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峰+朱曉芳
摘要對東部某市10所中小學300余名教務工作相關人員(教務人員、學科教師及校長)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結果表明,當前中小學教務工作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診斷學校教學和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能力欠缺,二是在指導學校教研組和備課組隊伍建設方面組織管理比較薄弱,三是在教師隊伍培訓與評價方面針對性、客觀性等不足。建議通過建立教務人員聘用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教務人員專業(yè)理論和實務培訓,完善對教務部門及其人員的工作考評,強化對教務工作的專項督導和有效指導等多種手段,有效提升教務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
關鍵詞教務工作專業(yè)化;教務人員;教研組;備課組;教務專項督導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7)10-0048-03
教務處作為學校的中心部門,其工作開展情況與學校教學質量水平休戚相關。但很多學校在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往往只從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入手,卻忽視了教務處所應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那么,當前學校教務工作究竟處于怎樣的狀況,有哪些問題需要改進?為深入了解相關情況,筆者對東部某省地級市S市10所中小學校的教務人員、教師及校長進行了調研,期望對改進當前中小學教務工作提供借鑒參考。
一、調研設計:對300余名在校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
本次調研,我們選擇了S市市區(qū)共10所中小學,其中小學4所,實驗小學和普通小學各2所;初中4所,示范初中和普通初中各2所;高中2所,四星級和三星級高中各1所,以較為全面地反映市區(qū)學校教務工作情況??紤]到各級學校教務人員通常只有3人,因此我們在每所學校發(fā)放教務人員問卷3份,內容涉及個人基本信息和教務處實際工作情況;教師問卷30份,內容只涉及教務處實際工作情況,同時被訪教師均要求其來自語、數(shù)、英三門主科。10所學校共發(fā)放回收問卷330份,無廢卷。
調研問卷內容主要涉及三部分:一是教務人員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所教學科、已有學歷和榮譽稱號等;二是教務處實際工作情況,包括教務處內部管理工作,以及教務處指導下的教研組和備課組專業(yè)工作情況等;三是通過開放性試題,聽取被訪者對學校教務處管理工作以及教研組和備課組工作的看法和建議。
調研采用李克特量表進行測量,每項得分為所選人數(shù)及其分值的總和,同時根據(jù)分值設定五個等級,即優(yōu)(100~90)、良(89~80)、中(79~70)、合格(69~60)、不合格(60以下)。此外考慮到在部分題目上教務人員與教師的看法未必一致,因此設定教務人員自評與教師他評得分與二者平均分相差5分以內為非常合理區(qū)間,相差6~10分為合理區(qū)間,相差11~15分為較為不合理區(qū)間,相差16分以上為非常不合理區(qū)間。除了問卷調查,筆者還深入各學校與校長和教師進行面對面訪談,以進一步印證調查問卷的效度和信度。
二、問題描述:教務部門及其人員專業(yè)化水平亟待提升
1. 教務人員年齡結構、學歷情況較好,但學科結構不均衡問題突出
從調研結果來看,一方面,10所學校的教務人員整體年齡結構、學歷情況較好。在30名被訪教務人員中,70.00%以上的人員年齡在35~45歲,其中在35~40歲的占45.00%。從學歷情況來看,30名教務人員中,有33.33%為教育碩士,66.67%為本科學歷,學歷達標率100%;其中高級教師占88.00%,中級教師占12.00%,具有區(qū)以上學科帶頭人榮譽稱號的占78.00%,顯示出較高的學科專業(yè)水平。
另一方面,教務人員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一是性別結構不盡合理,如在被訪的30名教務人員中,女性占76.00%,男性占24.00%,女性比例過高。二是學科專業(yè)結構不合理,如在被訪的30名教務人員中,從事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等主學科教學的占84.00%,其他學科的僅占16.00%,還有學校的教務處沒有安排理科專業(yè)人員。三是缺少高層次教學研究人員,目前博士研究生進入中小學已經(jīng)成為趨勢,但在受訪的10所學校的教務人員中還沒有人達到這種學歷。
2. 教務處日常管理工作完成較好,但專業(yè)指導性明顯不足
(1)在診斷學校整體教學和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能力欠缺
調研中,被訪教務人員和學科教師普遍認為,學校教務處在常規(guī)管理工作中能夠較好地傳達和落實上級教研機構精神,組織相關活動;能夠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完成教學管理任務等。但教務處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非常明顯。如有學校教師普遍反映,該校教務人員對自身學科專業(yè)以外的知識了解很少,在聽課、說課、備課、評課等活動中,往往參與感不強,在聽課和分析試卷時只能匯總教師們的看法得出結論,而無法深入分析研究問題的根源,也很難提出切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意見。參與訪談的校長們也認為,在學科專業(yè)分析研究以及教師專業(yè)引領方面,教務處目前起到的作用確實有限。問題的關鍵在于學校教務人員學科結構不合理,或雖然相對合理,但缺少學科領軍人才。
此外,筆者通過調研還了解到,教務人員多認為自身100%完成學期教學計劃,對于月考、期中期末考等重要考試及學生成績分布都做了詳細分析;教師們則認為這些分析僅是針對學生考分層面的,很少涉及教學實際問題,對提高教學效果作用不大。二者在這方面的意見分歧明顯體現(xiàn)在相關題目的得分上,如教務人員自評是77分(中),學科教師他評是55分(不合格),與二者平均分(66)相差11分,處于較為不合理區(qū)間。
(2)在指導學校教研組和備課組隊伍建設方面組織管理比較薄弱
