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貪腐犯罪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泛濫,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更是嚴重危及到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能否有效的遏制貪腐犯罪,完成反腐這一硬仗是擺在新政府面前不可逾越的使命。1997年《刑法》對于貪賄犯罪的規(guī)定存在諸多弊端,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嚴峻反腐斗爭,雖然表面上規(guī)定比較完善,可謂琳瑯滿目,但是從實踐應用來看,還是存在很多根本性缺陷。[1]因此為適應日益嚴峻的腐敗形勢,有必要對已有的《刑法》中涉及賄賂犯罪相關內容進行相應的修訂。2015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順應了中央大力懲治和預防貪賄罪的形勢,為懲腐肅貪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但是對于貪賄罪的規(guī)定仍然不夠完善,仍存在一些急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擬將針對《刑法修正案(九)》中對于貪賄犯罪修訂及其不足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
《刑法修正案(九)》對于貪賄犯罪修訂的最重要的體現是加大對于貪賄犯罪的處罰力度,增加適用罰金刑,并且增設資格刑,擴大了貪賄犯罪的適用主體。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作為我國刑事基本國策,是承辦與寬大相結合的繼承和發(fā)揚,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刑法修改案(九)》繼續(xù)貫徹這一刑事政策,體現在貪賄犯罪的修改上就是將罰金刑列入貪賄罪中,不僅對單位犯罪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可以適用,而且增加了對所有的個人貪賄犯罪罰金刑的適用,加大對貪賄犯罪的處罰力度。現行刑法典中,罰金刑比較多的是適用于盜竊、搶劫等財產犯罪中,而對于貪賄犯罪則僅適用于單位受賄罪和單位行賄罪中的一兩處。這與貪賄犯罪普遍涉及到財產利益這一犯罪的懲罰是不相適應的。正是因為貪財圖錢才導致貪賄人走上犯罪道路,如果不對其進行一定數量的罰金很難在經濟上對其進行制裁,也很難提高其犯罪成本,泯滅其貪欲,唯有破其欲望,使其得不償失,方能起到預防其再犯的目的。
作為剝奪犯罪分子金錢的刑罰方法,本身就應該適用于經濟犯罪以及財產犯罪等涉及金錢或財產性利益的犯罪,可以說,罰金刑的適用不僅可以使刑罰結構更加開放,更具有靈活性,而且也可以對謀取財產性利益的貪賄犯罪予以當頭一棒,并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于貪賄犯罪普遍適用罰金刑,這樣也可以與我國已經加入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予以接軌。
明確在刑法第388條里邊增加一款即犯有貪賄犯罪并且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被判處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jié)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jiān)禁,不得減刑、假釋。在繼《刑法修正案(八)》的基礎上繼續(xù)減少死刑案件的數量,控制死刑的適用,共取消了9個犯罪的死刑,又要對重大貪賄犯罪進行嚴懲,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唯有在執(zhí)行過程中嚴格控制減刑和假釋才適用,唯有如此才能縮小死刑與無期徒刑直接的距離,實現從嚴懲處貪賄犯罪的目的。
與此同時,為了加大對于嚴重貪賄犯罪的懲治力度,立法上仍然保留了對于賄賂犯罪的死刑配置。因為貪賄犯罪畢竟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犯罪,除了侵犯財產的性質外,更是損害了國家公職人員行為的公正性、廉潔性,容易動搖公眾對于國家工作人員的信賴,更有甚者是容易動搖我們的執(zhí)政根基。[2]因此對于貪賄犯罪保留死刑是必要的,畢竟死刑的存在對于日益泛濫的貪賄者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震懾作用。
《刑法修正案(九)》修改明確行賄人即使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一般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只有對于那些犯罪較輕者或者對偵破重大案件起到關鍵性作用,以及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才可以減輕甚至免除處罰的。這樣一來勢必提高了減輕或免除處罰的門檻,減弱了對于行賄人的寬宥力度,從而加大行賄人的犯罪成本,對于有效遏制行賄罪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之所以這樣修訂,主要是因為實踐中,根據現行《刑法》對于一般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為了減低司法成本,及時查處受賄犯罪,提高辦案結案效率,就會對其進行減輕甚至免除處罰,以示“優(yōu)惠”,但是這種動輒寬宥的做法是違背罪行均衡原則和刑罰個別化的原則的,更容易放縱甚至助長行賄的不正之風。[3]
除了從經濟上增加罰金刑加大其經濟犯罪成本,增設對重特大貪賄主體的終身監(jiān)禁措施以及限制從寬處罰的條件,盡可能地降低寬宥力度外,進一步擴大貪賄罪的犯罪主體,增設資格刑,取消交叉刑。
而此次刑法的修訂專門針對這一缺憾進行了彌補,增設了利用影響力行賄罪這一罪名,從而對賄賂犯罪進行無縫銜接,讓賄賂犯罪者再也難逃法網。在實踐中很多行賄者為避免被追究責任大多選擇受賄者親近的身邊人進行行賄或者選擇在國家工作人員離職后再進行行賄,來謀取不正當利益,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此次修訂既嚴密了法網,又與《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第18條中關于締約國將“影響力交易”納入犯罪規(guī)定的要求銜接起來,切實履行了締約國應盡的義務。
