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婦產(chǎn)科, 廣西 南寧, 530003)
臍帶是由1根臍靜脈和2根臍動脈以及周圍的膠質(zhì)樣的胚胎結(jié)締組織(華通氏膠)構成[1],是胎兒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物質(zhì)代謝的重要通道。臨床上斷臍在第三產(chǎn)程即胎兒娩出至胎盤娩出的這一段時間完成,對于斷臍時機主要2種觀點:早斷臍,即在出生后1 min內(nèi)斷臍,是臨床上常規(guī)操作方式;晚斷臍,即在出生2 min后,或等待臍帶搏動停止后斷臍[2]。目前關于不同斷臍時機對足月新生兒影響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現(xiàn)結(jié)合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胎兒娩出后,臍帶仍然保持搏動,由于子宮收縮及壓力差而使胎盤向胎兒血液灌輸,這些額外的血流量在斷臍前被轉(zhuǎn)移到新生兒體內(nèi)的過程被稱為胎盤輸血[3]。在胎盤輸血的影響因素中,斷臍時機是最重要的因素。有研究[4]認為早斷臍阻斷了母體對胎兒的生理性胎盤輸血,使新生兒得到的血液減少了大約60~100 mL,這接近于新生兒全部血供的一半,增加了新生兒低血容量的風險。為了補充擴張的肺的血供,有可能導致其他臟器供血的減少,從而引起新生兒的呼吸問題和貧血。也有研究[5]指出,出生后立即結(jié)扎臍帶可使出生時新生兒應得到的紅細胞數(shù)減少超過50.00%。國外研究[6]顯示,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斷臍會使其血容量不足,難以保證心、肺功能正常運行,還可以引起鐵儲備不足,引發(fā)缺鐵性貧血。而晚斷臍能給新生兒帶來更多的胎盤輸血,近年來研究多提倡晚斷臍。研究[7]表明,在陰道分娩時,延遲至出生30 s后結(jié)扎臍帶,灌輸量可達10~20 mL/kg。在剖宮產(chǎn)時延遲1 min后斷臍,根據(jù)胎盤殘余血量估算,胎盤向胎兒的血液灌輸量可達23 mL/kg,可提高新生兒血紅蛋白濃度,出生后6個月嬰兒貧血的發(fā)生率較早斷臍組低[8]。有研究[9]分析總結(jié)了包括912例新生兒的15項研究,認為晚斷臍可以提高足月兒出生后血紅細胞、鐵蛋白濃度及儲存鐵含量[9]。
重力作用是影響新生兒血液灌輸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有研究[10]指出如果胎兒娩出后放在陰道水平以下位置,在不斷臍的情況下,3 min內(nèi)平均有80 mL的血液從胎盤流向新生兒。研究[11]發(fā)現(xiàn),分娩時如果將尚未斷臍的新生兒放置高于胎盤50~60 cm處,則新生兒不能得到來自胎盤的任何血供;而將尚未斷臍的新生兒放置低于胎盤10~30 cm,晚斷臍2 min,新生兒將接受到最大量的血供。這對有臍帶繞頸或失血的足月兒提高心肺系統(tǒng)順應性、降低新生兒貧血風險有顯著意義[12]。
晚斷臍使新生兒獲得的血容量增多,可導致紅細胞增多癥。隨著產(chǎn)后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增多,存在高黏度血癥、高膽紅素血癥以及采取光療、換血等治療的風險[13-14]。尤其是母嬰血型不合者應在胎兒娩出后立即斷臍,阻斷胎兒-胎盤血循環(huán)。早斷臍有利于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率[15]。McDonald等[16]對7項包含2 324例新生兒的研究進行分析顯示,出生后1 min內(nèi)斷臍的新生兒需要藍光治療的黃疸的發(fā)生率低于晚斷臍的新生兒。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生理性胎盤輸血除了與宮縮、重力有較大聯(lián)系,同時還與新生兒反射調(diào)節(jié)有關,當新生兒得到最優(yōu)血容量時,臍血管可發(fā)生收縮閉合,從而停止繼續(xù)供血[10]。晚斷臍與新生兒生理特點一致,因此不會造成新生兒過度輸血的情況發(fā)生。