調研中,關于教務處指導下的教研組和備課組建設情況,被訪教務人員和學科教師一致認為,學校各學科教研組和備課組均有定期例會制度以及學期工作計劃,但計劃做得一般。而當被問及關于教務處對學校教研制度建設以及教研組和備課組學期計劃指導工作的意見時,雙方出現(xiàn)很大分歧,教務人員自評76分(中),學科教師他評52分(不合格),與二者平均分(64)相差12分,處于較為不合理區(qū)間。endprint
此外筆者在訪談中還了解到,在一些學校,教研組大多有學科帶頭人,但有些備課組尤其是小學科備課組幾乎沒有學科帶頭人。同時據(jù)很多教師反映,學校的教研組都有分管負責人,但備課組大多沒有;但如果負責人和其分管下的教研組不屬于同一學科專業(yè),那么在參加教研組活動時,即使人出席,也常常是到場后一會兒就離開。
在訪談中,受訪教師和校長們普遍認為,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和學科帶頭人兼具自身學科教學和學科團隊建設兩項職責,因此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通過建設團結合作的共同體帶領組員一起進步。而對于不稱職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受訪對象表示,一些學校的教研組長是由學校領導指定產生,即使遇到他們不愿出力的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專業(yè)影響力,往往很難調整其崗位;而備課組長則多是由組內教師推薦產生,除了負責每學期的學科出卷,基本不過問其他工作,相對專業(yè)水平要求也不高,因此調整起來比較容易。
(3)在教師隊伍培訓與評價方面針對性、客觀性、常態(tài)化不足
問卷結果顯示,在對教師隊伍培訓與評價方面,教務人員和學科教師看法較為一致。如認為各學校教務處都能重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定期開展培訓,并為教師提供良好發(fā)展平臺;都確認學校有針對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年終考核和評比細則,并開展相關評優(yōu)活動。
但同時,一些受訪校長和教師們也指出,目前教務處安排的很多培訓與教師課堂教學關系不大,因而削弱了培訓效果;對于教研組和備課組的考核評價,還需要兼顧制度化、標準化和人性化要求,既要重視客觀標準,又要注重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同時考核內容應該更具體,周期應該更常態(tài),而不僅僅是每學年做一次匯報總結。
三、改進建議:完善培訓考核,提升教務工作專業(yè)化水平
針對當前中小學教務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學校有必要通過多種手段提升教務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
1. 建立教務人員聘用和持證上崗制度
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并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教務人員考試和錄用制度,一般是由學校領導提名并經(jīng)教代會討論后加以聘用,關于聘用條件和期限也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因此,需要建立統(tǒng)一的教務人員入門考試/測評和聘用制度,可以通過教育局統(tǒng)一考試/測評后持證上崗,考試內容可包括學科專業(yè)指導通識知識與基本技能,管理理論與工作實務等。
2. 加強教務人員專業(yè)理論和實務培訓
專業(yè)的教務人員一般需要滿足四個條件:一是思想品德好,樂于奉獻;二是教學成績顯著,有五年以上工作經(jīng)歷;三是具備各學科通識能力,能較好地指導各學科建設;四是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在本單位有較大影響力。但從目前來看,教務人員同時滿足上述四個基本條件的不多,尤其最后兩項能力明顯薄弱,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教務工作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務等方面的培訓。
3. 完善對教務部門及其人員的工作考評
筆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目前部分學校有對教師、教研組和備課組的相關考核制度,但對學校各部門和管理人員的考核卻相對欠缺。因此,一方面要建立針對教務部門的考評制度,包括部門自評、其他部門以及教研組和備課組他評;另一方面要建立針對教務人員的考評制度,包括工作態(tài)度、工作量、出勤情況、業(yè)務能力和工作實績等,包括學校領導評、教務人員自評以及教師他評。以上評價結果將作為針對教務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學期及年終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jù),以此強化其工作責任意識。
4. 強化對教務工作的專項督導和有效指導
相關部門對教務工作的督導主要應圍繞教務處部門管理工作和教學業(yè)務工作兩方面進行。前者主要包含對教務人員素質、結構以及教務處日常管理工作的督導,具體如教務人員年齡、專業(yè)結構等,教務部門工作計劃、管理制度,與其他各部門工作協(xié)調情況,對教學職能部門的教學管理與服務等。后者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對學校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監(jiān)控,并開展教學檢查、評價和評優(yōu)等活動;對各教師教學情況進行督導,并及時向當事人及相關部門反饋意見,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對教研組和備課組工作計劃的指導,以及對過程性活動的支持、指導和幫助等。
注釋:
① 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教育規(guī)劃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專項課題(課題編號:yl/2015/07)“‘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與校本教研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