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璟
(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裘帕·拉希莉作為一名美籍印度裔女作家,有著豐富的跨文化經歷與體驗。她不僅能體會美籍印度移民的困惑焦慮,而且熟悉印度生活比如印度食物?!渡肥瞧湫≌f集《疾病解說者》中的一個短篇故事,講述了標題主人公森太太的跨國經歷與文化不適應。從印度移民到美國后,食物和烹飪幾乎成了森太太生活的主旋律。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了有關食物意象的細節(jié),賦予了這些食物意象重要的作用。
食物已成為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每一種飲食體系,包括其食材、廚具、烹調法、餐桌禮儀、進食習俗,都是社會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體系由語言架構,飲食體系進而成為一種交流媒介和文化語境,傳達人們的思想和心理需求,傳遞不同的文化內涵、性別特征和民族屬性。當食物出現在文學語言中時,它成為了一種文學意象。所謂文學意象,即作者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充當意象的客觀事物可以是動物、植物、家具……甚至食物。食物意象的使用,不僅能詳細刻畫人物的性格與關系,使場景更加生動真實,也能在字里行間賦予作品深意,比如:提供文化背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國內對于文學食物意象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美籍華裔名家的作品,如:黃玉雪的《華女阿五》、湯亭亭的《女勇士》、譚恩美的《喜福會》和《灶神之妻》。本文所選取的食物意象,出自美籍印度裔作家之手,置于不同的國家文化語境,或能為食物意象的研究提供一種新視角。對于《森太太》的已有研究,大多數學者分析小說的主題,包括身份的迷失與重建、文化沖突與適應、女性主義與父權制、全球化與邊緣化。遺憾的是少有研究關注該小說表現主題的手法,而食物意象的運用,正是一項重要的手法。除了表現主題,本文還分析得出了食物意象的其他作用:聯系森太太與其他人物,充當印美文化象征,塑造人物性格。
小說中除了主人公森太太,還有其他的一些角色:丈夫森先生、美國小男孩艾略特、艾略特媽媽、主流社會的公眾。當森太太與這些人物之間產生聯系時,總離不開食物這個中介。正是食物意象,將森太太與其他人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巧妙表現出人物關系的從屬依存、冷熱親疏。
對于森先生,森太太是一個養(yǎng)育者和從屬者。作為家庭主婦,森太太悉心負責丈夫的飲食,其烹飪食物的豐富多樣性,足以表明她是一個成功的食物提供者。森太太買魚時讓老板把魚頭留下,并解釋家中沒有養(yǎng)貓,只是養(yǎng)了一個丈夫。這樣的打趣也體現了森太太與森先生之間和諧的“喂養(yǎng)關系”。但也同樣因為食物,森太太從屬于丈夫。只有乘坐森先生的車,森太太才能去魚肆買魚,當遭到丈夫的拒絕后,她手足無措只能暗自傷心哭泣。買魚遭拒這件事表明森太太的行動自由受限于丈夫。森太太也曾嘗試自己駕車去買魚,這也許是她擺脫父權制束縛的一次機會,但是她失敗了。買魚失敗的意象預示了森太太或將一輩子從屬于丈夫。另一個與食物意象有關的場景是,森太太與森先生一起開心地買魚、吃蛤蜊糕,這雖然體現出森先生對森太太的關心與愛,但仍然擺脫不了一個不平等的事實:森太太在愛情與婚姻里處于被動位置。如果丈夫示愛,她就接受;如果丈夫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她也無能為力。
對于艾略特,森太太是一個體貼負責的保姆,反過來,艾略特也是森太太生活的見證者與陪伴者。森太太總是給艾略特一些精心準備的零食:抹上花生醬的餅干、冰棍,她刻的胡蘿卜條,三明治包、剝瓣的橘子、去殼的鹽花生。這些食物意象,體現出森太太對艾略特的悉心照顧。同時,艾略特目睹森太太買魚、烹飪豐富的印度食物、提供簡單的美國食物,等等。食物為艾略特觀察和理解森太太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而且,森太太沒有自己的孩子,當艾略特接受她的食物時,他滿足了森太太作為養(yǎng)育者的需求。有學者提到:“在家照顧艾略特,這個美國小男孩讓森太太有機會體驗做一次虛擬母親”[1]。
