸與車輪鑄成之時,欲其冷而凝結者,必用最堅固之第二號鐵,若用第二號鐵再加第一號鐵或第三號之木炭鐵或零碎鐵塊,與之調和為最宜。鑄極硬之軋軸鐵內含磷少許亦無大害,若鑄車輪切不可用水鐵礦煉出之鐵。([14],頁292)
以上引文中,對鑄鐵中含磷之多少與使用性能的介紹都是正確的,但是卻沒有說出其中的根本原因即磷在鑄鐵中的作用:第一,磷增強了鑄鐵的流動性和充型能力,因此含磷鑄鐵可以鑄造帶有花紋的小型裝飾器物。第二,磷顯著提高了鑄鐵的耐磨性,所以鑄造硬度高的軋軸,含磷少許不會影響其性能。磷含量的不同使鑄鐵具有不同的力學性質,在《冶金錄》下卷中給出了具體的數(shù)值:
鐵含磷冷時性脆,若鐵不和別質而含磷其色光而白且甚硬也,但也易生鐵銹耳,凡鐵二百分之內含磷一分,則鐵之性情之大改變矣。([14],頁301)
這句話非常正確,并且當今耐壓鑄鐵的含磷量一般控制在0.4—0.7%。
《冶金錄》下卷分別講述了以下6種雜質對鑄鐵的影響:
硫,鐵中含硫則易镕,較之凈鐵更易生銹,鐵含硫少許亦無妨,但每鐵百分含硫多于一分則冷時,鐵性甚脆,即熱時亦能脆也。矽(硅),矽為生鐵常含者,熱風鐵含矽多于冷風鐵,镕鐵所燒之煤火鐵礦內有硫或磷則熱風鐵內含此二物,較之冷風鐵稍多。凡鐵含矽則硬而脆,其性情與含磷者同。鐵含砷其色白而質亦脆。鐵含鉻則其質硬幾似金剛石,但令鐵與鉻相合非易事也。錫與鐵相合,其質硬而最佳;如錫與鐵相合各半,其色最白堅光如鋼。([14],頁301)
這些以上內容和現(xiàn)代鑄鐵學是一致的,硫與鐵可以形成低熔點(1190℃)硫化鐵,液態(tài)硫化鐵與鐵水能夠無限互溶,易于與鐵再更低溫度下形成共晶,其共晶溫度只有988℃,因此鐵中含硫易熔[17]。同時硫增加了鑄鐵的熱脆性,使之容易生銹。硅是鐵中常見的雜質,能夠使鐵有冷脆性,并且和磷一樣都能提高鑄鐵的硬度;鉻可以提高鑄鐵的硬度,是鉻系耐磨鑄鐵中主要合金元素;錫能提高鑄鐵強度。
比之晚出的《煉鋼要言》中也有一段相似內容:
含矽則性硬而脆,每百分中含硅〇.八分尚無妨,但必另含錳三分,否則于質有影響。鋼鐵含硫性熱脆。鋼鐵每百分中含磷有五分至八分,性均冷脆;鋼如每百分含磷二分尚無妨,于打軋鋼條每百分如含磷多于〇.八分則堅固必大減。鐵每百分含錳五分性冷脆性,鐵若變鋼則含錳有大益。鋼含砷性熱脆,如用速冷之法(淬火)時含砷有益,鋼內含砷硬性加而韌性減且紅脆。鋼含鎢性硬而韌;鐵含釩易于抽絲;鐵每百分含炭〇.二五分為熟鐵,含炭〇.五分為鋼,含炭一.七五分為鋼尚能粘接之界,含炭二分為初入生鐵之界。[18]
這上邊說含碳量大于2%為生鐵,與《冶金錄》介紹的一樣,并與現(xiàn)代金屬學基本一致,熟鐵、生鐵、鋼的含碳量幾個數(shù)據(jù)與現(xiàn)代數(shù)據(jù)有一定的差距。錳、鎢與釩對鑄鐵的性能的影響是正確的,但這幾個數(shù)據(jù)不準確,這些內容在《冶金錄》中沒有介紹。
《冶金錄》作為江南制造局的教科書,在江南制造局附設的工藝學堂中,是基本的金工教科書。江南制造局翻譯出版的科技譯著,每本書刻本數(shù)量多在千本以上,除滿足工藝學堂的教學外,同時制造局也在社會上出售所譯西書,一時開明人士與學子購買者頗多。洋務運動期間創(chuàng)辦的許多企業(yè)的員工也都在學習西方科技,他們也購買江南制造局或其它譯書機構出版發(fā)行的西學譯著。在盤塘煤局初創(chuàng)時期,盛宣懷就曾為煤局工作人員代購了許多江南制造局刊刻的西書譯著,如《地學淺釋》8本、《金石識別》6本、《冶金錄》2本等[19]。張之洞也曾經向江南制造局訂購西書十五種,其中就包括《冶金錄》。這些主張實業(yè)救國的洋務派愛國人士顯然把《冶金錄》看作是引進西方先進鑄鐵知識的起點。
在西學影響下,還有一些傳統(tǒng)的中國書院也要求學生讀西書,如豫南書院要求學生閱讀的西書書目就有幾十種,涉及政法、軍事、醫(yī)學、數(shù)學、科技等許多方面,其中含有趙元益筆述的《冶金錄》《西藥大成》《井礦工程》等[20]。維新運動時期,作為岳麓書院最后一任山長的王先謙,在主持書院時曾改革教學內容,設立經、史、掌故、算、譯五門。這一舉措在社會上廣受好評,為此蔣德鈞、劉麟祥、熊希齡等人為岳麓書院捐助了大量西學新書,其中就包括2本《冶金錄》,這些書籍給岳麓書院輸送了新鮮的血液,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科技知識。之后湖南很多書院紛紛效仿岳麓書院,或改名為學堂,或改變課程設置,學習西方科技知識成為一項很重要的內容[21]。光緒二十五年(1899)七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奏《尊議出洋學生肄業(yè)實學章程》[22]一折,認為全國各翻譯機構翻譯西書中的有用者雖不下數(shù)百種,并羅列一些書目,其中也包括《冶金錄》,但是為繼續(xù)擴充中國的西學人才,還必須選譯更多的農工商礦各書,刪繁舉要,使人人易于通曉。
煉鐵及鐵制品加工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鐵制品生產工藝的提高和社會進步密不可分,并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兑苯痄洝冯m然作為冶金類專業(yè)書籍,但在當時也被一般知識分子所了解。當時的學人研究著作或小說中就有相關記載,如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就有《冶金錄》[23],葉瀚在《初學讀書要略》中記載:
講金石學者,有《金石識別》一書。此書以上,尚有礦脈分別之書,尚無譯本。以下即礦冶之書,如制造局所譯《寶藏興焉》是也。余又有《冶金錄》《練石編》,亦是礦冶家言也。[24]
劉師培也曾研讀過此書,并寫有簡介導讀文字[25]。
清末小說《海上花魅影》第三十回中講到:水如去他岳母家借錢到上海辦了一個出米的機器,又買了幾本介紹開礦的書,如《寶藏興焉》《開煤要法》《冶金錄》等。小說很多情況下是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一個人為了開作坊,買書主動學習,說明這些書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很多讀書人開始重視“經世之學”,重視西學,他們開始閱讀西學著作,清末民初廣東有一個叫羅師揚的讀書人為了解西學,曾叫其弟子訪購了一本《冶金錄》[26]。可見此書在社會上的流傳相當廣泛,閱讀《冶金錄》的人群不局限于洋務人士,也不局限于洋務學堂,在傳統(tǒng)學院以及普通讀書人中也有諸多人閱讀過此書,當然最主要的閱讀者是各類學堂的學員,畢竟這是一本在工藝學堂中的教科書。