臨床研究[17]證實了斷臍時間延遲增加了膽紅素峰值水平,但未增加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高廣云等[18]對1 978例新生兒進行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xiàn),晚斷臍組新生兒經(jīng)皮膽紅素值輕度升高,但與早斷臍組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晚斷臍對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的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影響。有作者總結(jié)了20年間(1980年—2001年)有關斷臍的9項研究共531例足月新生兒,結(jié)果顯示,延遲結(jié)扎臍帶3 min,新生兒雖可出現(xiàn)紅細胞增多,但未發(fā)生嚴重的高黏滯血癥、高膽紅素血癥而急需光療、換血等治療[5]。因此,晚斷臍對足月兒膽紅素峰值濃度、紅細胞增多及血黏度的影響,仍在安全范圍內(nèi),并未增加額外的治療負擔及嚴重的并發(fā)癥。
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做法是新生兒出生后即刻斷臍,迅速進行新生兒復蘇。而研究[19]認為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的過程中,采用晚斷臍的方法可以產(chǎn)生擴容和自體輸血的作用,能夠穩(wěn)定新生兒血液動力學變化,確保心、腦、肺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使新生兒復蘇成功率明顯提高,并且縮短了復蘇所需要的時間。高紅梅[20]對110例窒息新生兒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延遲斷臍可以使新生兒復蘇成功率明顯提高。有學者指出,窒息新生兒需要即刻復蘇時,將其置于母親的兩腿之間,在臍帶完整的情況下開始正壓通氣,同時延遲斷臍至少60 s。在此期間新生兒可以通過完整的胎盤-胎兒血循環(huán)接收部分氧氣。窒息復蘇與延遲斷臍的有效配合,可能會減輕足月兒出生后的缺氧狀態(tài)及腦損害等多器官功能損害[21]。為了避免斷臍延誤新生兒復蘇搶救,另一些學者提出擠壓臍帶的方法:在新生兒出生后30 s內(nèi),距臍帶根部25 cm處鉗夾斷臍;將新生兒置于復溫臺上,抬高臍帶,從斷臍部位向新生兒方向以10 cm/s的速度捋臍帶3~5次,完成快速胎盤輸血,然后在距臍帶根部2~3 cm處結(jié)扎,整個過程在20 s內(nèi)完成[11]。Upadhyay等[22]的研究表明擠壓臍帶是一種安全的方法,提高了足月兒6周內(nèi)的血紅蛋白含量和鐵儲備。
綜上所述,晚斷臍與早斷臍相比,可使足月新生兒獲得更多的血液灌輸量,有利于提高血容量和血紅蛋白濃度,降低新生兒貧血的發(fā)生率;晚斷臍雖然提高了新生兒膽紅素峰值水平,但未增加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對膽紅素峰值濃度、紅細胞增多及血黏度的影響均在安全范圍內(nèi)。但在臨床工作中,一些新生兒不適宜實施晚斷臍,例如:孕期檢查發(fā)現(xiàn)患先天性心臟病或有生長受限史的足月兒,若接受快速胎盤血液灌輸,有心臟負荷過重的風險;胎糞樣羊水,需要在出生后30 s內(nèi)直接喉鏡下吸出羊水,或立即給氧人工通氣的重度窒息新生兒;有臍帶真結(jié)的足月兒。同時晚斷臍應避免新生兒在室溫下長時間暴露,造成新生兒體溫過低。助產(chǎn)士應根據(jù)新生兒的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的個體斷臍時間,在特殊情況下完成窒息復蘇與斷臍的恰當配合。目前關于新生兒最佳斷臍時機仍然存在著爭議,在國內(nèi)尚缺乏高質(zhì)量、大樣本的研究。第三產(chǎn)程中怎樣更好地配合完成胎盤胎兒輸血,如何在提高新生兒血液灌輸量與降低新生兒膽紅素水平之間找到一個適當?shù)呐R床標準,這些問題仍需要臨床專家進一步的觀察研究。
[1] 樂杰. 婦產(chǎn)科學[M]. 7 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29-34.