對于艾略特的媽媽,森太太是一個需要保持一定距離的陌生人。為了跟艾略特的媽媽交流,森太太采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邀請她吃自己做的食物,但艾略特媽媽總是拒絕吃這些食物。拒絕森太太的食物,也就是拒絕了與森太太這個人交往,森太太的友好和熱情受到了傷害。每次森太太把盛有餅干的盤子遞到艾略特媽媽面前,她總表示拒絕,她唯一一次接受了森太太的食物,但卻表現出極大的猶豫與反感,甚至帶點輕蔑。作者這樣描述:
每天晚上,她都堅持要請他媽媽在沙發(fā)上坐一會兒,奉上一點吃的:一杯淺粉色加了玫瑰露的酸奶,幾塊烤百果餡裹面包屑和葡萄干,或是一碗粗面粉加芝麻蜂蜜的甜點……他媽媽小口小口地咬森大太調制的食物,眼光朝上,似在搜索幾句評語?!昂贸缘煤堋?。她咬了一兩口,放下碟子,終于說道。艾略特知道她并不喜歡這味兒,一次在車上她說起過。[2](P122)
透過這些食物意象,不難看出,森太太自制的食物并不能解開艾略特媽媽心中的隔閡。她始終認為森太太做的食物很奇怪,森太太也是一個需要保持距離的人,她們之間的關系始終比較生疏。
最后,食物是森太太與美國社會對話的主要渠道。預定鮮魚是森太太在美國社會感受到的唯一溫暖和慰藉。魚販記得森太太的需求,一有鮮魚就會打電話告知森太太。她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和尊重,也找到了一絲絲社會歸屬感。然而,另一個食物意象情節(jié),卻點明森太太被主流社會排斥在外。森太太和艾略特坐在公交車上,一位白人老太太不住地盯著森太太腳邊血淋淋的袋子看,并提醒司機制止她:“‘那,袋子里是什么?’‘一條魚……’森太太回答。‘看樣子,腥味要讓別的乘客受不了了。小孩,你還是給她打開窗吧’”[2](P136-137)。一方面,森太太違反了美國公眾的行為準則,比如禁止帶食物上公交車,所以老太太認為她的行為異于美國社會。正如學者布朗和穆塞爾所述:“食物習慣把個體統(tǒng)一起來,劃分種族的界限,區(qū)分內部的人和外人。美國主流社會通常把食物習俗當作重要考量因素,以此來區(qū)分亞文化群體”[3](P3-5)。正是把食物帶上公共汽車這一行為,將森太太與美國社會隔離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細節(jié)中司機選擇與艾略特溝通,而不是直接與森太太本人談。這表明在司機看來,一個美國的小孩,尚比一個少數族裔的成年人靠譜。由此可見,森太太并沒有被美國公眾接受,種族歧視使她難以融入白人社會。因此,“魚”這一食物意象,架起森太太與美國社會溝通的橋梁,不管這種溝通成功與否。
食物是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符號,透過一個國家的食物,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相應的文化。正如印度期刊Castronomica所評述:“食物是了解不同文化和社會的重要知識來源,我們可以追溯食物歷史、研究食物文學、探索食物的呈現方式、發(fā)掘食物背后的文化內涵”[4]。在《森太太》中,印度食物和美國食物分別代表了兩個國家的文化。在移民美國前,森太太和丈夫住在加爾各答。兩種生活方式的區(qū)別,表現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食物。小說中與食物有關的意象如:茶、森太太從印度帶來的長刀片、自制甜點、各種鮮魚料理、精心的烹飪過程,這些意象均代表了印度文化。印度食物的食材豐富、準備過程復雜,象征了一種注重品質的慢文化。從整個印度社會的運作節(jié)奏,不難看出這一點。與之相對,美國食物象征的則是一種快餐文化。比如:艾略特的上一個保姆艾比,從不愿為他做任何帶肉的食物;艾略特的媽媽在工作日都不吃午餐,晚餐也只是一杯酒,幾片面包和奶酪,艾略特的則是外賣披薩;森太太和艾略特也曾在餐廳吃炸薯條,喝蘇打飲料。以上典型的美國食物,都揭示了美國文化推崇的簡便快捷。盡管作者很少直接談及印美文化的不同,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兩種文化間的巨大差異,正是充當文化象征的食物意象幫助讀者理解這種差異。
小說中的大多數食物意象,都與主人公森太太有關,也對森太太的人物塑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森太太在印度身份和美國身份間徘徊掙扎,但從未改變的是她的家庭主婦身份,一個孤獨而無助的家庭主婦。
