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1959年11月11日,蘇共中央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做出決議,要求為米格-21F戰(zhàn)斗機研制配套的教練機,米格設計局將其稱為Ye-6U。與米格-21F-13相比,Ye-6U在第18號機身框架處增設了飛行教官座艙,機體油箱也做了改動,機內(nèi)載油量2 350升,動力裝置仍是一臺R11F-300加力式渦噴發(fā)動機。受機體重量所限,Ye-6U取消了NR-30型30毫米機炮,并不再配備固定武器,需要時可掛載A-12型12.7毫米機槍吊艙,備彈量為60發(fā)。
Ye-6U的首架原型機Ye-6U/1(61號機)于1960年10月17日首飛,試飛員是奧斯塔片科。1961年2月,61號機交付國家紅旗空軍研究院。同年3月28日,該機開始進行國家驗收試驗。但僅進行了一個月就被中止,原因是其縱向穩(wěn)定性差。經(jīng)改進后,蘇聯(lián)空軍于同年8月批準Ye-6U通過國家驗收試驗,建議投入批量生產(chǎn),正式型號被定為米格-21U。1962-1963年,米格設計局和國家紅旗空軍研究院在茹科夫斯基機場對米格-21U進行了尾旋試飛。1962年初,第比利斯飛機制造廠(第31廠)開始批量生產(chǎn)米格-21U,生產(chǎn)代號為“產(chǎn)品66”。至1970年,該廠共制造了180架。1962-1966年間,莫斯科機器制造廠第30“勞動旗幟”工廠也生產(chǎn)米格-21U,但全部用于出口。北約將米格-21U稱為“蒙古人”-A。需要說明的是,北約此前一直將米格-21稱為“魚窩”。
1967年,米格設計局開始研制新一代米格-21教練機,內(nèi)部代號為Ye-6UM。1968年,Ye-6UM開始進行國家驗收試驗。1970年,定型為米格-21UM。第比利斯飛機制造廠則在同年投入批量生產(chǎn),生產(chǎn)代號為“產(chǎn)品69”。
與此前的米格-21U相比,米格-21UM換裝了新型R13-300渦噴發(fā)動機,最大推力4 100千克,加力推力6 600千克。米格-21UM還換裝了ASP-PFD-21光學瞄準具和AP-155自動駕駛儀。1970-1985年,第比利斯飛機制造廠共生產(chǎn)了多達1 133架米格-21UM(包括出口型)。不過早期生產(chǎn)型仍然裝備的是老式R11F2S-300發(fā)動機。北約將米格-21UM稱為“蒙古人”-B(與米格-21US的代號相同)。
1996年,以色列飛機工業(yè)公司為羅馬尼亞升級了米格-21UM(該國當時擁有21架,升級了其中的10架)。升級后的飛機被稱為“槍騎兵”-B。該型機沒有安裝雷達,但可使用以色列制造的“怪蛇”-3紅外制導近距空空導彈。
1997年,為配合米格-21-93(米格-21“野牛”)和米格-21-98-1戰(zhàn)斗機升級計劃,米格飛機公司提出了米格-21UM-97改進計劃。新機將安裝新型航空電子設備,為外國客戶換裝新型米格-21提供訓練服務。但該機一直未能獲得外國訂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