西方近代鑄造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始于明末清初。當時有兩本重要的著作,一本是孫元化撰寫的《火攻契要》,另一本為湯若望口授、焦勖筆述的《西法神機》,兩書的主要內容以火器的鑄造技術為主。清中葉后期龔振麟的《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是世界上第一本關于鐵模鑄造的書籍,詳細地介紹了鐵模鑄炮的工藝,其目的是希望提高中國的軍事實力。從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最早引進還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鑄造技術著作,其主旨皆是為軍事武器的生產服務。而《冶金錄》作為晚清一本重要的科技譯著,其主要內容為鑄造技術(各種造模法),其中沒有一個實例是關于軍事器械的鑄造,書中實例也多為生活生產中常用之物的鑄造技術,特別是砂型鑄造技術,以及反射爐沖天爐等設備的介紹。這些技術與設備的引進,對于當時的傳統(tǒng)翻砂廠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兑苯痄洝芬M的很多實用鑄造技術,不僅可以鑄造當時所需的許多工具零件,對于仿制西方大型機器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兑苯痄洝穾砹斯I(yè)生產中的最基礎的鑄造技術,對近代中國引進西法有一定的意義。
1 張曉. 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589.
2 潘吉星. 明清時期(1640—1910)化學譯作書目考[J]. 中國科技史料, 1984, (1): 23—38.
3 王紅霞. 傅蘭雅的西書中譯事業(yè)[D]. 上海: 復旦大學, 2006. 194—195.
4 方一兵. 中日近代鋼鐵技術史比較研究[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3. 38.
5 馮志杰. 中國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D]. 南京: 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6. 70.
6 王揚宗. 江南制造局翻譯書目新考[J]. 中國科技史料, 1995,16(2): 3—18.
7 黎難秋. 科學翻譯與西方工藝技術在我國的傳播[J]. 中國科技翻譯, 1992,5(3): 34—41.
8 房正. 西工東漸: 近代西方工程學知識與技術在中國的傳播[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4, (6): 61—66.
9 熊宗武. 傅蘭雅: 近代中國礦學知識的積極傳播者[J]. 煤炭高等教育, 2012,30(4): 51—55.
10 施春煜. 江南制造局技術引進及其工業(yè)技術體系的建構[D]. 蘇州: 蘇州大學, 2006. 42—44.
11 吳洪成, 趙穎霞. 晚清實業(yè)教育思潮述論[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41(3): 30—42.
12 上海圖書館.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M]. 上海: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1. 23.
13 Over. Fred.TheMouder’sandFounder’sPocketGuide[M]. Philadelphia, 1874.
14 (美)阿發(fā)滿. 冶金錄[M]. 傅蘭雅口譯, 趙元益筆述. 臺灣: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
15 司布勒村. 鑄金論略第五冊[M]. 上海: 江南制造局, 1902. 6.
16 楊寬.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fā)展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04.
17 郝石堅. 現(xiàn)代鑄鐵學[M]. 北京: 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2004. 147.
18 徐家寶. 煉鋼要言[M]. 上海: 江南制造局, 1893. 9.
19 張后銓. 招商局與漢冶萍[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10.
20 苗春德, 趙國祥, 高培華. 中原文化大典[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153.
21 曹運耕. 維新運動與兩湖教育[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10—213.
22 陳學恂, 田正平.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留學教育[M].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社, 2007. 10.
23 梁啟超. 西學書目表四卷附西學讀書法一卷[M]. 時務報館本, 1897(光緒二十三年). 34.
24 王揚宗. 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下)[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9. 661.
25 陳奇. 劉師培年譜長編[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7. 289.
26 梁敏玲. 清季民初一個粵東地方讀書人的歷程[J]. 歷史人類學學刊, 2007, (2):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