[2] 張宏玉, 蒙莉萍, 謝春麗, 等. 臨床臍帶護理方式現(xiàn)狀綜述[J]. 中華護理雜志, 2008, 43(3): 275-277.
[3] 曹澤毅. 中華婦產(chǎn)科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 270.
[4] 張娜, 肖梅. 斷臍時間對母兒結(jié)局影響的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2): 4763-4764.
[5] 徐小靜, 虞人杰. 延遲結(jié)扎臍帶對新生兒的影響[J]. 中華圍產(chǎn)醫(yī)學雜志, 2009, 12(1): 61-63.
[6] ANDERSSON O, HELLSTROM-WESTAS L, ANDERSSON D, et al. Effect of delayed versus early umbilical cord clamping on neonatal outcomes and iron status at 4 month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MJ, 2011, 343: d7157.
[7] 趙椿. 胎盤輸血、心鈉素對新生兒的生理作用[J]. 工作探討, 2010, 17(27): 42.
[8] 史驍梁, 陳雅飛, 凌勇. 剖宮產(chǎn)延遲斷臍新生兒獲得胎盤血液灌輸?shù)南嚓P研究[J]. 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 2006, 15(9): 699-700.
[9] 蔣睿, 陳海英. 延遲斷臍對新生兒影響的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 2016, 31(16): 105-108.
[10] 郎景和, 邊旭明, 徐岑, 等. 威廉姆斯產(chǎn)科學[M]. 20版. 西安: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1: 346.
[11] HUTTON E K, HASSAN E S. Late vs early clamping of the umbilical cord in full-term neona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J]. JAMA, 2007, 297(11): 1241-1252.
[12] STOLL B J,HANSEN N I , ADAMS-CHAPMAN I , et al . Neuro-development and growth impairment among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ith neonatal infection [J]. JAMA, 2004, 17292(19): 2357-2365.
[13] 張相芳. 剖宮產(chǎn)新生兒斷臍方法與血紅蛋白相關性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24(16): 96-97.
[14] CAPASSO L, RAIMONDI F, CAPASSO A, et al. Early cord clamping protects at-risk neonates from polycythemia[J]. Biol Neonate, 2003, 83(3): 197-200.
[15] 王遠照, 趙紅梅, 王利玲, 等. 斷臍時間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和鐵缺乏癥的影響[J]. 中華圍產(chǎn)醫(yī)學雜志, 2010, 13(3): 242-243.
[16] MCDONALD S J, MIDDLETON P, DOWSWELL T, et al. Effect of timing of umb- ilical cord clamping of term infants on n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 2013, 7: CD004074.
[17] 吳美君, 張靜, 程升, 等. 兩種斷臍方式新生兒血紅蛋白濃度比較分析[J]. 浙江醫(yī)學, 2004, 26(8): 616-617.
[18] 高廣云, 郭艷, 趙月嬌, 等. 不同斷臍時間對足月兒貧血及黃疸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13(18): 1647-1651.
[19] 趙桂珍. 新生兒窒息延遲斷臍臨床研究[J]. 甘肅醫(yī)藥, 2013, 32(5): 335-336.
[20] 高紅梅. 延遲斷臍對新生兒窒息預后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3, 3(22): 213-214.
[21] MACONES G A, CAHILL A, ODIBO A. Discussion: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milking, by Upadhyay et al[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3, 208(2): e1-e2.
[22] UPADHYAY A, GOTHWAL S, PARIHAR R, et a1.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milking in term and near term infants: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3, 208(2): 120-121.