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傳明/文
討論中國檢察權的運行和檢察官辦案角色的調整,有多元化的背景,例如司法員額制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監(jiān)察制度立法等。除了這些較為宏觀的改革背景之外,還有一些更為具體化的、技術性的背景,其中就包括刑事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
我們可以將刑事速裁程序改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這兩項舉措看作一個連續(xù)的改革事件。十一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發(fā)布的“決定”,提出了對這一改革的理念倡導;隨后,《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關于深化檢察改革的意見(2013-2017年工作規(guī)劃)》兩個文件闡述了改革目標;《刑事速裁程序試點辦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辦法》具體布置了改革試點工作,包括2014-2016年、2016-2018年兩個試點階段;目前,處于審議之中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擬將改革的成果在立法中確立。
在刑事速裁程序改革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背景中,檢察官辦案尤其是公訴職能的具體運行,可能會面臨一些調整。
首先,證據(jù)標準的調整。在適用速裁程序或認罪認罰的案件中,是否要適當降低證據(jù)標準?關于這一點,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中都存在爭議。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類案件應當與普通案件的證據(jù)標準相同;有的研究者則認為必然要降低某些證據(jù)標準,甚至要免除某些證明責任。有實證研究表明,超過半數(shù)的辦案人員認為應當在認罪認罰的案件中相應放松證據(jù)標準,但是其他辦案人員則認為證據(jù)標準是不能放松的。
其次,值班律師的角色。在認罪認罰案件中,檢察官如何對待值班律師的角色?值班律師只是臨時地、程序性地參與,還是享有一些實質性的辯護職能?也就是值班律師是否要辯護人化的問題。在學術理論上主流的觀點是持肯定意見,但是在實踐運行中會遇到成本上的、程序便捷性上的困難。
最后,檢察官錯案責任。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認定錯案的標準、追究檢察官責任的限度、對檢察官進行績效考核的方式,是否要區(qū)別于普通案件?是否應當有一些錯案責任豁免權?一種理解是要繼續(xù)推行嚴格的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另一種理解是賦予辦案人員比在普通案件中更大的裁量權和錯案責任豁免權。
之所以存在上述關于具體辦案機制和規(guī)則的觀點沖突,最根本還是源于刑事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理念沖突。對于這樣一輪改革的最終愿景,尚不存在一個非常牢固的共識。不僅在學術研究共同體內部,而且在司法實務一線、在改革高層決策之中,都存在理念分歧??梢詤^(qū)分出三種理念或改革愿景。
第一種理念是,通過改革構建多層次的訴訟程序繁簡分流體系。它僅僅是一個訴訟程序的繁簡分流機制,在現(xiàn)有的程序類型體系中又增加一種比簡易程序更加便捷的程序類型,基本上不涉及實體法。第一階段的速裁程序改革就是采取了這一定位,很多學者也是在這個層面理解改革。這種改革當然有意義,形成多層次的繁簡分流體系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但是從改革成本的角度來看,仍值得反思。原有的簡易程序具有法律文本上的包容性,可以在個案適用中調整繁簡程度。在法律文本上,另外創(chuàng)設一種更加簡易的程序是否必要?在原有簡易程序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例如進一步簡化某些環(huán)節(jié)、將簡易從審判推至審前,是不是成本更小?
第二種理念是,為刑事實體法中的從寬政策提供程序載體。從刑事實體法的角度理解這一改革,或者說是從刑事法政策的角度進行定位,其主要是一個認罪認罰案件的從寬量刑政策問題,訴訟法只是為這一實體法政策提供程序載體。這實際上也符合矯正刑罰觀之下的人身危險性量刑政策。不涉及辯訴交易問題,也不必然意味著要對程序進行簡化。第二個階段的認罪認罰從寬試點改革,主要是采取了這樣一個定位,也有很多學者在文章中論證了,應當首先從實體法而不是從程序法角度理解改革。
第三種理念是,探索具有訴訟契約性質的辯訴協(xié)商機制。從辯訴協(xié)商的角度理解這一改革,就是一個程序內的協(xié)商、合意機制,具有契約的性質。這首先是一個程序法制度,然后引發(fā)實體法效果,但不是實體法意義上的量刑政策問題。許多研究者,尤其是注重做比較法研究的學者,對于這樣一個改革的方向充滿了期待。但是中國的法律理念、司法政策和制度環(huán)境,能夠為控辯雙方的協(xié)商、交易提供多大空間,值得懷疑。
當然,上述三種理念也不是完全地彼此獨立、互相沖突,它們也有統(tǒng)合協(xié)調的可能性。如果刑事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最終寫入法典,那么在法律文本的層面就形成了這樣一個體系:首先,從程序類型上,存在普通程序、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序三種繁簡分流類型;其次,影響程序類型的選擇,除了案件的難易程度這個因素之外,另一個因素就是各訴訟主體之間的協(xié)商與合意。既包括被告方與被害人一方的溝通情況,也包括被告方與公訴方的溝通情況,前者通過刑事和解制度來體現(xiàn),后者就是通過認罪認罰制度來體現(xiàn)。盡管可以做這樣的統(tǒng)合和體系化安排,但是因為上述三種理念有內在的緊張關系,所以對一些具體規(guī)則的建構和對檢察官辦案職能的調整,仍會帶來爭議。
在程序繁簡分流的改革愿景中,公訴方的某些辦案職責,尤其是那些具有正當程序意義的手續(xù)性工作,可以大大簡化。因為速裁程序之所以是簡易程序的升級版,不僅是因為提高了簡化程度,而且還將簡化從審判階段延伸到審前階段。當然,這種簡化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簡化,而未必是實質上的簡化,因為證據(jù)標準、檢察官錯案責任沒有因為程序的簡化而相應調整。這就會造成檢察官和法官看得見的工作減少了,看不見的工作和壓力沒有減少。
在量刑從寬的刑事法政策改革愿景中,公訴方的辦案職責不但不會簡化,反而會強化。不僅對案件事實的證據(jù)標準不會降低,而且辦案程序未必會更簡易。在對案件事實的證明之外,還要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真實性提供充分的程序保障。檢察官的辦案責任和績效考核項,也可能會加強。值班律師的角色,則不需要向辯護人的方向發(fā)展,而主要是定位于一種程序意義上的見證人。
在辯訴協(xié)商機制的改革愿景中,則會衍生出附屬于公訴職能的、很有限的辯訴交易職權,這與傳統(tǒng)的遵循客觀義務的公訴職權會有很多差別。檢察官所負擔的證明職責會有所變更,對認罪認罰自愿性的證明,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對案件事實的證明。與此相關的,在這些案件中,檢察官以及法官的錯案責任,也會轉化為程序性違法責任。概言之,追責基準會變更。至于值班律師的角色,則應該向辯護人轉變,因為這種改革愿景要求值班律師充當協(xié)商代理人,而不是見證人。不享有會見權、閱卷權和取證權的值班律師,顯然不符合這樣的改革期待。
因此,在刑事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檢察官尤其是公訴人的辦案角色問題以及一些具體的規(guī)則構建,之所以存在諸多爭議,根本原因是我們關于改革的愿景存在多種理解。這也讓我們思考刑事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寫入法典的妥當性問題。在經過短短四年的試點之后,急于將其寫入刑事訴訟法典,我們是否已經在理念上達成了足夠的共識?是否已經積累了足夠豐富的試點經驗?是否已經有足以支撐改革目標的配套機制?這是否是一種最符合成本-收益原則的改革路徑?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當有更深入的討論和更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