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皖東
散文以抒情見長,但有的散文特別是敘事散文則普遍存在著敘事因素。散文的敘事歸根到底是服務(wù)于抒情主體的情感表現(xiàn)。敘事散文或側(cè)重于敘事,把敘述事情作為重點,文章著眼點放在敘述的過程上,通過對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側(cè)重于寫人,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或者幾個片段來寫人,重在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zhì),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散文。從敘述視角走進敘事散文,是讀者解讀文本意蘊和作家情感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以鄒韜奮《我的母親》為例,嘗試從敘述視角的角度解讀文本。
敘述視角是作品中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熱奈特從“聚焦”的概念出發(fā)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類型:其一,零聚焦敘述,敘述者>人物,敘述者對人物無所不知,可以隨意地進入任何一個人物的心靈深處挖掘隱私;其二,內(nèi)聚焦敘述,敘述者=人物,敘述者作為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只敘述這個人物知道的情況;其三,外聚焦敘述,敘述者<人物,敘述者以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身份對人物的言行見聞進行敘述,視野小于人物所知道的。敘事散文一般是采用內(nèi)聚焦視角進行敘述,即第一人稱敘述。
吳伯簫先生說:“說真話,敘事實,寫實物、實情,這仿佛是散文的傳統(tǒng)。古代散文是這樣,現(xiàn)代散文也是這樣?!笨梢?,散文注重寫實性,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xué)樣式。散文中呈現(xiàn)的多是作家的親身經(jīng)歷和真情實感,選取第一人稱敘述最能直接表現(xiàn)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在敘事散文中,敘述者“我”或等同于作者自我,或是故事中的人物?!段业哪赣H》一文中敘述者“我”就是作者本人。選擇這種敘述視角,從讀者的角度看,讀者直接把作者的心靈作為對象來體驗、感受和認識,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上的共鳴。從作者的角度看,第一人稱敘述是一種限制視角,敘述者是事件中的一個人物,參與事件的過程,作者視角受到人物身份的限制,不能敘述人物“我”所不知道的內(nèi)容,只能呈現(xiàn)“我”視野領(lǐng)域內(nèi)的見聞感受,給文本留下很多“空白”。伊瑟爾指出,文學(xué)文本只是一個不確定的“召喚結(jié)構(gòu)”,那里面包含著某些“空白”,只有讀者才能填補這些“空白”。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潛在問題,引領(lǐng)學(xué)生浸入文本,與文本對話,領(lǐng)悟未言之意。
《我的母親》第二個片段重點刻畫母親的“哭”。教師在解讀這段文字時,更多地停留在母親形象的分析上,歸納出母親是一個情感豐富、有同情心、循循善誘、有文化有才能的人,卻往往忽視了一處細節(jié):“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們?yōu)槭裁茨菢訜o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笨吹侥赣H哭得“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著”,那時的“我”能明白母親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嗎?從“莫名其妙”“無緣無故”兩詞可以看出,當時的“我”并不明白母親痛哭的原因。究其原因,是母親的情感體驗與“孤女”“義婦”的情感體驗相同或相似而產(chǎn)生共鳴,在本質(zhì)上她們都是一類人,即封建社會底層受苦受難的女性。這一點在原文多處可以得到佐證。比如,《我的母親》選入教材時有刪減,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還記得,父親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場’里‘應(yīng)酬’去了,家里沒有米下鍋;妹仔替我們到附近施米給窮人的一個大廟里去領(lǐng)‘倉米’……母親在家里橫抱著哭涕著的二弟踱來踱去,……當時不知道這就是窮的景象,只詫異著母親的臉何以那樣蒼白,她那樣靜寂無語地好像有著滿腔無處訴的心事?!睆倪@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家中一貧如洗,生活舉步維艱。又如,第四個片段中寫道:三個孩子的“衣服鞋襪,沒有一件不是母親自己做的。她還經(jīng)常收到外面的一些女紅來做?!笨梢姡赣H的勞苦?;氐阶畛醯膯栴},母親為“孤女患難”“義婦含冤”痛哭,不僅僅是因為“情感的豐富”,更是為自己而哭,為自己艱辛的生活和苦難的命運而哭。所以,這一片段我們還應(yīng)讀出“我”對母親苦難命運的悲憫和對母親的惋惜之情。