首先,森太太提供的食物在印度食物和美國食物之間轉換。這樣的食物意象,暗示了她的身份困惑,即在印度身份和美國身份間猶豫徘徊。身份是文化教育和社會影響共同的產物,身份危機是每個離散個體都會遭遇的困境。既要堅守母國文化,又要適應異國文化,這種壓力讓移民在兩種身份間搖擺不定。大多數時候,森太太都用印度烹飪法:在鋪了報紙的地板上用她的長刀片切菜,小心翼翼地收拾好廚具,徒手處理一整只雞,親手殺魚并燉之與豌豆、茄子或香蕉。這些食物意象說明森太太通過做印度菜這個方式,努力維持著自己的印度身份。然而,她有時候放棄準備印度食物,隨意地遞給艾略特一點美國食物:十一月,森太太的“刀刃已經好幾天沒見天日,地上再也沒有鋪上過報紙。她既不給魚肆打電話,也不化凍雞腿了。一言不發(fā)地,她給艾略特弄點餅干抹花生醬吃”[2](P131)。沒心思做印度食物,可見森太太堅守印度身份的決心動搖了。有時,她的身心甚至被美國身份完全占領。在經歷車禍后,從某種意義上說,森太太遭到了美國社會的打擊,其印度身份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所以,她放棄烹飪印度食物?!癧她]收走了還放在客廳地板上的長刀,接著把茄子粒和報紙扔進了垃圾桶。她準備了一盤餅干抹花生醬[和冰棍給艾略特吃]”[2](P138)。食物意象的轉換,幫助塑造了森太太身份的抉擇。
其次,森太太精湛的廚藝塑造出她家庭主婦的身份,且暗示廚房是她唯一的“領地”。
放眼整篇小說,拉希莉不惜用大量的細節(jié)、豐富的食物意象來描寫森太太的烹飪過程。例如:森太太嫻熟地使用她的長刀片,迅速地把蔬菜切成小朵、小塊、細絲、薄片,好似變魔術一般。她甚至可以徒手處理整只生雞?!案苫顣r她一邊瞟著電視,一邊照看著艾略特,似乎根本不需把注意力放在刀刃上”[2](P118)。這些情節(jié)充分體現出森太太的高超廚藝,然而,小說中存在一個客觀事實:除了烹飪,森太太什么事都做不了,廚房就是她唯一的立足之地。正如馬克思女性主義者所述:女性被要求承擔起提供食物和照顧丈夫孩子的責任,而家庭之外的事務像工作、掙錢、學習技能、追求高等教育、參與政治等,似乎與女性關系不大。廚房將森太太禁錮在家,所以她沒有一份自己的正式工作,也沒能學會駕駛。當車禍發(fā)生時,她對警察說“森先生在大學教數學”,算是一個解釋。家庭主婦的身份迫使她失去追求社會身份的機會,在美國社會中她只能從屬于丈夫。因此,圍繞森太太的諸多食物意象包括廚房、烹飪等,揭露出她的身份處境危機。
最后,食物是森太太生活中的主要陪伴與慰藉,食物意象襯托出她的孤獨無助。貫穿整篇小說,大多數描寫森太太的句子,都與食物和烹飪有關,這并不是偶然。作者如此安排,意在強調食物對森太太的重要性。森太太在購買食材和烹飪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她與食物相處的時間,甚至比和丈夫在一起的時間還要長。買魚是她融入美國社會公眾的唯一通道,當這一通道被森先生堵死時,她感到既孤獨又無助。由此可見,大量的食物意象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森太太在婚姻和社交中的形單影只。
文學意象是作者表達主題思想的一個重要手法。食物意象的使用,不僅能幫助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使情節(jié)更富有生活氣息,更能將作品的深刻內涵寄托在食物之上,如提示文化和社會背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在《森太太》這篇小說中,食物意象頗為豐富,包括大量的印度食物、一些典型的美國食物、魚、森太太從加爾各答帶來的長刀片、她的烹飪過程等。作者通篇靈活運用了各種各樣的食物意象,通過前文的文本分析,這些食物意象的作用和重要性對森太太來說可見一斑。從小說內容角度,食物意象將主人公森太太與森先生、艾略特、艾略特媽媽及美國主流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從創(chuàng)作手法角度,食物意象充當了印美文化的象征,也刻畫出森太太既受雙重文化身份困擾,又受家庭主婦身份禁錮的孤獨與無助??傊?《森太太》中的食物意象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賦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也彰顯了作者裘帕·拉希莉高超的創(chuàng)作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