《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確規(guī)定:在刑法第37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37條之一:“因利用職業(yè)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yè)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自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五年內從事相關職業(yè)。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yè)的犯罪分子違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guī)定作出的決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情節(jié)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定對其從事相關職業(yè)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實踐中也時有貪賄犯罪人被判刑后又重新犯罪的情況發(fā)生。[4]通過這一規(guī)定,取消其從事相關職業(yè)的資格,非常明確地切斷了貪賄犯罪再犯的機會,對于此類犯罪的再犯問題可以起到切實有效的阻遏。
自1988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貪污賄賂犯罪的補充規(guī)定》中規(guī)定了交叉刑義務,1997年《刑法》基本沿用這一規(guī)定。當時這一規(guī)定本身不是為了嚴懲貪賄犯罪而是立法的疏忽或者不嚴謹造成的。[5]故而此次刑法的修訂對于這一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取消了現行1997年《刑法》第383條第一至四項中的四檔交叉刑,從而解決了罪刑失衡,使貪賄罪刑罰結構梯度更為合理。
在《刑法修正案(九)》中仍然保留了一定交叉刑,如修訂后的《刑法》第383條第三項中對于貪賄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由此不難看出對于貪賄犯罪中的無期徒刑仍然有一定的重合。
為了有效遏制日益嚴峻的貪賄犯罪,《刑法修正案(九)》對其加大了打擊力度及犯罪成本,增加了處罰主體,改變了罪行體系,嚴防法制漏洞,但是仍有不足,急需進一步完善。
縱觀世界范圍各國法律來看,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成立要件比較少見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中也沒有將為他人謀取利益限定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應該講不以“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已經成為國際慣例。[6]實際上1979年《刑法》亦未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后來1997年《刑法》修訂過程中沿用了1988年《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最大補充規(guī)定》對“為他人謀取利益”作了限制性解釋,即明確規(guī)定了,收受型受賄罪必須以“為他人謀取利益”構成要件,而索賄的不以“為他人謀取利益”構成要件,可以講這一規(guī)定給懲治受賄罪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勢必增加司法實踐中控方的證明難度,更是給眾多律師提供了辯護理由。從事多年反貪工作的檢察官也坦言,實踐中確實存在著受賄和行賄雙方不提具體請托、承諾事項,但是又“心知肚明”的情況,使我們的辦案人員收集不到簽字、打招呼等方面的證據的情況下很難認定其“為他人謀取利益”。[7]
綜上所述,盡快廢除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構成要件,回歸為1979年《刑法》規(guī)定單純受賄罪。或可借鑒日本刑法的規(guī)定,構建由單純受賄罪、受托受賄罪、加重受賄罪、事前受賄罪、事后受賄罪、通過第三人受賄罪、斡旋受賄罪構成的主從式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罪刑規(guī)范體系。[8]
對貪賄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本身就是自1988年《補充規(guī)定》時采取的一種臨時、權宜安排。[9]現行刑法加以沿用,當時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主要是為方便司法機關快速嚴格處理貪腐犯罪考慮。當然也不乏跟把這兩類犯罪作為經濟犯罪的傳統(tǒng)認識有關。而《刑法修正案(九)》中雖然采用了數額加情節(jié)的定罪量刑模式,但對于貪賄犯罪仍然沿用舊制,采用統(tǒng)一的定罪量刑標準,對于正確處罰貪賄犯罪來說是有違公平的。雖然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共同屬性即都是褻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廉潔性的瀆職犯罪,但還存在一定的區(qū)別的。所以將兩者統(tǒng)一規(guī)定是不合理的,也很難做出公正裁斷,條件成熟的話還是應將二者分立,單獨規(guī)定罪刑標準。
《刑法》條文將賄賂犯罪的標的限定為財物,同時為了保護法益,刑法理論通說及司法解釋均將賄賂犯罪的對象擴大解釋為財產性利益。[10]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規(guī)定已經不能適應打擊賄賂犯罪的需要。從實踐來看,賄賂的手段是五花八門,已不僅是簡單權錢交易了,各種非財產性利益已經屢見不鮮了。從近幾年落馬的貪官看,權色交易已經大行其道,還有其他提供榮譽、升學等均可以作為賄賂標的,而這些無疑均屬于非財產性利益。并且域外立法例也極少將賄賂的內容或者范圍限定為財物,多數采用財產利益、非法利益、不正當好處,[11]并且《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第16條也將賄賂內容規(guī)定為“不正當好處”,所以貫徹這一國際公約,借鑒域外立法例的主流觀點,我們也不應將賄賂罪的標的僅僅限定為財產性利益,這對于徹底打擊賄賂犯罪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