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方盛
摘要:《<史記>選讀》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之一,以文言為載體,但又不同于傳統(tǒng)課本中的單篇文言文本。通過對《史記》課堂教學目標的研討,從語言魅力、辯證思維、博大心靈三個角度闡述了《史記》教學更深層次的教學追求,旨在幫助學生獲得文言語法之外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
關鍵詞:誦讀;辯證;品質(zhì)
《史記》篇目教學的基礎定位應是文言文教學,但以整本教材呈現(xiàn)于教師面前的《史記》則不應凝滯于單篇式的文言語法教學,在穩(wěn)固基礎學習的前提之下,體會藝術(shù)語言的魅力、提升辯證思維的能力、感受博大心靈的節(jié)律,都是《史記》教學課堂更高層次的追求。
一、簡約的文辭 入境的朗讀
魯迅對《史記》評價為“無韻之離騷”。恰如其言,縱觀《史記》全書,行文流暢,不拘一格,不刻意追求對仗工整;用字凝練,忽而于細微之處見神韻,忽而在平地之上起驚雷,絕妙之筆在全書中比比皆是。而《<史記>選讀》所選篇目多為名篇,包含了《史記》語言的精華。在課堂之上,以因聲求氣、反復揣摩之法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精妙之處,將可以提升課堂文化氣息,并且感性體驗《史記》的語言感染力。
執(zhí)教《魏公子列傳》,在前兩個課時我組織學生按照段落順序?qū)ξ谋具M行細致研習。進入第三課時,文本內(nèi)容為救趙高潮(第七自然段),也即是信陵君人生頂峰之一。文段內(nèi)容緊張激烈,文段語言精簡凝練,所以在課堂上我簡化了對文字的梳理,在保證理解課本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多重朗讀。首先請學生分角色朗讀,我則朗讀敘述部分——我的參與意在引導朗讀基調(diào),控制朗讀節(jié)奏;而學生則或直接扮演有性格血肉之人物角色,或于分角朗讀者之不同語調(diào)、音質(zhì),獲得更強之現(xiàn)場感覺。讀者在細讀之中,聽者在細聽之中,進一步拉近和人物的距離,真切感受人物形象;再讓學生自讀全段,“錘殺晉鄙”、“公子點兵”、“平原拜迎”幾幅畫面在朗讀之中連貫呈現(xiàn);點評人物之后,再組織全班學生齊讀,以期將眾人內(nèi)心中對信陵君共有的喜愛以朗讀的方式外現(xiàn),感染他人之時亦能體驗他人之共鳴。
以上文字內(nèi)容精彩,文辭簡約,多用短句而鏗鏘有力,將其投影銜接于《魏公子列傳》課堂朗讀之后,彼此文氣相通,節(jié)奏相若,或刀光劍影,或劍拔弩張,或怒形于外,或蓄勢于內(nèi),悲歌慷慨,豪情滿溢。
二、獨立的精神,客觀的評價
魯迅“史家之絕唱”之評則從另一角度對《史記》進行了褒揚。雖為官方正史,但《史記》與后世史書“諱君親之惡”、趨向正統(tǒng)保守不同,司馬遷以實錄的態(tài)度撰寫本書,“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其筆下人物鮮活生動,富有立體性而全無面譜化之嫌;又因其所寫史事,多有當朝人物牽涉其中,所以在直筆實錄的同時,也不乏曲筆托憤之處,這也使《史記》更富評價探究之價值。
在《<史記>選讀》課本中,《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等篇目都是司馬遷以個人勇氣注入自身評解的文字。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閱讀、探究、發(fā)掘文本,在對人物的鑒賞分析過程中輔以時代背景的滲透介紹,引導其感受作為官方史官的司馬遷在上述文章之中所展現(xiàn)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項羽為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天下過程中之直接政敵,兵鋒所至,莫不披靡,屢陷高祖于危難之中,其施政行事也多有為后世詬病之處。這樣一個人物,在后世史家筆下往往流于隋煬帝之角色,大書其殘暴荒謬以合新朝代君輿論之需。但今日我們所見《項羽本紀》之中,主角固然不乏坑降背諾之舉,但另有少年壯語見其豪,巨鹿解圍見其勇,霸王別姬見其情深,烏江自刎見其坦蕩,后世亦因此多有褒羽貶劉之說。引導學生關注司馬遷對項羽的這些描寫敘述,更引導學生思考,司馬遷以滿腹深情塑造這樣一個極具個人魅力的悲劇英雄形象,在當時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意志?
陳寅恪先生以“自由之思想,獨立之思想”抒發(fā)文化思想學習的真諦,胡適先生也在1931年給北大哲學畢業(yè)生的演講中希望學生能夠“努力做個不受人惑的人”。作為史家絕唱的《史記》,無疑能承載這樣一個教學目的。
三、高尚的人格 不變的品質(zhì)
當下中國正處農(nóng)耕文明為工商文明強烈沖擊之時期,新舊交替之間,價值之取舍難免彷徨,實利主義、個人主義對學生群體產(chǎn)生較大影響,而《<史記>選讀》中包含的司馬遷大量個人評點,有著去功利化的特點。所以在《<史記>選讀》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發(fā)掘其中高尚的精神價值。
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過程之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對門客所說話語:“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p>
“獨畏廉將軍哉”一語中包含著豪杰的驕傲,“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體現(xiàn)著名士的忠誠。相如大勇之人,廷抗爭而無懼,面秦王而直斥,卻能顧國家而不爭意氣,謙和而不謙卑,退避而不逃避,可讓學生知曉忍讓并非必然狼狽,亦可瀟灑。另外,廉頗戰(zhàn)國名將,殺敵千萬,威震天下,卻能知錯出而負荊請罪。此間灑脫自如之風采氣節(jié),足可讓學生知曉所謂盛氣凌人未必為勇,所謂顧全大局未必為懦,生活之中,不妨以廉藺為鑒,反躬而自省,選擇合適的待人處世的姿態(tài)。
其它如《李將軍列傳》中李廣以忠信誠實使天下為其哀,《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急人所難、為國棄私的品質(zhì),《孔子世家》中孔子臨窮不亂的堅毅等,都具有很好的人格塑造效果,在語文課堂上適當涉及,對學生精神品質(zhì)的提高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梁啟超稱贊《史記》是“千古之絕作”,而《<史記>選讀》作為以《史記》為材料來源的選修教材,也有著超出普通文言教學課本的意義。在教材《致同學》部分中有這樣的教學導引:“《史記》是一部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視野廣闊、見識超群的百科全書式的歷史巨著,蘊含著深邃的哲理,融匯著民族的精神。從這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博大心靈跳動的節(jié)律,瞻仰到一位中國古代良史的楷模;從這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司馬遷天才的語言藝術(shù),領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太宗?!迸c司馬遷作一次性靈的對話,應該是課堂上更高層面的追求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玉祁高級中學 214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