以回憶往事為題材的敘事散文中時常存在著復(fù)調(diào)式敘述,即過去時和現(xiàn)在時兩種時態(tài)、兒童和成人兩種視角兩種話語系統(tǒng),作家在過去的“童年世界”與現(xiàn)在的“成人世界”之間出與入。一方面,童年“我”正在經(jīng)歷當時發(fā)生的事,囿于經(jīng)驗和心理等因素對世界的認識和體驗比較淺顯、稚拙。另一方面,成人“我”擔任敘述者,成長為成人的“我”已經(jīng)擺脫了當初的稚拙與蒙昧,成人“我”的視角打破了兒童“我”在敘述時所造成的單一單調(diào)、近乎原初的畫面,由一種敘述的中斷和旁觀的需求而從情緒之中跳出來,進入回憶、進入沉思和解剖?!拔摇北憩F(xiàn)出的贊美、歌頌、同情、憎惡等情感態(tài)度滲透了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深刻反思和理性認識,借助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使文本主題達到反映社會、時代精神風(fēng)貌的深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抓住文本的敘述特點,帶領(lǐng)學(xué)生探尋文本的深層意蘊。
在《我的母親》一文里,作者回憶了關(guān)于母親或溫馨或苦難的“前塵影事”,以兒童視角重新進入童年的存在方式,激活(再現(xiàn))童年的思維、心理、情感,以至語言。比如,五六歲的“我”會對母親的揮淚痛苦感到“莫名其妙”。八歲的“我”會對母親同意我夜里起床陪陪她感到出乎意料;看到母親深夜在燈下為“我”做鞋時心里感到“說不出的內(nèi)疚”,于是想出用陪陪母親來減輕內(nèi)心不安的法子。這部分文字帶讀者走進作者童眸眼中的母親,刻畫了母親慈愛、善良和辛勞的形象,表達了母親對“我”的愛和童年“我”對母親的情感。但由于童年“我”對母親的情感體驗還不夠深刻,而且文本要表達的主題也不止于此,所以教師還應(yīng)注意到文中成人視角的敘述價值。
《我的母親》中成人視角的敘述大致分兩類:一類是成人“我”對母親的情感表達。比如,第一個片段寫了母親背“我”觀燈這件事,當時作者只有兩三歲,在“半睡半醒”中經(jīng)歷了這一切,稚嫩的腦袋自然不能體會什么是母愛。隨后,文本以成年“我”的視角還原了當時的情形:“現(xiàn)在想來,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時候,母親看見許多孩子玩燈熱鬧,便想起了我,也許躡手躡腳到我床前看了好幾次,見我醒了,便負著我出去一飽眼福。”當時的母親希望“我”醒來背“我”去賞燈,和其他孩子一樣能感受到節(jié)日的快樂和熱鬧,又生怕吵醒熟睡中的“我”。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時間讓作者讀懂了這份細膩、體貼、周到的母愛。又如,第三個片段寫母親因“我”挨打流淚,十歲的“我”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母親內(nèi)心的痛苦?!叭缃裣肫稹?,成年的“我”仍十分感恩和懷念母親的慈愛。另一類是成人“我”對兒童視角的深化。比如,文章結(jié)尾段落寫道:“我的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但是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wù)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這是作者對母親一生的概括。母親去世時才二十九歲,正是生命中燦爛的年華。是什么原因?qū)е履赣H早早地離開人世?因為勞累,因為貧窮的生活。就是這樣一位為家族生下三男三女的母親,這樣一位慈愛、辛勞、有才能的母親,社會卻給了她怎樣的待遇?文章開頭寫道:“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可見,在封建家族中,母親的地位竟然低微到連獲得名字的權(quán)利都沒有!母親的一生,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母親的縮影,更是身處封建社會的勞苦女性的縮影。刪減前的原文結(jié)尾進一步寫道:“我也覺得,像我的母親這樣被埋沒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作者正是在對母親的深情懷念中,對母親的惋惜和遺憾中,表達了對埋沒人才干的封建社會的批判與控訴,寄寓了對一個時代女性苦難命運的理性思考。
敘述視角是切入敘事散文文本的一條重要途徑。敘述視角理論的運用,有助于學(xué)生充分理解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文本意蘊,提高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學(xué)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